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历史上的三国-> 第十五章:迎奉天子
换源:

第十五章:迎奉天子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建安七年(公元202)五月,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袁绍始终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当初抢在曹操之前把天子接到邺城,是不是就不会沦落到如今的地步了?

看来作为战败者的他,还是知道反思的。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就是晚了点。

天子在到达东郡那会,袁绍也收到了消息,当时属下立刻建议他向西迎接天子,可结果却被袁绍当场拒绝了。

正所谓机会不等人,自己不把握,那只能让给别人了。

初平三年十二月,曹操正在安置刚降服的黄巾军,这时,治中从事毛玠向曹操进言:如果能把天子掌控在自己手中,就可以用朝廷的名义向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们发号施令。好处显而易见,如果他们听话就能为自己所用,如果他们不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出兵讨伐他们。

此即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不像袁绍,略一思索,便同意了毛玠的计划,但这种事情不可能一就而成,得先跟朝廷建立联系,然后再徐徐图之。开始过程很顺利,曹操使者一路畅通无阻,直到路过河内郡时遇到了阻碍,由于此地是张杨所管,想要经过自然要向他打声招呼。按理说人家只是借个道,一不找你麻烦,二不损害你利益,应该让行。没想到张杨丝毫不给面子,直接拒绝了使者的请求。

这下彻底玩不转了,连朝廷都联系不上,还谈什么迎接天子。况且曹操还不至于为了走个道去攻打河内郡。

凡事都有原因,为什么别人给过,就不给你过?追根溯源还要回到当初关东联军讨伐董卓那会。

当时势力弱小的张扬和匈奴人于夫罗为了不受人欺负,投靠了势力强大的袁绍,可呆了一段时间于夫罗发现,袁绍的强大不过是大家吹嘘出来的,实则连饭都吃不起,还要靠别人供应粮食,所以于夫罗决定离开,可袁绍却不同意,认为我这边岂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既然上了贼船,就要跟我一条道走到黑。

袁绍的果断拒绝,换来了于夫罗的恼羞成怒,好好说你不同意那就怪不得我了,于夫罗就准备串通张扬一起背叛他,可惜张扬没这个想法。不想是吧,那就强行带你一起走,张杨欲哭无泪,只得被迫离开。

手下被抓你身为老大竟然坐视不理,从此张扬内心开始对袁绍不满,其实袁绍是派人去追的,只不过没追上。

于夫罗的初衷只是想张扬和他一起走,并不是要伤害他,所以在达到目的后就放任他自己发展,之后经过一系列的重组、招兵买马,张扬的势力再次发展壮大,这时董卓看到机会,就趁机用建义将军、河内郡太守的职位勾搭来了张扬。

综上所诉,张杨考虑到袁绍和曹操的关系,自然也对曹操没好感。但事情终究还是办成了,要问清楚缘由,那还得感谢袁绍。

袁绍依靠着强大的家族背景和人脉资源,在各路诸侯中发展得可谓是最好的,乱世中很多人为了混口饭吃,都想找一个好的老板,而袁绍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但指望别人都来主动投靠,那也是不现实的,毕竟很多能人都是心高气傲之辈,所以袁绍有时也会主动下场亲自招募一些人才,而董昭就是其中一个。

要知道即便手下员工很多,但往往在关键时候起到作用的就那么几个,有些人说的头头是道,真做起事来那是一塌糊涂。而董昭是二者合一,给出的意见很中肯,事情执行的很完美。如果当时有绩效考核,董昭那绝对是满分水准。

就是这么一个优秀员工,要是曹操那肯定捧在手心里,可袁绍不仅不重视,还要治他的罪,原因也让人哭笑不得,董昭有个弟弟在张邈手下任职,而张邈当时恰恰与袁绍有些矛盾,手下人就借题发挥向他打小报告,袁绍属于听风就是雨的性格,也不调查取证,就信以为真。

幸好董昭提前获知消息及时开溜,才逃过一劫。但人总得吃饭,于是他把眼睛瞄向了首都长安,准备去那找找机会,结果走到河内郡时,太守张杨得知他的来意,便主动帮他和朝廷那边建立联系,没多久上面任命他为骑都尉,这时碰巧曹操使者要西进,张杨不给通过。

相较于只看懂表面的张杨,董昭就要看得比他透彻多了,这段时间的经历让他明白,袁绍此人难成大器,曹操才是成就大业之人,而他俩的关系也并非表面上那么亲密无间,以曹操目前的发展势头,双方迟早要分开。所以董昭在听闻此事后,及时出面点醒了张杨,建议他结交曹操,趁此机会帮助他上书朝廷。张杨本就十分欣赏董昭,对于他的话自然深信不疑。

但光靠张杨一人恐怕不行,那时的朝政大权还掌握在李傕、郭汜手中,于是董昭便以曹操的名义写信,向他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这边张杨派遣使者告诉了曹操来龙去脉,曹操听后大喜,便送了金银珠宝以示感谢,两人因此结交。

兴平二年十月,曹操在攻城的途中,收到了朝廷正式任命他为兖州牧的诏书,这说明他和朝廷的联系起到了作用,虽然给不给已经无所谓了,但总归是官方认证的。

但事情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的兖州失而复得,朝廷不再是李傕、郭汜的天下,此时天子已从长安返回洛阳,张杨、韩暹、董承、杨奉四人把持朝政。

不出意外,四人还得来一场龙争虎斗,才能决出朝廷政权的归属。但张杨可能是由于自己的实力不如他们,感觉赢面比较低,想带队离开。可一声不吭直接不辞而别也不太合适,于是他用一番话诠释了什么叫走也要走得大义凛然、理直气壮:

“天子不是只属于我们的,而是属于天下人的,朝廷里有公卿大臣来辅佐天子就行了,而我的职责应当在外抵御强敌入侵,不是在京城任职。”

说完,张杨头也不回地潇洒离去,一时间引得众人面面相觑、无人反驳,许多人还沉浸在张杨的话语中没回过神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杨的以身作则,也感染了势力强大的杨奉,随后他也带队离开去了梁县,曾经的四大军阀只剩下韩暹、董承两人还在坚守着。

坚守就说明日子不好过,这一切还要归功于董卓,当时他为了防止有人溜回来,走前特地烧毁了洛阳城中的大部分建筑。几年下来,洛阳城周围已变得荒无人烟,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破烂不堪,街头巷尾更是杂草丛生、荆棘密布。献帝到达时,皇宫破得根本住不了,只能先在原中常侍赵忠的家里凑合一下,等皇宫修好了在搬过去。

这还不是最坏的,由于物资紧缺,只能满足皇帝和部分高官的日常需求,而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只能靠自己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这对于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官员们可要了命了,导致有些生存能力较差的人直接饿死。就这么个环境,要不是皇帝在这,鬼都不愿意来。

但就是因为皇帝在这,总有人想着往上凑,曹操在最初尝到甜头后,已经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仅仅和皇帝通上信就给了州牧,那要是把皇帝接到自己身边来,那还不是予取予求?为此,首都他都选好了,就在颍川郡的许昌。

可曹操想得太简单了,当他满心欢喜的派遣曹洪领兵前往洛阳时,却被董承带人拦在了外面。董承不是傻瓜,本来蛋糕我和韩暹一人一半,你来我们还要吐出一部分给你,因此他对曹操这种无功摘桃子的行为深恶痛绝。

眼看迎接皇帝的梦想就此破灭,关键时刻,董昭再次站了出来。此时的他已经来到皇帝身边,担任了议郎一职。

首先他要做就是避免双方开战,因为从董承只敢阻拦不敢开战的情况来看,

他的实力和曹洪可能差不多,但万一他忍不住,以保卫京城的名义攻打曹洪,其他三大军阀自然也会过来支援,到时曹洪就是再强也抵御不了四方联军。

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结交朝中的韩暹和董承,但很明显董承已经用行动告诉他这条路走不通,至于韩暹,虽没表态,但从他不干预董承针对曹洪的行为来看,至少这方面,他是站在董承这边的。

于是董昭把目光看向了梁县的杨奉,论实力他在周围最强,论话语权他不弱于韩暹、董承,只不过由于他主动退让,才显得他们强大而已。

事不宜迟,董昭便以曹操的名义写了一封信给杨奉,信中先大加赞扬了他护送天子的功劳,然后进入正题:我有粮草,将军有兵马,双方合作,生死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杨奉看后十分认同曹操的观点,他没仔细考虑为什么曹操现在突然和他合作,只是觉得有人肯做他的外援,还能给予粮草上的支持,便以为捡了大漏,如果他向董承咨询一下近况应该就能明白。但现在已经想不了那么多了,为了回馈曹操,当即联合一众人等上表朝廷,封曹操为镇东将军,并继承父亲曹嵩的爵位。

这边接到朝廷任命的曹操也大喜过望,一连上了三封奏折来表达了自己激动的心情,前两封是苦苦推让,认为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担此大任。谦虚过后,第三封才正式接受皇帝的封赏。反正就是不能一开始答应,虽然有点虚伪,但前人都是这样干的,到你这也要遵循传统。

而让人意外地是,杨奉已经认为联合了曹操,可曹操却根本不知道杨奉是他的盟友,以为朝廷的任命都是献帝的主张。造成这一现象的始作俑者就是董昭,

他在幕后默默地操纵着一切,对于他来说,只能尽可能的帮助曹操解决困境,至于成功与否,那还得看曹操自己,如果成功在和盘托出,即便失败也没人会怀疑到他,毕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要懂得保全自己。

接下来曹操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尽最小的代价安稳进京,虽然朝廷下发了封赏,但依然没能改变现状,曹洪依旧领兵在外风吹日晒。正在他苦思冥想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出来帮助了他。

——————————

新人写书,请多多支持,大家踊跃发表评论。

$(".nod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2");setTimeout(function(){$(".nodeEnd").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