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历史上的三国-> 第十四章:龙争虎斗
换源:

第十四章:龙争虎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如果有人问我谁是三国史上最悲情的人物,我的回答是:汉献帝。

刘协,当今天子,他生于皇家,却历经坎坷,母亲在他出生没多久便死于当朝皇后之手,这样下去,他的结局大概会和他妈一样,幸好董太后出面收养了他,才逃脱了皇后的魔爪,毕竟儿媳妇再厉害,还没有胆大到去找婆婆的麻烦。

即便如此,但他过的并不幸福,从小他便尝到了皇宫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除了奶奶董太后能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关爱之外,没有人会在乎他,原因很简单,他不是嫡长子,皇位与他毫无关系,大家只会极尽所能的去讨好那个必将成为皇帝的刘辩,为自己提前搭桥铺路,争取留个好印象,混个脸熟。

他知道这是他所做不到的,所以他把这些看得很开,这使他相较于其他同年龄段的孩子显得更加成熟稳重,按照正常流程,他的最终归宿是当个王爷,在封地上过着幸福快乐安稳的生活一直到老,然后再让子孙继承下去。

可他的命运在九岁那年发生了转折,一个叫董卓的西北军阀杀掉了当朝太后和皇上,帮助他登上了天子的宝座。幸福来的太突然了,这个军阀不仅帮他报了杀母之仇,还让他做了皇帝,正当他要好好感谢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他,我自己来就行,皇上您随意。事后证明,确实可以很随意,就是不能摄政,因为董卓替他包办了一切,自己唯一要做的就是点头同意,要是不同意,能不能活到明天就得看运气了,所以他只能默默忍受。

还好,没过多久,王允伙同老乡吕布杀掉了董卓,这让刘协再次看到了希望,他给予了王允、吕布充分的信任,让他们执掌大权,协助自己主持朝政,使东汉重回正轨。

可刘协实在高估了他们,这两人一个正气凛然,却优柔寡断,一个头脑简单,却自命不凡。所以这两个人要是能成事,那才是怪事。

董卓死了,但是他的残余势力依旧还在,如何安置成为了首要问题,对此吕布给王允的建议是:全部杀掉。果真是没脑子,杀掉?谁来杀?要知道董卓的西凉军实力还是不错的,要不是当初把他们派出去预防关东联军,导致大部分势力不在董卓身边,王允和吕布还不一定杀得掉董卓,即便侥幸杀掉,也避免不了一场暴动。

所以王允果断拒绝了吕布的建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下诏赦免他们。综合看来,这是目前最好不过的办法了。既能避免一场战争,又能收编他们为自己所用。可王允随后又改变了他的想法,认为他们不过是各为其主罢了,并没有什么罪过,如果把他们按照有罪之人赦免,可能会令他们感到惶恐不安。

就这样,一个好的办法被另一个想法抹去,随着时间推移,解决方案一直没有落实,百姓中更是传言朝廷要杀死所有凉州人,即便如此,吕布却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既然你们不相信我,那我就用事实说话,于是他派李肃带队前往陕县,进攻董卓旧部牛辅,结果证明,吕布没错,错的是李肃,他水平太次被牛辅打得落荒而逃,吕布实在气不过,处死了他。本来就谣言四起,在加上吕布的火上浇油,这使得董卓原部更加惴惴不安,整日提心吊胆。

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儿,于是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一众董卓旧部,在一个人建议下,本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精神,联合大军攻入长安城,吕布已看无力回天,在逃走时没忘了老乡王允,但出人意料的是,王允最终拒绝了吕布的好意,选择留下与朝廷共存亡。

当李傕等人要求皇帝交出杀害董卓的凶手时,王允没有让皇帝为难,主动站出来领死。

王允一生未上战场,却在大难来临之际保留了东汉王朝官员的气节和忠诚,这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折腾

人有事会折腾,没事也会折腾,折腾来折腾去无非就是为了两个字:权利。

干掉王允,打跑吕布后,朝政大权落到了李傕、郭汜、樊稠手中,张济没争得过他们,但每天看着也不爽,干脆眼不见心不烦,带兵跑到了弘农郡做自己的土皇帝。

老大(董卓)在的时候,大家相敬如宾、称兄道弟,现在老大没了,大家一开始也是相敬如宾、称兄道弟,但时间一长,大家变了,开始我行我素,一意孤行。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内斗就此展开。在我看来,这就是没领导的坏处。

先是李傕杀了樊稠,然后郭汜、李傕互不信任,两人在长安城中排兵布阵大打出手,期间也没闲着,为了更好的保证自己的权利,李傕先下手劫持了汉献帝,郭汜后下手劫持了公卿大臣,没皇帝你下不了旨,没大臣你办不了事,虽说相比较郭汜差了些,但总归扳回一城。

双方互相打了几个月,输赢倒是没分,反而把长安城是搞得一片废墟、满地狼藉,就差推倒重建了。

没多久,情况发生了转变,李傕部下杨奉看不过去了,你连皇上都敢绑架,还整天跟我们谈论忠义?于是准备杀掉李傕,但无奈计划遭到泄露,只得率领部分人马脱离李傕,独立发展。

由于部下叛离,势力逐渐衰弱,李傕风光不在,再加上老同事张济赶来从中调和,李傕、郭汜最终达成和解。

张济当然不会这么好心,无利不起早的买卖在乱世中谁干谁亏本,调解关系只是他的次要目的,主要目的是把皇上忽悠到他那边去,过一把掌权的瘾。

为此他私下里找到献帝,劝他去往弘农,献帝其实想回长安,但现在连门都出不去,只能假意答应张济,先出去再说。

兴平二年,七月,献帝在张济的护送下离开了他居住五年之久的首都长安,李傕心灰意冷,带领部众去了池阳。郭汜却不甘心,依旧跟随左右。经历了这多乱七八糟的事,献帝本以为此行能一路顺风,实际上这才刚刚开始。

一开始大家都好好的,结果没走多远,郭汜率先发难,因为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这争了半天,天子不仅没得到,反而还离自己越来越远,这是什么情况?

于是他提议希望献帝去高陵落脚,结果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但他不依不饶,一直从长安说到新丰县,反正意思就是要跟我走。

献帝看到他誓不罢休,为预防他对自己动手,便派遣侍中种辑秘密通知周边的军阀杨定、董承、杨奉带兵前来新丰会合。意思希望郭汜收敛点,但献帝却高估了郭汜,他在听到杨定等人来后,吓得连军队都不要了,一个人仓皇出逃。

其实从献帝走出长安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失去了最后的掌权机会。

老大没出息,不代表小弟没想法,郭汜的部下夏育、高硕就准备趁机劫持献帝西进,事实证明,老大逃走是没错的,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势力,仅靠着一腔热血是没用的,还没牵到献帝的手,就被杨定、董承他们打得大败而逃。

事情不会就此结束,这边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李傕、郭汜终于幡然醒悟,明白彼此联合在一起才是最强的,于是他们集结大军卷土重来,更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老同事张济由于跟新来的军阀闹得不太愉快,转头选择跟他们联合对抗这帮新来的。

双方一照面,二话不说,大打出手,面对来势汹汹的李傕、郭汜等人,杨奉、董承没能打赢,先行撤退。

对于他们来说,谁能得到皇上,谁就得到了天下,所以就此结束是不存在的,只要不是彻底失败,就一定奋战到底。

没多久杨奉拉来了原白波军的首领李乐、韩暹、胡才等外援继续跟李傕他们干,就这样,一路打打停停,双方互有胜负,但始终难分高下。

献帝对此早已习以为常,打就打吧,别妨碍到我就行,在这点上,他们做的确实非常到位。皇帝能特殊对待,但文武百官和宫女太监就没那么幸运了,被杀者不计其数,毕竟杀红眼管你是谁,当头就是一刀。

但总不可能一直打下去,中场休息也是必备的,这时就到了献帝发挥的时候了,派手下找个农民的房子,召集大臣在里面开朝会。普通士兵哪见过这场面,都好奇地伏在篱笆上向里观望,这种情况在他们一生中很可能就出现这么一次,趁现在一定要好好看个够,等将来老了回家告诉孙子,你爷爷当年那也是参加过朝会的人哦。

休息结束,双反继续你来我往,涛声依旧,按照这样下去,非得一方死绝才行。于是献帝便尝试着派太仆韩融去找李傕、郭汜调解一下,本来也没抱啥希望,但太仆韩融不负所托,竟靠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走了他们,这下终于安稳了。

可好景不长,在途中走着走着发现粮食不够吃了,要是别人饿死就饿死了,但皇帝还是赶着有人巴结的,比如河内郡太守张杨在听说后,就立刻屁颠屁颠地带着粮食赶来缓解了燃眉之急。

吃饱了,大家也没闲着,几位将领又因护送献帝回洛阳的问题起了冲突,眼看一场大战在所难免,幸好献帝站出来及时阻止,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本来个把月就能走完的路程,由于各种突发状况硬生生拖了一年之久,终于在次年的七月,献帝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旧都洛阳。

既然皇帝归位,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是分蛋糕了,至于多少,那得看你如何争取,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蛋糕不但一块没分到,还被别人整个打包带走。最搞笑的是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nod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2");setTimeout(function(){$(".nodeEnd").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