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永乐建庶人-> 第六章 大明七帝(下):皇权衰落
换源:

第六章 大明七帝(下):皇权衰落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王振的教唆下,朱祁镇下了一个又一个愚蠢至极的命令,难道就没人能看出来吗?

当然不是。

随军将领中,懂兵法者多得是,甚至当时的第一武勋——英国公张辅就在队伍中,他当然看得出来这些命令在军事上有多危险,会给军队带来多大的隐患。

军中也有不少文官武将先后舍命进谏,不乏随行的重臣。

但张辅却一直选择闭嘴,是因为少说少错,不说不错。

固然,朱祁镇的命令是在王振的教唆下出的,但王振是谁,是朱祁镇的第一亲信。

换而言之,王振的态度,就是朱祁镇的态度。

王振的作为,就是朱祁镇的作为。

反驳王振,就是反驳朱祁镇,就是抗旨。

后世记载中,似乎土木堡之变全是王振一人之过,朱祁镇只是用人不明。

但只要看一遍土木堡之战的经过,就会发现一个被隐藏起来的真相:王振根本没资格、也不可能指挥整只北征军队,更不可能一人酿成土木堡之变。

王振没资格,谁有资格?

皇帝朱祁镇。

也就是说,若把整个土木堡之战的指挥官从王振换成朱祁镇,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王振一个宦官,再受宠信也根本指挥不动大军,背后的真正指挥者是“大明战神”朱祁镇。

张辅已经老了,年老昏花,已经没力气讨好新君了,但也不想英国公一脉被削掉爵位,所以干脆睁只眼闭只眼,任由朱祁镇这个皇帝胡闹。

其他武将,则是没有资格将话直接传到朱祁镇面前来;或者说,即使传到,朱祁镇也未必听。

就这样,一群不想死的勋贵官员在一个不知道死字怎么写的少年皇帝指挥下,成功走向死亡,走向瓦剌的埋伏圈。

皇权,有时是倾天的权势,有时也是自杀的利剑。

在朱祁镇皇帝的名义下,任何人口头上的反对都没有实际作用,所有人一点点看着这支军队走向深渊。

最终,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之。皇帝朱祁镇被俘,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

当然,这一战的罪过也不全在朱祁镇身上,若他带的军队是朱棣那支封狼居胥的队伍,哪怕赢不了,也不至于全军覆灭。

主要原因在指挥官身上,但诱因,可跟大明朝方方面面都有关联。

首先就是内阁“三杨”,他们的文治能力确实强,但因立场问题,在张氏放权后他们就联手,成为文官集团当之无愧的首脑,开始粉饰太平的行为,不仅骗了朱祁镇和张氏,还骗过了朝臣、武勋。

表面上,大明在三杨的治理下出现了“正统初兴”,似乎延续了仁宣荣光,但实际上各地因官僚导致的剥削越来越严重,土地兼并问题飞速恶化,与之随同的是边军的腐化。

边军的腐化早在仁宣时便有征兆,朱高炽、朱瞻基二人是朱棣定的“守成之君”,也确确实实达成了这一使命,但代价确实边防全面收缩,并以防守姿态为主。

换句明白点的话来说,就是大明在对蒙古上成了一只缩进壳的乌龟。

短时如此,尚出不了什么毛病;但长久如此,边军腐化已经是必然的事了。

边军腐化简单来说,就是边军军官虚报卫所、贪污军饷,不练兵,甚至将边军私用看家护卫。

这么搞,边军不仅逐渐丧失了战斗力,人数上也存在巨大缺口。

以至于长久下去,到了朱祁镇北征时,边军中竟抽调不出什么有战力的军队来补充到王师里,生生看着这支东拼西凑的王师一路向北,找死去了。

除此之外,内有敌奸也是边军的重要问题。

朱祁镇的军队被瓦剌开“上帝视角”,不是也先得了成吉思汗的庇佑,而是大军中、边关中都有通敌叛国的卖国贼,这帮人不仅在战时出卖情报,还在平时偷偷倒卖朝廷严令禁止的军火;而朱祁镇却被三杨蒙在鼓里,还以为大家心中想的都是“重现永乐荣光”,却不知有人在寻思他脑袋能跟也先换多少荣华富贵来。

内、外、人,都不站在大明这边,失败是必然的。

这一战,大明葬送了大半精锐,国家瞬间陷入生死危亡之境地,后面就是朱祁钰临危受命的故事了。

七帝朱祁钰,年号景泰,共八年,乃藩王代帝。

朱祁钰当上皇帝后,遥尊远在草原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将军国大事交由能臣于谦负责。

他的做法本身没什么问题:朱祁镇作为太上皇已经没了权,又不失礼法;而于谦是个很有本事的人,确确实实守住了北京。

但这两做法当时看来是合理巧妙,却成了他后来的葬身之因。

朱祁钰的临危受命,本质上还是后宫势力对文臣的妥协。

文臣们不想死,不想让明朝成为第二个南宋,所以他们需要借用皇权来对抗瓦剌,但朱祁镇已经被拉去‘北狩’了,孙太后又不是真正的皇权象征,时局危急,不得不立个新帝出来,以皇权来统合各方力量了,朱祁钰就是这个人选。

朱祁钰是新帝,但皇权却不在他手中。一方面是因为孙太后不想把皇权全部交出,另一方面是他能力也一般,无法直接利用皇权来守卫京师,只好将这股强大的力量交给于谦为首的朝臣,来保卫大明。

于谦有能力,他做到了,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是好在京师守住了,大明没有沦陷,成为第二个南宋;坏,是坏在皇权被他留下了。

于谦此人,在史上颇负盛名,被认为是可以与王安石相提并论的贤臣、忠臣,但他却根本不是舍身变法的王安石,而是一个功过各半的藏玺之人。

临危受命守住京师,可谓是当时第一功,于谦自然而然的成为文臣领兵第一人,又逢土木堡后武将凋零,他便就这样接手兵权,一握就到死。

武勋凋零,文武平衡彻底被打破,于谦这样的重臣无可挑剔,成了当世勋首,自然皇权会被架空。

文官势大,后宫有孙太后一手遮天,宦官又念旧主,朱祁钰这个皇帝做得无异于笼中鸟。

景泰初年八月,也先放回朱祁镇,为的是看看大明会不会因二帝在朝而内乱。

事实证明,也先做对了。

朱祁镇回来后,朱祁钰将他软禁在南宫中,并废掉原本的太子朱见深,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新太子,欲成正统。

任何人上来,怕是都会做出同样的举动,不仅因为皇位传承的诱惑有多大,更因为朱祁镇这个太上皇是个废物,彻彻底底的废物——他已经葬送过大明过半精锐,让江山动荡了,难道还要还位于他,让大明再次倾覆吗?

朱祁钰的思想没错,但他做法有错,有大错。

软禁朱祁镇,就是埋雷。

改立太子,就是激怒孙太后。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昔时朝堂上正统年间的旧臣可不少,朱祁钰皇权有限,没法将他们换成自己的人,还把一个活的朱祁镇留了下来,成了他们的精神信仰,不可谓不蠢。

这帮子旧臣,后来成了夺门之变的中坚力量。

孙太后把持着后宫,朱祁钰却直接改立太子,无异于当着她的面大喊‘我就是要废掉朱祁镇一脉了!’孙太后不是个摆设,是个实权人物,当然不会忍气吞声。在此之后,没过几年新太子朱见济便病重身亡,谁下的手一目了然。

孙太后很聪明,也很毒辣,她看的很清楚——朱祁钰只有朱见济这么一个儿子,只要朱见济死了,他这脉便成不了正统,大明便没了太子,群臣出于礼法也会不得不支持朱祁镇这个有儿子的太上皇。

朱见济的死,已经是明摆着说明宫中成了筛子,成了孙太后的势力盘了。若是换朱棣来,这个时候第一件事肯定是肃清后宫,先保住自身安全。

但朱祁钰不知是出于悲伤乱了心智,还是真的没想到这一茬,竟继续不管不顾,任由孙太后在后宫兴风作浪。

朱见济死了,下一个便是朱祁钰。

果然,没多久,才景泰八年,朱祁钰便病重不起,朝臣们都明白到了站队的时候了。

朱祁镇被旧臣奉迎,从南宫一路杀到奉天殿来,二次登基,史称‘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后,朱祁钰被废,没多久病逝,于谦也被处死,罪名是谋逆。

于谦的罪名子虚乌有,死得令人唏嘘,但若细究一下,他死的怨吗?

其实一点不怨,他也猜到自己会死了。

于谦要的是名,他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无法回头的,所以他没有选择帮任何一方皇帝,无论是朱祁镇还是朱祁钰。

为臣,藏‘玺’,本就是逾越之罪,注定不得善终的。

对朱祁钰,他没有表忠心,更没有拱手交出手上的兵权,以至于这位景泰帝死的凄凄惨惨。

对朱祁镇,他明知对方会有复辟的一天,却为了一个所谓的‘名’不闻不问,当作什么都不知道,以至于被其忌惮,以谋逆罪处死。

于谦死的活该,也该死!

他的一生有功,亦有过,但终究不过是个能臣、重臣,为文臣的屁股丢了命、守了名。

朱祁镇复辟,自以为是重掌大权,其实却真正让皇权衰落下去,礼法崩坏。自此之后,文臣们便有了胆子毒杀太子、拥立新帝,权臣开始出现。

大明由盛转衰,自朱祁镇始。”

两更。最近在攒国庆的稿子,也在梳理后续两卷的剧情线,因此无力爆更,抱歉!

国庆期间不会请假、不会停更,会保持一天两更,感谢大家支持!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