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短篇小说 -> 从娶了盛华兰开始消失-> 第四十二章 早朝
换源:

第四十二章 早朝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县城里轰轰烈烈关于西门一案的议论一直持续了半个月方才渐渐消了热度。

这半个月来西门德清判死,他一众庄客或死或流,就连县衙和州里也有一批小吏去职,可是让全州上下噤声!

只可惜的是,宋三还是没逃过一死。

这让李元心里有些唏嘘!不过,李元自己心里也早有准备了!

……

巡检寨。

事情平息过去的一天晚上,李元趴在书房里正在苦苦思索着要发出去给伯父和父亲的信,华兰来了。

李元大喜过望,这还是华兰这几天来第一次主动来找自己,李元去找过两趟,可是这个傻媳妇最近天天缠着那唱曲的母女俩学琴,都没空搭理李元这个夫君了!

“哎呀!哎呀...呀呀呀!今天是什么风将娘子给吹来了?李某蓬荜生辉,真是蓬荜生辉呀!”李元笑着对华兰作揖打趣,将华兰引进书房。

华兰面色微红,有些不好意思,啐了一口道:“呸,再作怪,过后不理你了!”

李元心道:你这不是冤枉我么?这不是你正大光明不来找我只顾着学琴,怎么我还不能发发牢骚了?

当然,心里话自然是不会说出来的,嘴上连声道:“不敢了,再不敢了。”

华兰白了他一眼道:“嬉皮笑脸,殊无诚意,鬼才信你。”

李元唯唯诺诺,心道:真难伺候,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古人诚不我欺。

...

华兰从袖中掏出一封书信,递到李元面前道:“是伯父大人来信了。”

李元一喜,轻声道:“太好了!伯父与我还真是心有灵犀,我这也正想去信呢,伯父什么话?”

华兰说道:“你自己看吧,我没看。”

李元看华兰脸色奇怪,忙抽出信笺看了起来,信笺上十几行一目了然,除了问个好,询问李元到任了没只提炼出一句话:“安心做事,小心做官,莫要多事,锋芒太露,徒惹祸端。”

李元翻来覆去,连信封里边都撕开来看看还有什么别的话。

没有,真就这几句话。

看来伯父这是担心我一下到地方会做个愣头官么!

李元苦笑。

……

不过苦笑归苦笑,李元还是决定,按照李承所说的,还是乖乖的不再多事才是,趁着如今周围的黑白两道人物收敛一段时间,好好的挨到开荒再说。

李元收心养性开始苦攻开荒,京城中的李承倒是日子不太好过,自打两王争太子一事越发激烈,李承已经是睡不好觉了。

前几日有人弹劾兖王私下里蓄养了数百死士根据相关口供,即便不能将兖王的行为定性为谋反大罪,但私养数百私兵,还是在汴京,也是极为危险的举动。

更何况如今这个局面,养私兵的目的绝对的耐人寻味。

李承是官场老油条了,这么多年能一直受皇上信任,身居派系争斗之间喟然不倒,司职朝廷要职,可不是凭的冲动和无脑,他凭借的是官场上的智慧。

该动则动,不改动则韬光养晦绝不轻易冒头,立太子一事在李承看来完全没有李家的事,不用去攀附什么!

谋定而后动,无完全之把握,李家绝对不能趟出去。

所以李承给李元和李正去了封信,写的都差不多,李元的那封信更像是叮嘱,这个小子,虽然聪明机变,但毕竟在大事上尚欠太多火候,万一……

不过,还是要了解下皇帝的态度啊!

鉴于此,李承单独进宫求见皇上,以汇报部务之名顺带向老皇帝提及兖王,用以探听皇上对兖王的态度。

李承道:“陛下,臣闻兖王在汴京赋闲许久,皇族宗室中如兖王之聪明才智者甚少,皇上何不授予其官职也免得兖王爷日日闲游,虚度了大好华年。”

老皇帝微笑道:“李卿家何出此言,难道你不知太宗遗训,严令皇室诸王不得领实职参政么?”

李承回道:“臣自然知道,只是这些日子臣听了些闲言碎语,说兖王过于清闲,养了些清闲人等在汴京街头闲逛,很是惹了些是非,旁人因他们是王府之人倒也不敢多言;

但此事虽非兖王本意,但臣想毕竟关乎皇族体面,究其因恐为赋闲所致,故有此言。”

老皇帝沉吟道:“李爱卿,这些话他人也曾向朕说过,但是兖王朕还是了解的,兖王幼时便勤劳居多,七岁便如成人,与朕甚似,每每所言深慰朕心,无奈祖上有训,暂不能委以大任,朕对他其实有着愧疚之意;

外界风言风语在所难免,朕听了甚是不喜,爱卿莫在提了。”

李承很自觉的闭上了嘴巴,他明明白白的感受到了皇上对兖王的回护之意。

照皇上的态度,恐怕这兖王不起兵造反,皇上定不会因为他养了些私兵而责罚他!

再说下去怕是会招来老皇帝的不满了。

而只要是皇帝不追究,这次兖王就没大碍!

……

二十九日早朝。

辰时的早朝本是雷打不动,大臣们早早便待在朝房内等候内侍太监那高亢的一嗓子,但今日辰时已过,居然还没听到早朝的呼喊声。

群臣议论纷纷,不知道今日为何这般的拖延时间,皇上上朝一向准时,今日既无口谕下来说停朝,又无人来通知一声,甚是奇怪。

一群人像无头苍蝇一般嗡嗡的相互小声询问,唯三人喟然不动,端坐饮茶。

坐在右首一张大椅子上的老者紫纱漆笼璞头官帽,绯色官袍,登着一双厚底官靴,胸前是一只振翅翱翔的仙鹤补子,正是一品大员的穿戴,此人相貌清俊,顾盼之际散发着一中威严;此人正是继任宰相韩景。

“韩相,今日这是怎么回事?圣上有口谕传达么?”杨澜凑在韩景耳边轻声相询。

韩景从鼻子里哼出一声,对这个张党(前任宰相张方)眼皮也没抬一下答道:“急什么?今日有要事需议,皇上是在等人呢,好好呆着吧。”

杨澜哦了一声,抬眼看看左首端坐的枢密使于卫和礼部尚书李承,那两位也是端坐不动,似乎和韩景一样早就得了消息。

众人得了消息,渐渐平静下来,各自瞠目不语,有起的太早的官员打起了瞌睡,似想睡个回笼觉来弥补日日上朝带来的疲惫。

不知过了多久,朝房门口出现一个胖胖的身影打搅了朝堂内的安静,那人慈眉善目,一脸的笑容,进门便拱手道:“诸位大人久候了,皇上命我来传话,请诸位上朝议事,安抚使刘大人、转运使周大人、都已经到了。”

众人赶忙起身,韩景呵呵笑道:“有劳内侍了,同时到的么?”

那内侍笑着还礼道:“前后脚儿,可是辛苦了他们啦,昼夜赶路,刚到京城便要上朝,真叫人佩服。”

韩景呵呵一笑道:“为国事便是辛苦也是臣子之份,我们走吧,莫教皇上久等。”

一行人以韩景为首,浩浩荡荡的穿过大庆门,走过沿着长长的宽阔的青石水磨漫成的大道,踏上层层的高阶,来到奉天殿前,整肃衣冠之后,鱼贯而入。

大殿内已经站着风尘仆仆的两个人,正是从西北前线赶来的刘明,周籍,此番拖延上朝,便是在等候这二人的到来。

大殿内不可随意喧哗,李承的眼神只是微微扫过花白头发的韩景,随即若无其事的各自来到自己的位置上,肃立等待皇上的到来。

内侍响亮的嗓音想起,文弱纤瘦的老皇帝从侧门登上龙座,众臣跪下高呼万岁行叩拜之礼,老皇帝无力的摆摆手,哑着嗓子道:“众卿平身,给韩卿赐坐。”

内侍搬来凳子放在韩景身前,韩景叩谢之后大刺刺的坐在凳子上。

“众卿,今日有几件大事要议,你们已经看到了,西北边陲战事未已,朕却叫这二人回来上朝,自然是有重大事情要和众卿商议。”

大臣们纷纷猜测议论,据说西北近日连番的大战,也不知道是胜是败,这些消息,朝廷中怕是有一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

因为西北战事的消息早就被皇上下令封锁起来,除了中枢两府的几位大人之外,其他人无从得知。

“莫要喧哗,听圣上训示。”都察院左都御使白峰转头怒视议论纷纷的众人,呵斥道,这些家伙越发的放肆,有时候都不顾体统行事,皇上不说,他这个谏院首官可不能不管。

众人噤声,谏院那帮人就是疯狗,搞不好就会被他们给咬上一口,而且谏院议人有特权,别人参奏须得有证据,但谏院的特权便是可以据风闻来议论,

换句话说,他们可以根据传言、流言、谣言,甚至谎言来弹劾官员,这就太恐怖了。

所以大臣们在白峰的呵斥下,虽腹诽不已,但也不得不乖乖的闭上了嘴巴。

韩景脸色如水,对于白峰的言行看上去豪不在意,但握紧的苍老的双手暴露了他内心的愤怒;这个白峰,今年才四十几岁,能得到圣上的青睐,在都察院做了首脑,也难怪他春风得意,举止飘飘。

但光是他这个愣头货,韩景倒也不在乎,最主要的是举荐他的那个人,那个看上去万事不理,刚加了平章知事当了阁臣的礼部尚书李承,他才是自己既张方之后的劲敌。

韩景三十年宦海几番沉浮,如今稳坐政事堂宰执之位,已可称是天下第二人,他什么事没经历过,什么人没见过,说句不夸张的话,一般人在他面前只消一句话说出来,他便可以大致断定此人属于何种人。

历练成精的他自然不会在这样的场合来公开表示不满,更何况今日所议之事极其重要,乃是真正的关乎社稷的大事,

没有人会蠢到在今天来相互攻击,今天的矛头其实另有其人。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