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正德圣主-> 第26章 韩部堂银行设想!杨一清拼命三郎
换源:

第26章 韩部堂银行设想!杨一清拼命三郎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这就是现在朱厚照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这个现实,如今整个大明都沉浸在自娱自乐之中,丝毫没有察觉白银流入过多会对大明的经济进行巨大的冲击。

也没有想过,在今后一旦没有白银流入,又会对整个大明造成什么样的损失。

或许可能在这方面没有太多预算,又或者站在后世人的眼中看到了,白银在大明所肆虐的过程。

当然现在朱厚照最感慨的就是韩文明明是一个古代人,可是他为什么知道这么多的现代制度。

其实他所考虑的正是银行的雏形,在各地设置平准库,供所有百姓自由兑换。

这种想法要是真能够实行的话,将对整个大明的经济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

可是有一个问题是朱厚照不得不去面对的,那就是如今大明的交通状况怎么会允许在各地建设平整库。

再者如此多利益既得者在虎视眈眈,他们会允许朝廷现在又开始搞出宝钞来?

毕竟白银已经流入了这么多,毕竟他们受益这么多,他们是最不希望多出来一种新的货币。

到时候又会是一番唇枪舌剑,改革流血。

而那时候掌握了舆论的集团们又会站出来指责朱厚照,所谓的乱政误国,昏君当道。

当韩文说完这番话之后,站在边上的萧敬犹豫了一下,终于说道:“主子,老奴倒是有一些想法。”

此话一出,韩文和费宏都看向了萧敬。

他们倒没有轻视的意思,萧敬虽然是个太监,但人家饱读诗书经常接触朝廷大事,也是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的。

朱厚照示意他说下去。

萧敬于是说道,“韩部堂所言的确是我大明的切肤之痛,但老奴有句话想要问问韩部堂。”

韩文立刻看向了萧敬,“公公但问无妨。”

萧敬也没有客气,直接就开门见山的问道:“韩部堂可曾考虑过百姓对宝钞的畏惧?又可曾考虑到推行宝钞新政天下的阻力。

就连内阁三个人意见都有不同,更遑论天下臣民。

再者正如韩不谈所言,天下百姓劳碌半生,所获不过糊口,权贵奢侈无度,却有无数来钱之道,即便以铜钱为本,发行新宝钞,也难免被权贵所把持。

这个问题韩部堂又该如何解决?”

萧敬说完这番话,韩文还没有回答,朱厚照这边却回道:“这个问题,朕就可以回答你。”

三个人立刻看向了朱厚照,朱厚照说道:“解决这个问题无非一条,提高咱们大明的生产力水平。”

朱厚照虽然说的是个现代词汇,但是意思很明显,韩文萧敬费宏那都是顶尖人物,瞬间就理解是什么意思。

韩文更是赞叹:“圣明天纵无过于皇上,一语切中要害,微臣在处理诸多财务问题之时就看出,我大明号称广有四海,物产富足,但碍于天高路远,群山阻隔,难免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而若能将路修好,贫者能将物产贩卖于外,能有一份稳定的收益,便能促进当地物产发展。”

提到修路这种事情,朱厚照是非常有发言权。

毕竟在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里面,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要想富先修路。

一条畅通的路,能够带动交通运输,但是在明朝朱厚照觉得会挺难。

首先是整个社会的氛围对于商业并不见得有多支持,的确有很多商人做买卖赚很多钱惹来很多的羡慕,但是就像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一样。

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跟不上,能够贩卖的东西太单一。

赚来的钱,又不能够继续投资到更加赚钱的行业里。

这么多的古代有钱人,他们最终的走向都三条——盖房子、买地、买商铺。

至于其他的没有了,无非就是赚更多的钱盖更好的房子,买更多的商铺,买更多的地而已。

资源的承载力有一定的极限的,如果不能将这个蛋糕做大,等到大鱼都没有小鱼吃的时候,那就是整个王朝的覆灭。

不过这个问题想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非常难。

自古以来权贵阶层、地主阶层都不会轻易放手自己手中好不容易得到的利益。

所有人都看得到,如果不给普通百姓活路,不让普通百姓创造更多的价值,享受更多的价值,百姓必然没有动力去创造更多价值。

上层的大小鱼们就只能互相的吃对方。

可是历史的教训就是,人们永远无法在历史当中得到教训。

朱厚照韩文萧敬费宏四个人都沉默了,太液池上面飘过来的水汽,拂在他们的脸上,在这三伏天里带来了一丝凉意,可也把四个人都沉默了。

朱厚照敲着桌子,看着站在自己身边的这三个人。

他们都是人精中的人精。

费宏最年轻可也是成化二十三年的状元,能有此成就,他的智商必然傲视群雄,看问题也更加全面。

萧敬是个穷苦人家出身的太监,活了这么大岁数,回想年轻时候在乡下,即便吃一碗饱饭都难的日子更明白,这样的改革有多难。

韩文空有抱负理想,可对这样的改革也不敢认为一定成功。

最后朱厚照只能说道:“一步一步来吧,先把宣府的问题解决。既然要恢复开中纳粮,那就先让杨一清到宣府,把问题都解决,让朕台阶下。至于变法,让朕考虑考虑。”

他说这个话的时候看向了边上的刘瑾。

刘瑾这时候一直都在听着朱厚照他们的谈话,脑海里也在酝酿着某些东西。

事实上,从明实录的记载可看出。

正德皇帝绝对不是一味的贪玩,他把刘瑾推到前台去搞改革,得罪了大量的权贵,可改革的确有些成效。

虽然刘瑾这家伙,因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代价,但他执政的三四年,似乎就是整个正德年间改革变法的开端。

所以朱厚照看向了刘瑾。

如果宣府的事能尽快解决,给个满意的答复,让他有理由罢免宣府巡抚和总兵官,并且牵连出大部分在这件事上敢借着战败的机会大肆捞取好处,并且以此为要挟开中纳粮的权贵。

他就可掀起一次大案,拿下一大批官员。

而山西的那些豪商们,以及山西籍的官员们,是不可能看着苦心经营的买卖、人脉凋零,必然会掀起一次决战。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也是自己拿到最后权力的机会。

当然这个过程可能要委屈一下刘瑾。

不过朱厚照现在看刘瑾的表情,他似乎在今后应该也会甘之若饴,毕竟权力的滋味会令人上瘾。

朱厚照说道:“萧敬,批了,让杨一清立刻赶往宣府。你再给苗逵和朱晖去封信,告知他们,宣府事宜,一切配合杨一清。有任何违背,他们便不用回来了。”

萧敬抬头看了朱厚照一眼,就这个不用回来就已经表明了决心。

本来文官跟内臣之间,皇帝是最不希望他们联合的。

可这一次朱厚照居然让苗逵配合杨一清,由此可见其实在皇帝的心里并没有那么多界限。

什么样的人能为自己所用那就用,如果不能用,即便是内臣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而这才是圣心难测。

一时间即便像萧敬这种到了司礼监的大太监,也不敢轻易去揣测朱厚照心里所想。

而现在朱厚照不过才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今后成长起来又会是一副什么样的情形,没人知道。

接着朱厚照又问,“你有没有想过开中纳粮,允许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拿粮食换盐引后,东南那批尝到甜头的买卖人会放手么?”

韩文立刻回:“皇上您考虑的很全面,东南的商人绝不会把肥肉白白扔出去。估计您封禁二张府邸的那一刻,他们就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无非是在出盐的口子上卡着晋商而已,不过……”

他刚想说下去,朱厚照却说道:“让他们两帮人去抢去争,你是想说这个吧?”

韩文点头,“圣明天纵无过于皇上。”

这句话他已经是说了第二次了。

“可百姓怎么办?”朱厚照问:“东南豪商卡着出盐口子勒索晋商,晋商高价买必然高价卖,你怎么应对?”

韩文说道:“成立盐运监察司,制定每个省份的盐价,压低盐价迫使,唯有大买卖家才能入场,以薄利多销的方式才能赚到钱。”

朱厚照看着他,心想,看起来自古以来,在百姓必备的生活品上政策都差不多。

但空有政策是没用。就像律法制定之后,总会给钻空子的人带来便利。

即便固定盐价,可执行起来下边盐商但凡囤积居奇,导致市面上盐不够,难道百姓还能不吃盐吗?还不得乖乖去买高价盐。

盐运监察司即便监督又如何,除非个个都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要不然迟早沆瀣一气。

但又不得不说,这的确是目前能想到的比较好的方式。

朱厚照看向萧敬:“拟个条陈,让内阁和户部去议一议。”

……

宣府刚刚经历虞台岭一败,此刻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在了这里。

巡抚李进已经明确被苗逵跟保国公朱辉给控制了起来,不过此人手眼通天,在山西、宣大经营多年,同时与山西的晋商勾连甚深。

他的小妾便是太原大富之家的女儿,他本身既当巡抚同时又做买卖。

对杨一清的到来,山西、宣大军区官商都没有想到。

虽然朝廷已经有旨意下来,杨一清是临时接替巡抚,并不会久居宣府,可是山西跟陕西离得太近,经常做买卖谁都知道这位无儿无女的巡抚铁面无私。

在陕西一带,把不少商人压榨的咬牙切齿。

这样一位一身煞气的巡抚到宣府来,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朝廷要整顿宣府的官场风气。

于是山西、宣大的文武紧张起来,山西布政使、按察使早已派出多路人马,在各个要道迎接杨一清的到来。

但一连等了三天,各处都回了信,说没有见到。

布政使和按察使这下线路了恐慌当中。

山西布政使任宏,五十来岁年纪,是弘治十七年刚从右参政升任的布政使,也是山西布政司的老人。

如今接手这个烫手山芋,他是不太乐意的。

以前都知道山西布政使那是个大肥缺,因为宣大二府边军的粮草还得从山西布政使的手上经手。

宣大战乱不断,朝廷军费开支巨大,从中做点手脚,便能赚得盆满钵满。

当然,原本他们的计划今年的钱也很好拿,甚至可能拿的更多,如果促成了开中纳粮,那就真正的发大财了。

可是朝廷的动向不明,并且接二连三的不利消息,让山西的官商都感觉不太平。

宣大的明军没少作战失利,虽然这次死伤是土木堡之变之后的最大一次,但他们觉得也应该能很快抹平。

然而随着监军苗逵跟保国公朱晖,将宣府巡抚李进以及总兵官张俊给关押了起来后,整个山西、宣大一带官商就来了一场大地震。

任宏知道自己这次要是应对不得法,别说拿钱,可能吃饭的脑袋都得没了。

不得已任宏只能派出更多的人马去寻找杨一清的动向,同时更吩咐晋商派出家丁到沿途的客店前去打探。

从地图上看想要从陕西西安就必须要经过太原府、大同府一路往东北到达宣府。

然而这一路上他们都没有得到任何的消息,这可就让沿途的官员愁坏了。

宣府城外的驿站。

朝廷派下来的两位钦差保国公朱晖和监军苗逵,急匆匆带着几名亲卫,自己骑着马就从宣府三卫驻地赶来。

还没进驿站他们就看到院子里停了一辆马车,马已经卸下来,有几个驿卒正在喂饲料。

马匹不多,也就五六匹的样子。

朱晖和苗逵对视一眼,都对杨一清的拼命三郎精神折服,这简直就是轻装简行,难怪能如此快就从陕西西安赶到宣府。

下了马,朱晖和苗逵以及亲卫们牵着马进了驿站。

驿丞见他们的官服后,带着驿站一共十个驿卒,上前来:“几位上官可是宣府钦差?”

朱晖道:“正是!”

“中丞吩咐,您二位若到了,马上去见他。”驿丞说道。

二人没脾气,跟着驿丞进去。

按理说,他们两个属于钦差,而杨一清即便调任宣府巡抚,也没法盖过他们。

但皇帝一道旨意,让他们配合杨一清,他们的身份就矮了一头,只能乖乖去见杨一清……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