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正德圣主-> 第27章 雷霆手段治晋商!孤家寡人杨一清
换源:
第27章 雷霆手段治晋商!孤家寡人杨一清
- 朱苗二人进去后就看到杨一清躺在藤椅上,额头上还盖了一块打湿的毛巾,此刻正在闭目休息。
看他脸色略显苍白可知,这一路舟车劳顿,定然是不好受。
虽说杨一清的精力旺盛,十几天的路程硬是用三四天就走完,令人佩服,但他的身体却吃不消颠簸。
几个随身的亲兵看到朱苗二人进来后,马上要去叫醒杨一清。
苗逵一摆手,“让中丞多睡会儿我们在门口等一会儿!”
到底是伺候人出身的,心细如发。
亲兵队长顿时对这个太监好感多了一些。
等了一刻左右,躺椅上的杨一清睁开了眼睛,亲兵上前去,搀扶他起来:“中丞,国公爷和苗公公到了。”
杨一清听后脸有愠色:“你怎么不早把我喊起来?”
苗逵在外面说道:“中丞不怪他,我们看您累成这样不忍打扰。”
亲兵队长对苗逵的好感更多。
杨一清起身将朱苗二人给让进来,驿丞端上来茶水,亲兵队长退了出去,大厅里就只剩下他们三人。
“中丞十几天的路程您只走了四天,这……”朱晖感慨。
杨一清摆摆手:“无妨!宣府一败,朝野震动,朝廷即任命早一天到,事就早一天了!”
朱苗二人无比钦佩。
“咱们就不必客套,二位比杨某早到二十天,可查出什么来了?”杨一清一点时间都不想耽搁,问道。
朱苗二人顿时为难起来。
看他们表情就知肯定有事,杨一清道:“二位乃钦差,不仅要向杨某交差还得对陛下交差!”
朱苗二人这才长叹一口气,苗逵说道:“我二人提审了李进,他缄口不语,只在最后说了一句:在官场要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杨一清冷笑,满脸不屑,又道:“总兵张俊怎么说?”
朱晖道:“只字不语!”
苗逵道:“他们似乎认定有人会救他们,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不管怎么审就是不说话。”
杨一清没有搭话而是看着桌上的文书,这些人之所以敢这样的肆无忌惮,应该是看准了朝廷国库里面钱不多。
“山西商人那里你们打听到了什么消息?”杨一清问道。
这……
显然这里面有隐情。
“有难言之隐?”杨一清问。
苗逵道:“中丞,其中的确有些不为外人道的地方。”
杨一清瞥了他一眼,把一份文书拿了起来:“苗公公,陛下是要你配合杨某。”
苗逵看到那份文书后终于还是说道:“晋商那边囤积了大量粮食,只要朝廷松口恢复开中纳粮为国策,他们马上纳粮换盐引。”
朱晖一直没说话,杨一清看向了他:“国公爷您不也是这样的想法?”
朱晖嗫嚅了一下:“还是请中丞跟陛下说说,国事艰难,晋商愿意配合,中丞与韩部堂又极力促成,为何不从善如流。,正晋商的钱也是钱。”
好个晋商的钱也是钱。
这帮商人就是看到了朝廷国库现在没钱,才敢如此的肆无忌惮。
可又是谁把户部的情况告知了晋商?
韩文断无可能。
而除了韩文还有谁这么清楚国库用度?
这帮商人真能无所不用其极。
韩文那边当然不好意思直接告诉杨一清,是自己最信任的弟子把户部和内庭的情况都透露给了那些晋商,这才让晋商如此的有恃无恐。
晋商们很明白现在朝廷就是个空架子,要是没有了晋商这边的粮食,朝廷就得去求助东南豪商。
可东南豪商们,更是狮子大开口,比晋商还要贪婪,朝廷现在陷入两难之境。
杨一清是个极端聪明且老道的,他清正廉明不假,但绝不是迂腐之人。
看到苗逵朱晖的表情,听到朱晖说晋商的钱也是钱的时候,杨一清便知这两个人到宣府后,没少接触晋商,或许还得到了晋商的某些承诺。
虽然苗逵是从宫里面派出来的,但这个太监风评一向不好。
与朱晖多次上报假功劳,从中捞取好处。
如今来到了宣府,跟张家口、大同一带的晋商一接触,立刻就得到了人家的承诺。
只要他们能够把宣府的情况夸大其词的报告给朝廷,让朝廷答应以开中纳粮为主,他们就能得到一笔丰厚的回报。
而这两个人呢,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就想和稀泥。
在这两个人的眼里边,反正晋商愿意出粮食就行,至于是不是晋商搞出来的这一次宣府虞台岭大败无所谓。
而你杨一清和韩文两个人,不就是想恢复开中纳粮吗?
如今陛下派你来到了宣府当这个巡抚,你就顺坡下驴不就行了?
反正你们两个的目的,跟晋商的目的是一样的。
杨一清站起身来,看着苗逵和朱晖那殷切希望的眼神,缓缓说道,“晋商的意思,只要答应他们的条件,他们就愿意出粮,以后也愿意?”
苗逵和朱晖两个人一听这话,觉得有门,立刻惊喜地说道:“对,中丞只要答应他们的条件,宣大一带的粮草他们会像弘治五年之前那样提供,甚至还会积极参与边境屯垦。”
这话说的多好听啊,恢复屯垦。
当年为什么屯垦没有得到贯彻?
为什么慢慢出现了用白银去买盐引,而不是用粮食?
说白了就是因为利益驱动。
同时还有蒙古南下入侵,蒙古人之所以入侵的频次增加,是因为随着气候越来越不好,蒙古草原上的草场也退化的严重。
蒙古人频频南下,导致屯垦受到严重影响,以至于屯垦的收益越来越少。
古代王朝的历史记载,往往都是地区性的,很难结合当时的大环境。
就比如记载北边小王子入侵的原因,永远都是所谓的蒙古人贪得无厌、想要恢复元朝的势力。
但其实仔细分析就能发现,所谓的蒙古小王子也只不过是借着这个口号发动南下入侵,其真正原因是气候的变化导致蒙古草原气候恶劣。
蒙古人想要活下去,他们就只能南下入侵。
而如果抓住这个机会,在张家口打开贸易市场,在山西杀虎口也打开贸易市场,就可以通过两地的贸易化解诸多的矛盾。
可为何这么简单的方法却很难实行?
无非在于晋商把持着北方贸易的走私,他们不愿意朝廷开放正规的交易渠道。
所以频繁的通过各种手段,阻挠张家口跟杀虎口的正常贸易。
甚至说句不好听的,他们不惜花重金聘请蒙古人劫掠张家口和杀虎口的正常商人,为的就是垄断。
这种现象在整个明朝非常普遍。
就像嘉靖、万历时期出现的沿海倭寇,为什么屡禁不绝?
明明真正的小鬼子少之又少,大部分是沿海活不下去的百姓,勾结贪官污吏在搞走私贸易。
因为走私定价权在他们的手上,想卖什么价就卖什么价,还不用交税,利益永远把持在东南沿海的几家人的手上。
而一旦正常贸易了,利益就会大幅度下滑。
从这就可以看得出来,大明王朝本身是想要开放贸易的,可是到了后期,北方集团垄断了与北方蒙古人跟西边的贸易;南方集团垄断了海外贸易。
导致大明就像被闷在罐子里的蚂蚁,没有出路,但是这两个集团却赚的是盆满钵满。
即便是改朝换代,他们依旧享有崇高的地位。
所谓的山西八大皇商,东南的徽商、浙商便是通过走私发家。
谁要是敢破坏他们的垄断贸易,那就得死。
就像盐政变法前,晋商发现只要收买了朝廷的官员,就可以用少量的白银买到足量的盐引,从而发大财。
加上原本在边境屯垦,占大头的是军屯。
可军队的将军们看到晋商的发财后,不甘示弱,也看上了军屯这块的利益。
于是他们大肆侵吞军屯,把军屯当做了自己的私产,哪还有军户愿意去开垦?
这才是导致开中纳粮,没有发挥出作用的核心原因。
如今韩文跟杨一清两个人的目的,就是要铲除掉这一批依靠军屯发财的人,然后恢复军屯。
而恢复军屯的办法,除了在边境让更多的人种地之外,也得相应的加强军事力量。
当然最主要的是在边境开放贸易市场,但市场是需要强大的武力来保证安全的,要不然谁敢来做生意?
韩文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让杨一清来宣府,就因为朱厚照在京城整顿了十二团营。
今后将十二团营的精锐力量调到宣府一带,就可以保障市场的安全。
苗逵和朱晖两个人想的就非常简单,反正你们在朝廷里面闹腾,不就是想要恢复开中纳粮吗?这跟山西的商人的意愿是一样的,那你们就和光同尘吧。
李进那句话说的的确是对的,别做那冒头的锥子。
但是杨一清和韩文两个人要做的可不仅仅只是恢复开中纳粮。
两方面考虑:一是铲除掉在宣府大同一带,靠军屯发财的那帮军阀和奸商。
二是通过整顿好的十二团营,加强边防力量,接着就在边境开放贸易市场,以贸易的方式,让北方的蒙古人与大明进行买卖。
其实北方的那些人也不是个个不怕死,他们是为了生存才来劫掠。
只要给了他们一条途径,让他们可以通过贸易就能换到足够的粮食,谁愿意铤而走险?
大家都是正常人,你不想死,他们也怕死。
之所以搞不成,就是因为这帮利益既得者们不愿意让出这部分利益。
所以一旦朝廷用个温吞的政策,他们就搞破坏。
但现在这个事,韩文也猜测,皇帝陛下不打算用那些温和的手段了,有可能就是揪出一帮人,然后就宰掉他们。
一来是杀鸡儆猴,二来把这一批利益既得者都给干掉,扶持一批新的,能受朝廷控制的商人进行贸易。
也就是说,既然你们已经结成了铁板一块,不可能用分化、政策感化你们,那你们就去死。
所以杨一清站起来犹豫了良久之后才说道,“陛下这次可不想谈条件的。一百八十万引的残盐,让东南的盐商跟晋商都盯上了。
东南的盐商清楚朝廷国库空了,他们愿意拿出银子来买这批盐引。
这样朝廷就可以用这批银子来巩固宣府的边防,解决燃眉之急。
晋商想的也是只要朝廷松口开中纳粮,他们就立刻用粮食来换盐引,朝廷也能用。这批粮食解决宣府的困境。
他们都觉得朝廷就是块大肥肉,可以任由他们撕扯。”
杨一清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向了苗逵和朱晖。
苗逵和朱晖两个人就像被一只猛虎盯住了一样,打了个摆子。
苗逵颤巍巍的问道:“陛下让我等前来,难道是?”
杨一清敲着桌子跟他们讲,“你们跟晋商谈好了什么条件,杨某不感兴趣。
可杨某要告诉两位,陛下派你们过来只是权宜之计,拖住晋商,如今十二团营已经整顿完毕,杨某已经到来,效果可就不一样了。
希望二位悬崖勒马,能够跟杨某一起打赢这场仗,要不然的话,咱们是走不出宣府的。”
苗逵和朱晖两个人如坠冰窖。
他们两个是做惯的那种贪污军饷的事,以为这次又是个大肥差。
只要来到了这个地方,跟晋商们达成合作就能获得好处。
即便皇帝那边不开心又如何?你皇帝现在手上什么都没有,拿什么去跟我们斗?
可没想到他们出来的这二十多天,朱厚照居然就完成了对十二团营的整顿。
有了一批精锐力量,完全有能力换掉宣府这边的守军,对于他们来讲,那可就是灭顶之灾了。
苗逵颤巍巍的问道:“中丞,您又是何必呢?跟他们拼这一下,说不定你就落个家破人亡的下场,我等……”
杨一清哈哈大笑:“杨某现在可算知道陛下用杨某的良苦用心,尔等有家眷,尔等有顾虑,可是我杨某人没有。
我杨某人无儿无女,上面没有要孝养的父母,孑然一身,寡命一条。
你们问杨某何必要如此,那杨某就告诉你们,我杨某人没有后顾之忧,我杨某人只想让我大明边境安宁,百姓能活的有点尊严。
至于我杨某人是不是得把这条命扔在这里?你们觉得杨某还会在乎吗?”
此话一出让苗逵和朱晖愣在当场。
他们一直不相信有当了官还能不要命的人,毕竟他们认识的都是跟他们一样贪图享乐之人。
现在可是第一次看到像杨一清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