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李泌传奇-> 第六章 克服两京
换源:
第六章 克服两京
- 在前章中说到,张良娣心恶李泌,以为他不助己,更恨建宁王倓,恨他不趋附她反而反对她。当时张良娣与李辅国相表里,双方相互勾结弄权。
而李辅国何许人也?他本是一个阉奴,就是统称的太监,做管理厩马的杂事,称作飞龙小儿。飞龙乃是皇上乘用御马的别称,小儿者,是对管理厩、牧、五坊(唐时对城市住宅区称坊)及禁苑等杂差的小太监的总称。他稍稍懂得点文书知识,此人外恭谨而内狡狯,见张良娣有宠,故靠上了她,使用了李林甫的故技,相互勾结。
建宁王倓,心知二人心术不正,狼狈为奸,于国家和唐室不利,他本人也知他们恨他,恨正直而有功的李泌,所以他对李泌说:
先生举倓于上,得展臣子之效,无以报德,愿为先生除害。
李泌问道:“王说此话是什么意思呢?”
倓指以良娣为言,李泌觉得不对,当即正色说道:“此非人子所言,愿王将此举作罢,并勿再提起。”
但倓不从,他还常说到张良娣专恣太甚,她与李辅国相勾结,且欲倾动皇嗣。建宁王倓的这种思想,溢于言辞,并在肃宗前讦诋其罪恶,肃宗正宠爱良娣,亦宠幸当时已任元帅府行军司马的李辅国,对建宁王倓的话,置若罔闻,不以为意。倒是在此举动中,建宁王倓泄露了自己内心的秘密给了敌人,于是他们二人乘时在肃宗面前先发制人,反诬建宁王倓说:“倓不得元帅之职,心怀不满,欲谋害广平王。”
当时肃宗听了此话,勃然大怒,也未细加推敲,就听信宠妃张良娣和奸臣李辅国的话,立即赐建宁王倓死。重蹈玄宗杀子覆辙,肃宗做了第一件蠢事,可说是大错特错。肃宗宠幸奸妃和奸臣,昏庸糊涂,终非英主。由此可知,当时李泌在河西,不在肃宗身边,猝发此事,无法谏阻(此事约发生在肃宗至德二载,具体时日,史亦不详)。
倓首建兴复大计,在艰难中,奋身保卫肃宗,他敬父皇,兄友弟爱,且肃宗当初每欲使他带兵专征,像这样好的一位王子,由于谗言,肃宗竟一旦作出如此昏庸、狠戾的举措,岂不可叹!直到两京收复后,李泌辞别还山时,在李泌的剖析下,肃宗才醒悟过来,真是愚不可及。关于李泌在辞别肃宗时,与肃宗的对话,容后再叙。
从此事发生,广平王俶及李泌在内心,一边惋惜,一边自身亦感到恐惧,张良娣此时亦希望搬掉广平王,恨无机会。而广平王俶也谋除掉李辅国及张良娣,这是激烈的宫廷斗争,由于肃宗宠幸奸妃和奸臣,形势对广平王不利,而且,李泌认为不可对张良娣动手,因为名分有关,对此,李泌劝说广平王:“不可,王不见建宁之祸吗!”
广平王则说:“我为先生恐惧。”
泌说:“泌与主上有约,待复两京,我当还山。”
此时,李泌去职的意志更为坚决了。广平王俶继续说:“先生一去,俶更加孤危了。”
李泌说:“王但居人子之孝,良娣方面,王委屈事之,她就不会也无法危害于你了!”
后来,广平王俶果然按李泌所说去做,委屈求全。史言,代宗(当时的广平王)卒免张后之祸者,用李泌之言也。
读史至此,深感建宁被杀之可惜,可叹!而庆贺代宗之得全。对于当时李泌劝倓不要对张良娣下手之言,也是正道,不能说他后来被张良娣所害,不若当初同意倓除掉她。张毕竟是他父皇的爱妃,像民间的后母,为人之子,不可大逆,若然,将置父皇于何地?且事之发展,未可逆料,当时,李泌没有料到矛盾发展到倓会被赐死的程度,也就没有设法作出使倓全身远害的举措,倓自己也没想到会如此,这就是历史的悲哀之所在!
当建宁尚未被杀,肃宗与李泌从容谈起立储之事,他说:
广平王为元帅已一年多时间了,目前立他为太子可否?
李泌答道:
臣已说过,目前军事迫切而繁忙,应首先解决军事问题,至于立储大事,乃为陛下家事,当尊重上皇,待上皇之决定。不然的话,后代怎么辨别陛下灵武即位的目的呢?陛下即位时,乃是应众将和民众的要求而践位的,为公而不为私。陛下此时提起立储之事,我想必定有人挑唆臣与广平王之间的关系,以达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臣请与广平王言明,广平王也未必敢当也。
为什么说肃宗与李泌谈起立储之事,李泌就知有人挑拨他与广平王间的关系呢?因为对立储这样的大事,挑唆者知道,李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肯定会认为不妥而且反对,当他回答肃宗时,定会说:“此事宜待上皇决定”。这样一来,广平王定会不高兴,甚至憎恨李泌,这样就可以在李泌与广平王间打进一个楔子,从而在他们之间产生一条不满与怨恨的鸿沟,以达到挑唆的目的。谁知,李泌何等机警,他料事如神,又谁知,广平王何等善良正直。这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伎俩。
当时,李泌与肃宗语毕后,就出去告诉广平王,广平王说:“先生固知我心,欲曲成其美”。
广平王与李泌说完,即去禀告父皇,并固辞欲立他为储的事,他说:“陛下尤未奉晨昏,臣何敢当储副,愿待上皇还宫,臣之幸也”。
古时,晨昏定省,问安父母,乃是为子之道。肃宗听了儿子的话,很是高兴,因而对儿子说了些宽慰的话。
李泌的这些话,也是引导肃宗在办立储大事时,应合乎当时礼法,是很合情合理的。至于他话中提到的挑唆者,李泌没有明说,也难以明说,不加提醒,读者也可猜出此人是谁了。
关于赏功罚罪之事,肃宗对李泌谈了对李光弼、郭子仪等人的赏功事,他说:“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定四海,则再无官以赏之,奈何?”
李泌答道:
古者官以任能、爵以酬功,汉魏以来,虽设郡县以治民,然有功则赐以茅土,传之子孙,至于周隋皆然。唐初,时未得关东,故封爵皆设虚名,其食实封者,给赠帛而已。贞观中,太宗欲复古制,大臣议论不同而止。由是赏功者多以官。但以官赏功有二害,非才即废事,权重则难制,是以功臣居大官者,皆不为子孙之远图,乘自己一时之权以牟利,无所不为。过去,设使禄山有百里之国,则惜之以传子孙,他就不会反了。为今之计,待天下既平,莫若赐爵土以赏功臣,则虽大国不过二三百里,可比今之小郡,岂难控制,于人臣则万世之利也。
肃宗听了,觉得很好。关于这段话,有可取之处。他说的“官以任能,爵以酬功”、“非才即废,权重则难制”等话,都是正确的。至于以分茅裂土来赏功,在唐太宗时,即有争议,是值得商榷的。
当然,赏罚应当公允、正确,不能滥赏滥罚。过去封建社会,赏罚在于主上。君明臣直,赏罚得当,天下就大治。
公元七五七年,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进驻凤翔,在李泌的参谋下,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的军事指挥下,形势越来越好。郭子仪进驻河东,分兵取冯翊,河东司户韩雯翻城出迎官军,并杀贼近千人。郭子仪击破贼将崔干佑,干佑逃走,子仪追击,杀贼四千人,捕虏五千人,于是收复了重要之地河东全区。
在此年春,由于安禄山政治上的腐败,在生活上的堕落,宠幸癖妾,且不恤士卒,为逆子安庆绪唆使阉官李猪儿所刺。这个伪帝,晚年且目瞎、病疽,还凶残异常,终于落得为儿子所杀的可耻下场。
肃宗到凤翔不过十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合,江淮来的庸调(军需所需等的税收)亦至洋川、汉中。长安人闻皇上将至,从贼中自拔而来者日夜不绝。所有军队既已整休,李泌请派遣安西及西域的部队,按前面讲的策略,从北进取范阳,但肃宗此时急于收复长安,如前所说,没有采取李泌的策略,肃宗说:
今大众已集,供养亦至,当乘兵锋捣其腹心,而引兵东北数千里,先取范阳,不亦迂乎?
根据肃宗的话,把长安当成敌之腹心,这可以说是根本性的认识上的错误,贼之腹心或巢穴在范阳,捣其腹心,即贼之根据地范阳,才可以从根本上消灭贼之根据地,然后收复京城长安,达到结束战争的目的。针对肃宗的话,李泌又奏说:“今以我众直取两京,必得之,然贼必再强,我必再困,非久安之策”。
李泌的话,可说是明见万里。当时安禄山虽死,其子安庆绪袭位,他虽庸弱,但还有一个骁将史思明,继续为逆。名将李光弼曾对部下说过一句嘱咐的话,他说:“对于史思明,诸君不可小觑了他”。这是李光弼在与他作战中得到的经验。但当时肃宗听了李泌的奏言,问这是为何呢?李泌答道:
目前我们所仗恃的是西北守塞及诸胡之兵,性耐寒而畏暑,若乘其新到的锐气,攻贼已疲乏之兵,必能将其击败。然两京已是春暖的时候,贼收拾余部,遁归巢穴。而官军在关东暖和之处,必困而思归,留他们不住。贼兵修养整顿,秣马厉兵,闻官军之去,必复南来,如此,战事将会反复,拖延很长时间,不若先用兵于寒冷之地,除其巢穴,贼无所归,则天下太平了。
这一番对话,从敌我双方的军队状况说起,说明更应该一劳永逸地捣毁贼巢,以消灭贼兵,防其卷土重来。可是肃宗听了却说:
朕急切地希望克服两京,迎还上皇,使我们父子早日相会,不能等待此决策了。
对于肃宗这种只顾目前,不考虑将来的短视政策,李泌夫复何言呢!对于他的良谋,肃宗无远见而不采纳,心中虽懊丧也无可奈何了。
至德二载九月,官军尽集中于长安之西,陈于香积寺北沣水之东,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与贼众十万对峙。大将李嗣业、王难得与贼兵血战,在回纥军队的相助下,将贼众翦灭大部,杀贼兵六万,贼兵因而大溃,是为香积寺大捷。不久广平王进入长安,接着又收复了东都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急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痛失战机(本文作者)
贼巢在何处,幽燕范阳镇。
奈何认长安,为敌之腹心。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必先捣贼腹,消灭敌根本。
救首则击尾,救尾则击首。
围魏救赵计,旨在疲敌兵。
长史指掌明,君王不曾听。
反说臣下迂,皇上自太愚。
不按此良计,急功去求利。
我必再受困,敌必再强盛。
拖延灭贼日,百姓再遭兵。
战机不再来,妄自多伤民。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