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李泌传奇-> 第七章 辞归衡山
换源:

第七章 辞归衡山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李泌本无意功名,淡泊仕途,先前曾与肃宗约定,待克服两京,就归隐山林。

在辞别肃宗前,他依然努力给肃宗出谋划策。当时,李泌在军中,肃宗以骏马召李泌至长安,李泌来后,肃宗对他说:

目前两京已经收复,朕已表请上皇东归,朕当还东宫复修臣子之职。

肃宗的内心喜洋洋的,以为李泌听了自己的话,一定会很高兴并称赞他具有孝心的这一举措的。他待了一会,见李泌凝重深思了若干时候,接着说出了一句肃宗完全没有料到的话,他声音低调地向皇上说:“皇上发出去的表还来得及追回来吗?”

肃宗对李泌的问话大惑不解,回答说:“使者已去了有二天多了,已去得很远,追不着了。怎么,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李泌无奈地冷冷的说:“上皇不会回来了”

肃宗听了李泌的话,大吃一惊,疑虑地忙问李泌:“这是何故呢?”

李泌答说:“从理势上判断,上皇自然不会回来的”

肃宗听了李泌的话有些懂但也不能说完全弄明白了,然肃宗也知不能再追问下去,因为当着众人,这一问题不宜穷根问底的。但肃宗急于想知道,怎么才能补救此事呢?他接着问李泌:“那怎么办才好呢?”

李泌已经想好了办法,他从容地回奏肃宗说:

今请更上一道群臣贺表,说明马嵬请留、灵武劝进的情况,并进而叙明今已克服两京,获得成功,圣上思恋晨昏参谒,请速还京以就孝养之意,就妥当了。

肃宗现在已懂了,并立即请李泌草表,肃宗看了表文后说:

朕始以至诚愿归万机,今闻先生之言,乃寤其失。

于是,肃宗立命飞骑,以八百里快递将此表发出。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泌正是明见万里,他揆情度理,料事如神。帝王家、父子间为了帝位,为了权力之争,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当时谓之两圣的玄宗和肃宗之间,虽然关系不错,但玄宗怎么能充分肯定:已登帝位的儿子会真心欢迎自己返还京城,并且请他复登帝位而自己退归东宫的诚意呢?举例说,隋文帝被儿子杨广所杀,明英宗夺宫逐景帝,不都是亲属间的宫廷政变么!历史上这种残酷的事是很多的。

但有的书上说,玄宗与肃宗的权力斗争很激烈,这也未免言过其实。

当肃宗派往成都的第一道上表使者返回来后,带回来上皇给肃宗的诰书,果如李泌所料,诰书上说:“当与我剑南一道以自奉,不复回长安了”。

玄宗的意思很明白,他希望用剑南道的庸调,自行奉养,准备老死成都了。肃宗接诰后,很是沮丧和忧惧,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几天,群臣贺表的使者亦返回长安,报告说:

上皇初得皇上请归东宫表,仿徨不能食,欲不回京,及到了群臣贺表至,乃大喜,命食作乐,下诰定行期。肃宗兴奋地召见李泌,对他说:“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当下,肃宗与泌共同饮酒,同榻而寝。李辅国请取契钥(乃是重要的禁门的钥匙)付泌。自上年九月以来,此钥一直归泌掌管,当泌随军而离行在(皇帝驻地)时,则交还广平王或其他重要官员掌管。当时,泌请付李辅国掌之,得到肃宗的同意,从此事可以看出,李泌辞官归山的意志已经非常明白和坚定,但这一事情,在不知不觉中替李辅国打下了他专权的基础。

当时,泌求归山不已。他正式向肃宗提出前约,即待克服两京,复归山林,他说:

臣今报德足矣,复归闲人,何乐如之!请皇上准臣所请。

肃宗进行挽留,态度也是诚恳的,他说:

朕与先生累年同忧患,今方得与卿共享安乐,奈何卿要离我而去呢?

奈何李泌去志已决,他用看似矛盾,实则颇有哲理的话回答:

臣有五不可留,愿陛下让臣回归山林,免臣于死!

肃宗听了,大惑不解,他内心想:朕与卿关系如此地好,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离奇的话呢?他问李泌:“此话怎讲?”

泌答到:“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此五者,所以不可留也。”

话越说越奇,肃宗反而更糊涂了。这五条乃是君臣关系非常良好的说明,怎么反而说,有此五条,就必不可留。肃宗想把事情搁一搁,说:“今日已太晚,且睡吧!另日再议。”

李泌心知肃宗为拖延或搪塞其请,故发上述之言,所以他坚持地说:

陛下今就臣同榻卧,犹不得其请,况异日朝堂之上香案之前乎?今不听臣去,是杀臣也。

此话已说到绝处了,肃宗还是不察李泌的内心,他说:

不意卿疑朕若此,岂有如朕而肯杀卿乎!难道卿以为朕是第二个勾践吗?

李泌对答说:

陛下不肯杀臣,故臣求归,若臣不曾效忠于皇上,安敢提出此请,且杀臣者,不是陛下,而是“五不可”也。陛下过去待臣如此之好,臣于事犹有不敢说,况天下既安,臣还敢说吗?

肃宗考虑很长时间,又说:“卿以朕不从卿北伐谋略之故吗?”

李泌答道:“非也,臣所不敢言之事,乃是建宁王之事”。

肃宗说:

建宁,朕之爱子,英豪果决,在艰难时有功,朕岂不知之。但因此为小人所教,欲害其兄,图继嗣,朕以社稷大计,不得已而除之,卿难道不知其详吗?

好个“为社稷大计”!好个“不得已而除之”!李泌道:

建宁若有此心,广平王当怨恨于他。广平王每次对臣言及此事,总是流着眼泪,呜咽悲泣,心知弟之冤而不敢明说,臣今必辞陛下去,此敢言之耳。

肃宗说:“他曾夜扣广平王之门,意欲加害广平王。”

李泌解释道:

此皆出谗人之口,岂有如建宁之孝友明达,肯为此事么?且陛下昔日欲任建宁王为元帅,是臣请改用广平王而不得为元帅,建宁若有此心,当深憾于臣,但他以臣为忠,与臣更为友善,陛下以此可察之其心也。

肃宗说:“先生之言是也,但望既往不咎,朕不愿闻此。”

肃宗很快地承认李泌说得不错,也就是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作为皇上来说,承认错误是颇为不容易的事。且他的第二句话,更使人觉得他有些面子上的尴尬,希望别人不要再揭老底而揪住不放的意思。说到这个份上,倒有点同情肃宗了。另外,恐怕他的内心早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在痛惜自己的儿子的冤屈,只是自己碍于皇上和父亲的尊严,故在公开场合不肯明确承认自己之错,或者可以说抱着鸵鸟的心态,现在李泌挑明了此事,勉为其难地承认了此事,这都要怪张良娣和李辅国这二个奸小之人了。但李泌仍欲把话说透说明,以杜将来。他说:

臣所以言及此事,非咎既往,乃欲使陛下慎于将来,不要再发生此事。昔天后生四子,长曰太子弘,天后方图称制,恶其聪明,鸠杀之;立次子雍王贤。贤内忧惧,作黄台瓜辞,希望感悟天后,天后不听,贤卒死于黔中。黄台瓜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尤为可,四摘抱蔓归。”今陛下已一摘矣,慎勿再摘。

肃宗愕然地说道:“那会如此,卿将你所言录下,朕当把它写于重要记事牌上,以志不忘。”

李泌说:“陛下但记于心,何必书录此话。”

当时,李泌心里很清楚,深知肃宗的性格,有些庸弱之感,而张良娣心地凶险,肃宗有怕老婆的心态。当时广平王俶立有大功,而张良娣甚为妒忌。李泌怕肃宗耳朵皮太软,恐他经不起张良娣的蛊惑,为防广平王被害,保护储君,所以李泌郑重地告诫肃宗:“慎勿再摘”,也算是他李泌辞别归山前对肃宗的临别赠言吧!后来广平王得承帝业,这些话也许起到良好作用。前面也已谈到:李泌劝广平王对张良娣要尽人子之孝,委曲事之,也起到很大作用。史言:广平王之所以得全,用李泌之言也。另外,事实证明,凶恶的张良娣逼上皇于冷宫,完全忘记了当年玄宗对她的眷念及赠她七宝鞍之情,肃宗因“怕老婆”,甚至都不敢去冷宫探望上皇,使上皇终于死在冷宫。所以说,李泌的这些保护广平王的话,并不是“多余的话”。

关于李泌决心辞归山林,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他本来不喜仕途,不甚看重功名利禄。其次,他聪明绝顶,见所事之君有不可相处的根苗时,即见好就收,常以智免祸,全身远害,特别是肃宗身边的这只“雌老虎”,是真的要吃人的呀!他与肃宗及良娣之间是君臣关系,而建宁是父子关系被冤杀不必再说,连广平王也岌岌可危,更何况是他李泌呢!李泌深知物极必反之理,趁肃宗非常信任他时,就急流勇退。这与张子房成功后从赤松子游,范蠡功成后载西施泛舟五湖的道理一样。他不恋栈,认识到伴君如伴虎的道理,玄宗和肃宗一脉相承,轻易地杀子,何况外人,岂不令人心寒!所以他坚决求去。可以说李泌的识见,不亚于张子房和范蠡。

至于上面说到的五不可留,是李泌与肃宗关系很好的证明,可李泌却说是杀他的根源,这岂但不悖常理,却是李泌聪明绝顶的表现。功高遭忌,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最好的注解。李泌一生多次遭谗,也是明证。李泌深知“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道理。

李泌多次坚决请求归山,肃宗留之不住,乃听其归山。当时,肃宗下敕给衡山当地郡县,为李泌筑室于山中,并给予李泌相当于三品官员的供奉。

不久,肃宗大赦天下,对有功之臣,加官进爵。加郭子仪、李光弼官,其余蜀郡、灵武扈从立功之臣皆进阶、赐爵、加食邑不等。在这里,肃宗独独没有想到立有大功而刚刚离去的、从小相伴游伴读的李泌。这一事实,有点像晋文公之忘却介子推的情况,但晋文公后来记起了他,而肃宗却没有再想到李泌,可李泌身在衡山,却常常想起肃宗,这种对比状况,可为一叹!史书中说到李泌在收复两京中,功劳巨大,功可比鲁仲连和范蠡,肃宗对李泌可以说是“刻薄寡恩”,这样说是毫不夸张的。还有一件事,也是肃宗无情无义的明证,那就是当年因韦坚之冤狱,他不得已与其妃(韦妃)离异,他们当年是很有感情的,如今,知韦妃陷于贼中而可怜地死去,也没有看到肃宗对她的善后处理。

李泌以金色年华,正是为国效劳的大好时光之时,肃宗以不当处理建宁之事、宠幸奸妃和奸臣的错误态度,又以不当处理剿贼、不听从李泌的重大战略决策等等,使君臣双方的亲密无间关系,终于中段,使肃宗失去一个有力臂助,亦是当时唐朝人民的不幸。

李泌归山是肃宗至德二载,公元七五七年末。时年仅三十七岁。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辞归衡山(本文作者)

效力唐室收两京,功比范蠡鲁连等。

听信妇寺杀亲子,毅然归山不停留



衡山怎为归宿地,心中念念在朝廷。

嗟呀十年漫长过,盼得中使来山迎。

$(".nod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2");setTimeout(function(){$(".nodeEnd").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