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李泌传奇-> 第四章 灵武谒见
换源:
第四章 灵武谒见
-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赏羽衣曲。”安禄山在范阳节度使任上,早就想举兵造反,他仰仗着玄宗的宠幸与不明和贵妃的私情,蓄谋已久,经过多年准备,于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突然起兵,攻破许多地方,河北郡县,纷纷失守。使这个在醉生梦死中过着无与伦比的奢侈生活的玄宗皇帝,怆惶失措,猝不及防。
安禄山造反,夺取唐室江山,其目的是子女玉帛,他十分羡慕玄宗的腐化生活,特别是垂涎杨贵妃及其姐妹的美色,唯一的欺骗人的口号是“清君侧”。他在各处烧杀抢掠,进逼长安。
在安禄山起兵前,许多人都上奏玄宗,说他要造反,因为他在范阳招兵买马、进行训练,并积屯粮草,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曾因军事失误而被判处过死刑的胡人要造反了。这个被玄宗赦免死刑且逐步升官的人,善能装疯卖傻,谎冒忠心,故骗得了玄宗的信任,他的官直升到了范阳等地的节度使,掌握了边疆重镇的大权,握有了很大的兵权,而且,他还有自由出入宫廷的特权。这个昏庸的皇帝,让自己宠爱无比的杨贵妃这块禁脔,也可以让安禄山任意调笑、戏弄,有的小说上,还说杨贵妃与安禄山有确凿的私情。玄宗对安禄山无比的宠信,无尽的赏赐,恩宠已极。因此玄宗硬是认为他绝不会造反,自己对他是如此的好,无论如何他不会反对自己,认为他有的只是一颗忠心。直到前方警报似雪片飞来,而且从内侍辅璆琳处搜得安禄山约他作为内应的逆书后,玄宗才知禄山真反。
在战争风云愈来愈紧的情况下,玄宗先是派遣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去东都洛阳招募军队,前去抵敌。这个封常清在奏对玄宗问以讨贼方略时,大言不惭地说:“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然事有顺逆,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鞭,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
玄宗听了他的话,非常高兴,乃派他前去。他招募了六万人,又不经训练,自己又无突出的军事指挥艺术,不知高低深浅,和叛军一接触,就被打败,再战还是被打败,不得已只得退守潼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激励士气,玄宗本想亲征,而命太子监国。杨国忠听到此议,吃一大惊,因为他知道太子素来忌恨杨家,若太子一旦监国,自己就危在旦夕了。国忠便迅速联络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等入宫见贵妃,由贵妃在玄宗前哀请,说是兵凶战危,陛下不能亲冒不测,由杨贵妃在玄宗前缠绵悱恻了一阵子,终于使玄宗有所不忍,难以割舍爱妃而改变了主意。乃派出老将哥舒翰带兵八万赴前敌潼关。这哥舒翰乃是宿将,有点名气,知道些用兵,他的缺点是用法严而不恤士卒。他的战略思想是:守住潼关。因为这潼关依山带河,形势十分险要,且城墙坚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誉。潼关不失,就可保首都长安的安全。
这一战略思想,也与当时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意见相同。郭和李为唐兴复功臣,特别是郭子仪,更是忠心耿耿,忠于国家。公元七五六年,唐历五月二十九日,郭、李大破贼骁将史思明部,斩首四万级,思明坠马,赤足步行,狼狈逃走。光弼进军包围,军声大振,于是失陷的郡县,皆杀贼反正。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下,安禄山已十分恐惧,诟骂其主要将领高尚、严庄,骂他们不应怂恿他起兵,又骂他们作战无方,叛军内有起哄之势。但在这时,朝廷得到了一个“情报”,说是贼将崔干佑在陕州,兵不满四千,且羸弱无备。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假情报,是安禄山叛军的疑兵之计,以挽救其颓势。玄宗得知这一假情报,信以为真,要哥舒翰乘“贼兵虚弱”之势,开关杀敌,去收复陕州、洛州。但老将哥舒翰心内明白,他知道这是贼兵使的诡计,他上奏玄宗说:
“禄山久惯用兵,今始为逆,岂肯无备,是必羸师以诱我,若往,正坠其计中。且贼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以扼之,利在坚守。况贼残虐失众,兵势日蹙,将有内变,因而乘之,可不战擒也。要在成功,何必务速,今诸道征兵,尚多未集,请且待之。”
这一道上奏完全符合当时的主客观形势,料敌精当。坚守策略明确,待诸道征兵齐集,然后大军出剿,就不会有以后的长安失陷了。
但是,由于杨国忠的鼓捣,历史按照人们意想不到的路线发展。杨国忠心想:朝廷大军尽在翰手,自己所作所为,非常失人心,声名狼藉在外,自己与哥舒翰关系不好,怕他援旗西指来图己,心中惶惧。所以他又募兵万人,屯在长安附近的灞上,命自己的亲将杜乾运带领,名为御贼,实际上防备哥舒翰。哥舒翰听到这个消息,亦恐自己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属潼关,由自己统一指挥,得到皇上的同意。不久,他召杜乾运至潼关,借他事以失职名义斩之。由此,哥舒翰与杨国忠之间的猜忌和矛盾越来越扩大了。国忠更加惶恐,所以他上奏玄宗说:“贼方无备,而哥舒翰逗留不进,将失机会。”
这一奏言,严重地误导了玄宗,玄宗信以为真,陆续派出使者,去潼关命令哥舒翰出战。钦使项背相望,命令一道接着一道,在这种情况下,哥舒翰抚膺痛哭,不得已出兵与贼战,果然遭敌伏兵而大败。自己为失败后的部将所卖,被绑赴安禄山贼兵处,成了降将,由是,军事上发生了大逆转。
由于潼关失守,长安一日数惊,玄宗与贵妃及其姐妹、王妃、公主、皇孙等在甲午日夜间怆惶出延秋门西逃,目的地是蜀中成都。百官都未事先知闻,第二天才知玄宗西幸,长安乱成一团。
在出逃中,有的官员,特别是杨国忠主张烧毁大盈库等皇宫珍宝仓储,目的是不为贼所得,但玄宗禁止此举,他说:如果烧毁大盈库,则贼更加抢掠人民所有,使人民更加痛苦。
在玄宗等一行人逃出延秋门之后,经过了一座便桥,杨国忠又出馊主意,他派人去烧毁便桥,目的是害怕追兵,玄宗知道后,立即派高力士去救灭大火并修复便桥,因为玄宗知道许多百姓为避贼西逃,也要使用此桥,史书上后人评述,玄宗尚有仁心,唐朝故得暂时不亡。
却说玄宗等人及护从兵众,行至马嵬坡,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兵变。“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时杨国忠及虢国夫人等均已被愤怒的乱军所杀,结束了奸相可耻的一生,而兵变部众要求除去玄宗身边的杨贵妃,玄宗难以袒护,只得忍痛掩面,命人推出缢死,玄宗剩得孤鸾,继续西行。
这杨国忠恶贯满盈,他逼迫哥舒翰进兵之举,简直是自掘坟墓,愚蠢至极。联系到他在安禄山造反前,与韦见素一道曾上奏:安禄山将反。不久,安禄山真反了,杨国忠在玄宗面前还露出一副洋洋得意的嘴脸,他说:“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行在。”
这种表演与说话,也是他愚蠢的又一佐证。曾几何时,不是禄山之首传至行在,倒是自己已葬身乱军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轨迹和必然,当然,安禄山以后也没有好下场。
马嵬兵变,最后以缢死杨贵妃而平息后,玄宗与太子陆续西行。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安禄山造反后,诗人王维被其捉获,因禄山素知其才,伪朝廷在洛阳成立,强迫王维任伪职给事中。安禄山大宴伪群臣于洛阳凝碧池。这凝碧池在洛阳苑中,乃是一个名胜,时当仲秋,天气清爽,禄山命召梨园乐工及教坊子弟,命其奏乐,一时鼓乐齐鸣,吹弹歌舞并进,这个伪帝安禄山连说:奏得好,奏得好。这个狡猾奸刁的贼,并不知音乐。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形容这种情形是“对牛弹琴”,这是很形象的讽刺,但众伪官齐声贡谀拍马,丑态百出。这时有一个乐工忽然大哭起来,其余乐工也脸带泪痕,这说明他们不愿为反贼服务,思恋故主。哭的乐工名叫雷海青,边哭边骂安禄山,说他忘恩负义,屠戮百姓,恶贯满盈,不久将遭天戮。且将手中所执乐器琵琶突然猛力投向禄山,禄山大怒,因命众卫士乱刀砍死。这一幕显出乐工们忠心耿耿,特别是乐工雷海青,笑煞众叛官、叛将。
自从反贼安禄山占据长安城后,一些仍忠于唐室的官员,即逃出城来至玄宗所在处,其中著名的有房琯等人。也有一些人,受安禄山胁制,被封为伪官。但其中有二个人,颇受国恩,但甘心从贼,这二人为谁,即张均,张洎兄弟,是从前有功宰相张说的一双儿子,他俩世受国恩,被封为大官,其中老二张洎还是玄宗的女婿,他娶宁亲公主,是肃宗皇帝的亲妹妹。为什么不随驾一起出走呢?一是贪恋富贵,二是对玄宗有怨恨意,原来当初玄宗曾答应相洎,后来被杨国忠掉了包,在玄宗前荐了另外的人而未果。为此而去从贼,真是人心叵测,为了富贵,忘了廉耻。后来唐军收复京城长安及东都洛阳,这二人均被捉住论罪,肃宗尚欲保全二人,因为他们的父亲张说有大恩于肃宗。当初玄宗还在东宫时,名叫李隆基,其时太平公主用事,专与太子隆基作对,想夺取隆基的太子地位,太平公主自己想当太女,想做武则天第二,也就是做女皇。当时隆基有一宠妃杨良媛,正在怀孕,怀的正是后来的肃宗。作为太子的隆基为怕太平公主攻讦,说他嬖妾众多,作风太坏,在父皇睿宗前搬弄是非,因此当时太子隆基与其东宫侍读张说商量,要他设法去抓堕胎药,把良媛的胎堕下来,要是堕胎成功,就不会有后来的肃宗皇帝。此时张说认为不妥,佯为答应,暗中抓的药有二剂,一剂为保胎药,另一剂才是堕胎药,均交与太子去任择一剂使用,听天由命,结果用了保胎药,才生下肃宗来。因此,肃宗感恩张说,想要保全均、洎兄弟。但玄宗不甚同意,结果处死了张均,而将张洎判处充军。
再说诗人王维,虽被封为伪官,但心中仍是怀念唐室,赋诗明志如下: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后来安禄山事败,唐肃宗返京后,逮系了众叛官,包括王维,但由于此诗,得免罪,还封了官。
玄宗在西行途中,遇许多父老遮道,请留皇上与太子,玄宗安辔停留好久,最终还是决定入蜀,令太子于后宣慰父老,父老们对太子说:
至尊既不肯留,某等愿率子弟从殿下东破贼,取长安,若殿下与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谁为之主?
太子意在两难,欲不入蜀,则父皇远冒险阻,自己不能朝夕伺左右以尽孝,若入蜀,则百姓的拥戴声和心意难违,此时,建宁王李倓,是太子的第三个儿子,执辔谏太子说:
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殿下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了!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复来此处,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服两京,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乎!
裴冕等官员亦更劝太子道:
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所以从殿下崎岖远涉西部荒僻之地,乃是希望立功报国,收复失地,回到关中去。若一朝离散,不可复集,愿殿下顺应忠心,即皇帝位。
初时,玄宗曾欲宣旨传位,但太子不受。现因众人再三恳请,乃从权即位于灵武,即唐肃宗皇帝。此时,玄宗已先入蜀,并不知此事,后得此报,亦勉为高兴,接受太上皇尊号,并派使者携传国宝、玉册至灵武正式传位。
肃宗即位后,李泌得知,即赶往灵武谒见,肃宗大喜,久别之后的君臣相见,心情都非常热切。肃宗对待李泌,犹如当年为太子时那样,出则联辔,寝则对榻,事无大小,皆咨询之。史书上还说到:肃宗对李泌之言,“言无不从”。如果真是做到这样,那么安史之乱,就不会延续到长达八年的时间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就不会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
对于当时的军国大事,例如对任用或撤换将相,肃宗亦皆与李泌商量,这都是由于他们君臣间从小就培养出的亲密关系,而且肃宗深知李泌之才和他的忠心。当时,肃宗就要任命他最高的官职——右相。但李泌固辞,他说:
皇上待我以宾友,则贵于宰相矣,我为山人,不愿得官秩,何必定要担任右相一职呢!
肃宗乃暂从其志。
在皇上与李泌行军途中,军士们看到,他们私下相与小语说:“衣黄者,圣人也;白衣者,山人也。”
肃宗听到后,对李泌说:“在此艰难之际,不敢相屈以官,且衣紫袍以绝民众的猜疑吧。”
李泌不得已而受之。穿好紫袍后,李泌入谢肃宗,肃宗笑着说:“既服此紫袍,岂可无名称。”当即在怀中取出敕书,授李泌为“伺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之职。
李泌仍欲固辞,肃宗说:“朕未敢以相位相授,在此困难时刻,以克服艰难耳,破贼以后,任从高志便了。”李泌方才受了。
当时,元帅府设于禁中,与皇上密迩,李泌与天下兵马元帅、肃宗的长子广平王俶在帅府办事。两人在工作上,轮流值班。时军务倥偬,李泌对肃宗说:
诸将畏惮天威,在陛下前报告并敷陈军事,或不能尽所怀,万一小差,为害甚大,乞先令与臣及广平王熟议,然后臣与广平王从容奏闻,可者行之,不可者搁置之。
这一步骤得到了肃宗的同意。
由于军务繁忙,四方的奏报日夜不断,自昏至晓无虚刻。李泌不论白天、夜间开读奏报,辛劳为甚。夜间有急切的奏报,重新封好,隔门递进。其他则留待天明上奏。禁门的钥匙,全部交给广平王俶及李泌二人掌握。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