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李泌传奇-> 第三章 遭谗归隐
换源:

第三章 遭谗归隐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唐玄宗自开元后期及天宝年间,先后任用二个大奸臣,一个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另一个是臭名昭著的杨国忠。先说李林甫,把持了朝政十九年,干了无数隐蔽的坏事。史书上说:“林甫无学术,发言陋鄙,闻者窃笑。”就是说他文化水平低,发言庸俗粗鄙,听的人私下都要笑他,但依靠他的“胸中多狡薮,奸险百出”的本事,以及甜言蜜语的哄人手段,使唐玄宗非常相信他。他利用和结纳宦官高力士、袁思艺等,从他们那里探听出皇上的一举一动、所喜所恶、所需所求,然后揣知皇上的内心,以此,他每一次奏本,深得皇上的嘉许,百发百中,打中玄宗的心坎,所以常常提拔他。另外,李林甫的卑鄙手段是结纳妃嫔家,如武惠妃。其时,玄宗非常宠爱武惠妃,起初,林甫通过高力士传言给惠妃,说愿意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当然非常满意,因为她可以从此得到一个外援,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林甫靠惠妃的枕边风,借以提高自己的官位,并巩固自己的权位。果然,枕边的悄悄话,起了很大的作用,林甫从吏部侍郎进至宰相之职。玄宗还传旨,大小政事,先照会李林甫,然后知闻皇上。李林甫常逢君之恶,落井下石,陷害许多忠良。由于李林甫所干的许多坏事和他的奸恶作为,致使国事日非,唐玄宗至死还不明白。要说玄宗,后世称他为唐明皇,也还有一些政见、有些敏悟,可就是被这个不学无术的李林甫,玩弄于“股掌之上”,这就是看起来使人很难相信,但确是确凿的事实,历史就是这样嘲弄人。

再说杨国忠,是当时杨家第一块坏料。先说生活上,与从妹虢国夫人通,居同第,出骈马,相调笑,若禽兽然,真是无耻之尤。当然,评价一个人,主要在政治上,但这样品德的人,政治上肯定好不了。果然,他佞妄之极,专徇帝嗜欲,不顾天下成败,经济上苛剥为甚。李林甫与杨国忠,在开始时还互相勾结。李林甫兴起韦坚等狱,欲危太子,自己不愿多出面,而利用杨国忠来达到目的,国忠乃“惨文峭诋,逮系连年,诬蔑被诛者百余族,惨不甚睹,度可以危太子者,先林甫意陷之,皆中所欲。林甫方深阻固位,阴为指向,故国忠乘机为奸,肆意无所惮。虢国居中用事,帝所好恶,国忠必探知其微”,这样,与李林甫的手法,如出一辙,玄宗以为他也很能干,“擢兼度支员外郎。升迁不到一年,领十五余使…”,这两段写在奸臣杨国忠传上的文字,深刻地揭露了杨国忠的奸恶之状,把他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不得翻身。杨国忠还催化了潼关失守,是他定叫哥舒翰改变固守的正确政策逼使出关,与安禄山叛军作战,结果哥舒翰中了诱敌之计,兵败被擒,叛军进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潼关,玄宗仓皇出逃四川。这个可耻的杨国忠,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马嵬坡兵变中,被乱兵杀死,结束了可耻的一生。有书上说,马嵬兵变,乃是太子李亨幕后策划,因为他得到了实利,铲除了危害他的死对头杨国忠,但这未从史书上找到证据,不能捕风捉影,以乱史实。马嵬兵变的真正根源是杨国忠专权误国,造成安禄山造反,百姓受殃,引起兵众愤怒而发生的。此是后话,容后再述。

由于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当国、弄权,而玄宗耽于逸乐,晚年声色尤重,怠于政事,国事日非,终于引发惨烈至极的“安史之乱”,人民颠沛流离,死亡无算。至李泌为相时,天下户口减少到三分之二左右。你想,惨不惨呢!

自从阴毒的武惠妃死后,玄宗伤感之余,又从福建莆田觅得一丽人,就是江采苹,丰神楚楚,秀骨姗姗,喜梅,故称梅妃,也善弹唱,玄宗非常宠幸;但后来见了寿王妃杨玉环,心神紊乱,又不顾人伦,为障人耳目,先度为女道士,然后册为贵妃。进见之时,是在黄昏,宫中烛影摇红,阶下月光泻彩,玄宗在灯月下,定睛瞧着这美人,但见肌肤丰艳,骨肉停匀,眉不描而黛,发不漆而黑,颊不脂而红,唇不涂而朱,果然闭月羞花,倾国倾城,美艳绝伦,不愧被后人称为中国四大美人之一。杨妃且通晓音律,吹着玉笛,清音曼艳,逸韵铿锵,使深知音律的玄宗为之倾倒。有一首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据说其曲调的基本韵律,来自印度,深通音律的唐玄宗将我国的清商调融入其中,成为一首非常美妙动听的乐曲。据“齐东野语”载:“霓裳一曲共三十六段,曾闻紫霞翁云,幼日随其祖郡王曲宴禁中,太后令内人歌之,凡用三十人,每番十人,奏音极高妙。翁一日自品象管作数声,真有驻云落木之意,要非人间曲也。”此曲由歌女们配着婉转舞来,使人如醉如痴,有时杨妃亲自参舞,轻歌曼步,美颜绝伦,其旖旎风光,使玄宗沉醉。此舞称作霓裳羽衣舞,近人想把此曲和舞复原,谈何容易呢!

杨妃不但美,且工媚,故梅妃之宠,迅为所夺。全唐诗中留存有杨妃唯一的一首诗,名叫婀娜曲,该诗风流旖旎: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青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塘初拂水。

从这首香艳诗中,读者可以想见其状其意了。故玄宗朝朝暮暮在阳台之下,从此“君王不早朝”了。

且说李泌生于此时,虽然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政事,然怀才而常不能展其才,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生遇多次谗毁,多次打击。这第一次打击和遭谗,就是受到杨国忠的打击。

初时,李泌受到玄宗的赏识,曾欲加官于他,由于他淡泊仕途,辞谢封官。在忠王已立为太子之后,玄宗使与太子为布衣交。这种关系,倒是与先前的与忠王游时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与太子甚有益。太子常呼之为“先生”。对于比太子小十一岁的儿时的友伴,谓之“先生”,可见太子对李泌是十分尊重的,也是非常亲密的表现。同时,也可知太子从李泌处学到了知识和学问,所以对李泌作尊称。

当时,李泌常游于嵩山、华山及终南山之间,有遨然出世之志。但他仍关心国家大事,这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实际上李泌无时不关心国家。约在公元七四八年,他自嵩山上书言当世务,并献“复明堂九鼎议”,玄宗记得当年事,知道他早慧,召讲老子,深得其义。玄宗就使他待诏翰林,仍然东宫供奉,与太子关系密迩,这就引起了杨国忠的厌恶。另外,李泌非常痛恨杨国忠、安禄山等人。新唐书李泌传中提到,“唐诗纪事”也述及,李泌曾赋诗讥杨国忠、安禄山等,因此杨国忠非常忌恨他。李泌讥杨国忠的诗句是这样的:“青青东门柳,岁宴复憔悴。”国忠诉于明皇,玄宗为泌辩解,说:“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

诗中之意,玄宗不解,杨国忠因切身于己,诗中之影射于他,他是明白的。这杨国忠身为懿戚,这时正当玄宗宠信,正红极一时,官势显赫,由于他忌恨李泌,因此于公元七四九年,他上奏玄宗,将李泌斥徙至蕲春郡安置,大概安排他一个小官职,他不久辞去,居于颖阳地方。

李泌由于遭杨国忠的排挤,归隐山林,他本着“国无道则隐”的原则行事。他成为山人,是哲人避世时一种暂时之举,一种暂时面目而已,他有一颗伟大的爱国之心、有暖人心胸的仁厚之心,终将出山为国家人民服务。

李泌归隐后,游于名山大川间,他本恬淡寡欲,无意做官。他信奉道教,尊奉老子,对易经颇有研究。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艺”之一。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司马迁说过: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话,春秋以道义。

可以说易经是一门非常高深和神奇的学问。

李泌这第一次归隐,游历的地方,仍然是嵩山、华山一带,而不是衡山。有时也到终南山游。公元七五二年,李林甫死去,但杨国忠仍留在朝中扰乱江山社稷。

公元七五三年,李泌的父亲李承休及母亲周氏,相继去世,他殡厝了父母,变成了孑然一身。他此时虽已三十二岁,然而尚未结婚,也没有结婚的打算,故未有家室,他的结婚还是在代宗朝的事,容后再述。

李泌虽然在山林隐居学道,然一颗爱国心不变,始终关心着国事,关心着朝廷和政局,关心着人民的疾苦。当安禄山攻破潼关,进入长安,玄宗西狩,肃宗即位灵武,国家处于危难的岁月,他立即抛弃隐居生活,前去谒见肃宗。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奸相杨国忠(本文作者)

奸相弄权术,只为正承恩。

具有蛇蝎心,常欲害好人。

把持着朝纲,无法无天行。

勾结李林甫,欲害太子命。

被诛百余族,惨文峭诋甚。

为惧哥舒将,强促出关拼。

贼兵进潼关,慌忙来逃遁。

川中有老根,随君往蜀奔。

谁知马嵬驿,众怒屠其身。

遗讥于史册,永远留骂名。

中秋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9月15日到9月17日)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