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李泌传奇-> 第二章 与忠王游
换源:
第二章 与忠王游
- 李泌从被皇帝召见后,声名鹊起,不单宰相张九龄喜欢他、器重他,还有燕国公张说及其他许多官员,知名的有韦虚心、张廷圭等人。自从皇上命他的父亲对儿子好生教读之后,更激励了他的好学之心。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对他的学习来说,都很好,主观上,他很聪明,又积极肯学,现有基础又很好,所以学业进步很快。另外,客观上的条件,也十分优越。单说他家的藏书,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共有二万多册。后人有诗云:“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真正说得上是书香门第。因此,过了几年,他的学问、地理等各方面都很熟悉了,对世事更加明白了。在这样的条件下,过不了多久,皇帝即命与忠王游。
忠王是玄宗比较喜欢的皇子,皇帝命与忠王游的这一项举措,含有深切的意涵。可以说,这是玄宗皇帝的一着高棋,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忠王的各方面知识,能在相互切磋中使忠王得到进益。李泌虽然比忠王小十一岁,但胸中知识含量甚富。另外,将来两人长大了,亦可使李泌为忠王所用,为朝廷所用。以后来的事实证明,对于随之而来平定安史之乱这一场十分凶险的大反叛、大动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后来的肃宗皇帝的治国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两人的深密关系和友谊得到了很大发展,并且将这一友谊一直延续到初步平定安史之乱。
忠王是玄宗的第三个儿子,初名嗣升,后又改名几次。开元二十六年,立为皇太子。天宝三年,又更名亨,即位后,即唐肃宗皇帝。
这里有一个背景材料,必须予以说明一下。当时,玄宗后宫宠幸一位妃子,名叫武惠妃,她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寿王瑁,玄宗爱屋及乌,对寿王瑁当然非常喜爱,惠妃本着这种条件,暗中早已萌生夺嫡之意。
当时,已立有太子瑛,武惠妃就进行密谋,要除去太子瑛及光、鄂二王。
在宰相张九龄未被奸相李林甫排挤出阁揆之前,有一次,武惠妃曾泣述于玄宗之前,说:“太子阴结党羽,将害妾母子,他们并且指斥至尊。”
玄宗听了,非常震怒,告诉诸宰相,将三王皆欲废去。但当时正直的贤相张九龄听了,正言明寤玄宗,他奏言道:“陛下贱阼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百姓皆庆幸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长成,不闻他们有大过,陛下奈何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仓猝而废去乎!且太子乃国之储君,天下之根本,不可轻动。昔晋献公听骊姬之谗杀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之诬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由此观止,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
玄宗听了,很不高兴,奸相李林甫,乘机言于玄宗身边的贵幸太监,使之禀白于玄宗,说道:“此乃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李林甫显然是受武惠妃之命,敲的是边鼓,以害死太子及二王。但武惠妃却于此时做了一件弄巧成拙的蠢事,她看错了人,想笼络和勾结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秘密地派一名宦奴叫作牛贵儿去与张九龄说:“有废必有兴如果你张相帮助我,则你的宰相之职位可长保。”
张九龄听了此言,很是生气,立即叱退牛贵儿,并且迅速将此事奏上玄宗。皇帝听了此奏,亦为之动容,转思之下,就停止了废去三王的旨意。所以一直到张九龄罢相之前,太子的地位不曾动摇。
此后,李林甫日渐得宠,他日夜在皇帝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因此,玄宗对张九龄日渐疏远。恰好此时出了一件事,就是李林甫引荐了一位户部侍郎萧炅,这个人也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曾对着严挺之读档,将“伏腊”读为“伏猎”。严挺之看不惯李林甫的为人,并且对萧炅这种人非常不满,就对张九龄说:内阁之中岂能容有“伏猎侍郎”。
因此,九龄就将他贬为岐州刺史,而从此奸相李林甫记恨严挺之。恰好严挺之有一位离异的前妻改嫁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因坐贪赃罪被三法司鞠问,严挺之觉其罪不实,为王元琰说情。李林甫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攻讦严挺之,旁及与之友善的张九龄,将其言于玄宗身边的贵幸太监,转辗告诉了玄宗,因此玄宗在朝会上对宰相们而实际上是对张九龄和裴耀卿说:“严挺之为罪人请托是什么原因?”九龄对玄宗说道:“此乃挺之离异之妻夫,不会有情!”玄宗说道:“他们虽离仍复有私。”
玄宗的这种判断,在通常亦或可能,但他的主要问题,在于分不出忠奸来,致使好人遭馋,奸人得志当道,误国误民。
因为这件事情,并由于李林甫前此不断攻讦之情况下,玄宗已对张九龄不信任,认为张九龄、裴耀卿、严挺之等人结党营私,将张、裴二人均罢相,严挺之被黜为洺州刺史。
自九龄得罪之后,朝廷上的官员,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了。李林甫且欲进一步蔽塞人主视听,以便自专大权,将诸谏官召集在一起,用威吓的口吻对他们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何用多言,诸君若多言得罪,悔之何及。”
由于李林甫的这种威吓,加之玄宗忠奸不分,朝廷谏诤之路断绝。有一位监察御史周子谅,直言敢谏,弹劾李林甫,说他引荐私党牛仙客为相,被严刑杖责,绝而复苏,于贬官瀼州途中,在蓝田地方死去。
这一件事,更牵连到张九龄,此时的九龄,虽已罢相,但仍居京城为官,李林甫说周子谅乃张九龄所荐,因此九龄进一步被贬为荆州长史。
在这种背景下,给武惠妃陷害太子以可乘之机,召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设下了毒计。当时的李林甫已任宰相,为了进一步固宠,与武惠妃深相结纳。当时,双方一拍即合,狼狈为奸,出笼的毒计是这样的:由驸马都尉、武惠妃之女咸宜公主之夫杨洄出头,在玄宗面前诋谮,诡说当时的太子瑛及玄宗的另外两个儿子光王及鄂王有异谋,使玄宗有了先入之见。然后,惠妃在某一天,谎称宫中有贼,请太子及二王衷甲入宫捕贼。另一方面,等他们即将到来,又亟报玄宗,说太子瑛及二王谋反。玄宗当即派人往探情况,果如妃言,有兵众入宫,于是玄宗极为震怒,将三王逮捕。昏庸的玄宗,立即下谕,同时废瑛、瑶、琚三王为庶人,不久又赐三王自尽,惨烈至极,并且祸连戚党。使玄宗有一日杀三子的恶名,这件贻讥世册的事,是玄宗作出的第一件错事、坏事。历史学家蔡东藩有诗叹曰:
父子由来冠五伦,如何一日杀三人。可怜龙种遭残戮,不及民家骨肉情。
赐死的故太子瑛,是玄宗赵丽妃所生,而赵丽妃本为倡女,是玄宗年轻时召来,着实宠幸过一阵,且将其子立为太子。这件事,历史学家说是玄宗的根本性错误,说立已不当,废死更是太冤。
当时,惠妃害死故太子及二王,目的当然是想把自己所生的寿王瑁立为太子。李林甫不负武惠妃之托,多次在上奏玄宗时提及这件事,可玄宗却没有回音,一直迟迟未作决定,最后,使武惠妃的满怀希望落空,也使李林甫这个奸臣心中发生悚惧和恐慌。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几方面的:首先,玄宗比较喜欢忠王,他性仁孝,好学不倦;其次,玄宗为立太子这件事彷徨过、烦恼过。迟迟未作出决定,可能在内心未尝不想到故太子的情状,未必没有戏上演的“蒋干中计”中曹操的心态那样,知道上了当,且又有说不出口的尴尬和滋味,何况还有自己一怒之下赐死的另外两个亲生的儿子,玄宗再昏庸也不会不回味过来,何况他曾有开创过“开元之治”的善政呢!当然,李林甫的秘计授与武惠妃和杨洄,他不可能知道,因为李林甫是在极其隐蔽中进行此事的。否则不会如此地宠幸这个奸臣。但玄宗在思想上很可能怀疑到武惠妃及其女婿杨洄身上。正因为有这种怀疑,虽然未去细查,但思想上非常的烦恼,常郁郁不乐,寝膳为之减少,同时也为此而久未立太子,彷徨不定。还是高力士看出了他的内心,劝他“推长而立”,终于使玄宗听信了这个家奴的话。高力士是玄宗的忠仆,玄宗非常信任这名太监。玄宗立忠王为太子,大事遂定。打碎了武惠妃和李林甫的奸谋,使他们的终极目的,立寿王瑁为太子这件事化为泡影。
忠王被立为太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忠王在李泌的伴读伴游之下,使他的学问有长足的进步,更知世务,更达政治。当时,给忠王做老师的有一大批人,其中有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文人,他们侍读左右,是正儿八经的老师,年龄都比忠王大的多,他们与忠王之间,隔着一层君臣关系,所以教读的效果不理想。而李泌则不同,他是奉皇帝之命与忠王游,实际上是伴读、伴游,俩人彼此非常投缘。由于李泌年龄还甚小,在少年时代,而忠王比他长十一岁,已经是楚楚青年了。俩人虽也有君臣关系,但年龄使他们之间的这条鸿沟消失了,俩人相处,略无形骸,伴读的效果要好得多了!没有那种拘泥和生硬的状况。
忠王自有李泌伴游、伴读之后,学业大有长进,在政治上也成熟得多了,并且着重干了几件大事。开元十八年,奚、契丹等寇边,以忠王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带领御史大夫李朝隐等八总官兵十万讨伐侵略者,二年期间,击败奚、契丹于范阳之北,忠王以统帅功升迁司徒之职,据推算,这期间正是李泌伴游之时。
太子西池(温庭筠)
花红兰紫茎,愁草雨新晴。
柳占三色春,莺偷百鸟声。
日长嫌辇重,风暖觉衣轻。
薄暮香尘起,长阳落照明。
与忠王游(本文作者)
王子何谦谦,少年亦拳拳。
出游并辔行,归来抵足卧。
殿中悬宫灯,宫女穿插行。
早课不曾疏,夜有读书声。
淘养德与才,诗与文并进。
历览古历史,寻找兴亡因。
两少无猜嫌,难得君与臣。
既非师生辈,疑似同学情。
皇帝见此景,微笑点首频。
此子堪为继,立储不疑停。
今日伴君行,异日为公卿。
$(".nod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2");setTimeout(function(){$(".nodeEnd").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