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穿越小说 -> 唐室豪绅-> 第七章他们这是要做什么张超问
换源:

第七章他们这是要做什么张超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在张家,当前的头等大事,莫过于打造一座崭新的窑洞。冬日里的农闲时节,正是箍窑洞的最佳时机,此时村民们都有空闲,而且冬季雨水稀少,施工条件得天独厚。

张家沟,这个位于南塬与北塬之间沟边上的小村庄,几十户人家大多居住在窑洞之中。这里的黄土层与陕北高原的黄土高原同样深厚。尤其是张家沟所处的地理位置,洗澡沟这条宽阔深邃的山谷,为修建窑洞提供了便利。从塬顶到沟底,垂直距离数百米,沟北形成了一道斜坡,这种地形对于修建靠山窑洞来说,既省力又方便。

对于许多村民而言,修建一座新窑洞,然后成家立业,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追求。张超,也不例外。

“老爹,我画了一个设计图,咱们按照这个方案来修建。”张超对于未来的新家充满了期待,他花费了几天时间,精心绘制了一幅新窑洞的设计规划图。他的计划是在距离旧窑几十步之外的地方,利用塬下沟坡的崖势,修建三孔全新的窑洞。

新窑洞将采用靠山窑的形式,先对崖面进行修整,再挖掘窑洞。张超计划修建三孔窑洞,前面平整土地,修建一个大院,再建围墙和一座气派的大门楼。

三孔窑洞的设计为一门三窑洞,每孔窑洞进门后有一个正间,两侧各有一个侧间,每个房间都设有门窗。这样一来,三孔窑洞实际上相当于九间房,形成了三个套间。

张超对每间窑洞的大小都有精确的设计:高为一丈三,宽一丈,深三丈。中间的主房略高一些,将作为他和七娘未来的住所。两侧的房间则分别属于他和莲娘、兰娘。剩余的房间可以用来做厨房、粮仓和储物间。

为了确保冬天的温暖,三套房子都设有暖炕。虽然窑洞本身冬暖夏凉,但这里的冬天依然寒冷,三个主窑洞的暖炕将带来更多的舒适。

张超的设计中,窑洞主门朝东,按照八卦的方位称为东震宅。大门朝西,主窑在东。南北两侧的院墙附近,将搭建牲口棚、柴屋和茅房。院子里还要打一口水井,种植枣树、梨树和核桃树。

为了使老爹更好地理解设计,张超还绘制了详细的设计规划图,上面标注了每个尺寸的数字,甚至还包括了最终的完工效果图。尽管是用炭笔绘制,但画面生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老爹一看到最终的效果图,就立刻爱上了这个设计。“哎哟,这要真的修成这样,真是太美了。三窖九间,还有这么大的院子。这门楼也好看,气派。院子里还有水井,打水也方便。”

然而,老爹也担忧修建这样的大院需要大量的人工。

张超笑着解释:“老爹,修建窑洞其实主要花费的是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并不高。我最近询问了柯山叔他们,了解到咱们这里有个传统,一家修建窑洞,全村人都会来帮忙,只要提供饮食,不需要支付工钱。所以,咱们只需要雇佣几个窑匠,其他的都不用花钱。”

这种互相帮助的传统,体现了古人的互助精神。在大家普遍经济条件不佳的情况下,节省人工成本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农闲时村民们也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互相帮忙不仅能节省开支,还能赚顿饭吃,这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件乐事。

“不过,让乡亲们白帮忙也不好,咱们得每天提供三餐,窑洞修好后,还要给他们一些谢礼。”张超点头同意。

张超的设计中还包括了火炕,这是为了应对寒冷的冬天。老爹对此有些疑问,担心会耗费大量柴火。但张超解释说,这种炕并不会耗费太多柴火。

新窑洞、新炕、新灶、新院子,老爹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喜悦。张超也已经估算好了所需的人工成本,确保不会花费太多。他期待着窑洞修好后,七娘能够入门,他们将在宽敞的院子里共度美好时光。

在我国的乡间,修建窑洞是一项既艰辛又平常的劳作。说其难,是因为修建窑洞需要聘请专业的窖匠和木匠,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再加上需要动员乡邻助力,尽管他们不收取费用,但工人们的饮食却不能忽视,而且还要尽可能地丰盛,以免被人指责为吝啬。

在这个年代,粮食和肉类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源。大多数家庭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什么剩余,想要新建一孔窑洞,往往需要积攒多年的积蓄。然而,对于像老爹这样突然手握一笔丰厚钱粮的人来说,修建窑洞就变得轻而易举了。资金充足,粮食充裕,再加上乡邻的支持,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只需一声令下,便可开工。

选址建窑无需费用,只需请风水师确定吉凶方位,之后便可根据个人意愿挖掘大小,圈定院落,这一切都不会占用宝贵的田地,而是在荒坡山崖之上。老爹虽然是外乡人,但在村里人际关系良好,乐于助人,且最近又升任村里首位正式官职,因此当他提出修建窑洞时,立刻得到了全村人的积极响应。

老爹也表现得非常慷慨,承诺每位来帮忙的乡邻都能享受三餐的款待。这样的条件,让许多人都称赞老爹的大方。在其他人家,帮忙的工人通常只能享受两餐,而老爹却能提供三餐,并且保证吃饱。在冬日闲暇时节,出工不仅能活动筋骨,还能节省口粮,这自然是一件乐事。老爹还特别声明,不论男女老少,只要愿意帮忙,都有饭吃,这更让乡邻们欢欣鼓舞。

甚至到了第二天一早,附近几个村子的居民也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参与修建工作。老爹自然不会拒绝,欣然同意。这个新院落规模较大,需要大量人力,人多了,工程也能更快完成。

---

第12章太极与铁枪

清晨,张超换上了全套新衣,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他站在水盆前,端详着水中映出的自己,那副模样竟有几分唐代人士的风采。他身穿的圆领缺骻袍,是在汉服基础上改良的款式,与唐代官员的服饰相近,但有所区别。这种袍衫方便劳动,军中的士兵也常穿着,以方便作战和骑射。

穿上新衣的张超,仿佛融入了这片土地,不再感到陌生。尽管新衣由麻制成,不如原来的衣服舒适,但它让他感到自己不再是个外来者。

心情大好的张超站在窑洞外,开始练习太极拳。正当他沉浸在自己的动作中时,刚从茅房回来的老爹瞥了几眼,冷哼一声,“你这是在做什么?”

“老爹,这是太极拳,看似柔和缓慢,实则能以柔克刚。”张超解释道。

“让我试试。”老爹说着,便一拳朝张超打来。张超试图用太极拳法化解,但老爹一发力,他就不堪一击,跌倒在地。老爹伸手将疼痛不已的张超拉起来,帮他拍掉身上的雪。

“你的拳,名字听起来好听,太极。可惜实际上并无多少威力,用来养生还行,但要强身健体,甚至上战场,你的拳就不够用了。我看,你以后还是别练这个了,跟我学,我保证教你更实用的武艺。”

张超虽然心中不悦,但他也无法反驳。毕竟,太极拳虽然传闻中威力无穷,但他自己练习得并不精深。老爹愿意传授武艺,张超还是很高兴的。老爹的经历和实战经验,无疑是他学习的好榜样。

兴奋地答应老爹后,他却被老爹递来的一杆十五斤重的铁枪镇住了。老爹指导他站稳脚步,端好枪,用尽全力向前刺出,并伴随着吼声。

张超按照老爹的指示,摆好姿势,用尽全力一刺,吼声震天,确实有些气势。老爹点头称赞,告诉他今天要刺出一百枪,每枪都要全力以赴,不可有丝毫懈怠。

一百枪,对张超来说,原本以为不在话下。然而,当真正投入到练习中,连续扎出八九枪后,他的身体开始吃不消了。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手臂酸痛得仿佛不是自己的,腰部也胀痛难忍,喉咙更是干哑得发不出声音。

正当他想要稍微放松一下,他的父亲却猛地一巴掌拍在他的肩膀上,力度之大,几乎让他直接坐到地上。“坚持下去,哪怕只剩下一口气,也要完成一百枪。”

最终,张超还是未能完成父亲的期望,只扎到了第二十七枪,双臂就无法再抬起那十五斤重的长枪。每一次的刺出和收回,都让那长枪显得更加沉重。

“今天就到这里吧,没想到你这么大的个子,力气却这么小。二十七枪就到了极限,以后你需要加倍努力。”父亲苦笑着摇头,原本以为一百枪对于张超来说是个轻松的目标,却没想到他连这个都达不到。

张超放下长枪,大口喘着气。他问父亲:“要达到你的水平,我需要做到什么程度?”父亲回答:“等你一口气能刺出一千枪,那你也就有了我的本事。”一千枪,张超沉默了,他知道这对他来说是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早饭是七娘送来的蒸饼,其实就是大馒头。在唐朝,蒸饼是个统称,无论是馒头、馍馍、包子还是花卷,都被称为蒸饼。今天的蒸饼是黄面馍馍,用糜子面制成,呈现出诱人的黄色。

经过一个早晨的剧烈运动,张超的食欲大开。他拿起一个黄馍馍,大口咬了一口。但紧接着,他几乎要呕吐出来,因为馍馍的味道过于酸涩。

“老爹,咱家的蒸饼是不是用老面发的,忘了放碱?”张超疑惑地问。

“老面发酵是常态,碱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放碱?”父亲回答。

原来,在那个时代,没有酵母粉,人们都是用老面发酵,也就是将一块面团放置一天,第二天就可以作为酵头使用,帮助新的面团发酵。这种方法在后世依然存在于北方的一些家庭中。

然而,后世的馒头并不会出现酸味,因为在发酵过程中会加入小苏打,也就是碱,可以中和酵头的酸味,还能让面团更加松软。

显然,唐朝时期并没有这种做法,或者说是没有碱这种物质。

张超记得碱其实很容易提炼,在一些盐湖中就存在天然的碱。将天然碱和石灰等物质经过加工提炼,最终可以得到食用碱,甚至可以直接用食盐提炼食用碱。他在中学时就已经学过这种方法,并且亲自实验过。张超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生财之道,如果他能提炼出食用碱,那么大家就不再需要吃酸味的面食,而且加了碱的面食会更加蓬松。这样的产品一旦问世,肯定会有广阔的市场。

加工碱并不困难,所需的材料不过是盐或者石灰、草木灰等。在当时,盐并不昂贵,朝廷对盐不收税,一斗米的价格是几百文钱,而一斗盐只需要百文左右,甚至比米还要便宜。

吃了一个酸馍馍后,张超就再也吃不下去了。他走到门外的小院子里,蹲下来思考自己的计划。修建窑洞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这个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火炕和新灶也不能拖延,必须立即开始动手。此外,他还需要提炼出碱面。

吃过早饭后,村正柯安带着四个人来到张超的家中。

“铁枪兄弟,这是车骑府和县里给你安排的人手,我带你过来。”柯安说。

张超发现这四个人中有两个是本村的年轻人,大约十六七岁,另外两个他记得是几天前在车骑府见过的府兵,大约三十岁左右。

“他们这是要做什么?”张超问。

柯安对张超非常客气,解释说这四个人是作为他父亲这位九品武官的随从。这四个人各有职责,其中两个本村的年轻人是县里派给他的,一个叫做白直,一个叫做执衣。他们属于力役的一种,是百姓的劳役形式。白直负责护卫,而执衣则类似于文书或书僮,因此白直通常是成年男子,而执衣则是年轻男子。

在大唐帝国,百姓的出生便被赋予了黄色的身份,十六至二十一岁的青年被称作中男,而到了二十一岁,他们便迈入了成丁的行列。

在这段历史背景下,我的老爹,一位身份低微的从九品车骑府队副,虽然官职不高,却也享有两名专属的仗身随从。这些仗身,实际上是专为武官配备的力役,类似于现代的警卫员。他们通常从当地的军府中选拔而来。由于我们张家沟的府兵正值休假,这次随从便来自其他村庄的府兵。

四个随从恭敬地上前行礼,而老爹则显得十分随和。毕竟,他曾经也是一位校尉,对这些礼节早已习以为常。

历史上的名将罗士信,在成为张须陀麾下将领之前,曾是一名地方县里派遣的中男。他渴望上战场,却遭到了将士们的嘲笑。张须陀曾对他说:“你连穿盔甲都没力气,怎能打仗?”罗士信怒火中烧,随即身披两副甲,悬挂两壶箭,飞身上马,展现了他的勇猛。张须陀对他赞赏有加,允许他出战。罗士信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每杀一人便割下鼻子为证,最终成为张须陀麾下的双雄之一,其勇名甚至传到了杨广的耳中,被画师画像送入宫中。

如今,村里的两个少年,就像当年的罗士信一样,被派到了老爹身边。他们年轻力壮,虽然无法担任护卫,但作为跑腿的杂役,他们的存在让张超对大唐官员的待遇产生了羡慕之情。尽管老爹只是个从九品的小官,没有朝廷发放的薪水,但他拥有职田收租和勋田,还有四个免费的随从。

老爹向张超解释了官员待遇的等级制度:京官有防阁和庶仆,三品以上的官员还有帐内和亲事;外官则有白直和执衣,武官有仗身,此外还有门夫、手力、士力等。这些力役都是百姓免费服役,由官府指派给官员们。

老爹的四个随从,每人服役两个月,期满后由县衙和车骑府更换新的人选。虽然他们是为官府服役,但他们必须听从老爹的指挥,帮助老爹处理公私事务。

“八郎和十三郎以后就跟着三郎吧。”老爹直接将本村的柯八郎和柯十三郎两个少年分配给张超使唤。这两个柯家少年与张超关系亲近,柯八郎是柯五的弟弟,柯十三则是柯山的弟弟。在唐朝,人们习惯按照同族同辈的顺序排列,因此会有十三郎、二十一郎等等的称呼。这样的安排,无疑为张超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温馨和熟悉。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