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穿越小说 -> 唐室豪绅-> 第六章 饕餮之欢
换源:

第六章 饕餮之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在一条宁静的小巷深处,一位身姿高挑、大约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从厨房后门走了出来。小女孩的袖子高高挽起,双手还带着未干的水珠,显然她们刚才是忙于洗碗的活计。

张超在心里估摸着,这两位小姑娘定是柯七娘的女儿无疑,她们与柯七娘的长相惊人相似。那位年长一些的小女孩对店内的热闹场景显得毫不陌生,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喧嚣。

店内分工明确,年长的小女孩负责擀面,而年幼的那位则站在灶台旁,小心翼翼地烧火,两人的配合显得格外默契。张超暗自思忖,这样的场景在大家族中是难以见到的,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样的生活却是再自然不过。

随着生意愈发红火,柯七娘的父亲也加入了进来,挽起袖子,开始帮忙揉面。张家沟的村民也纷纷伸出援手,一起招呼客人,端碗送面。张超笑着回应父亲的召唤,欣然投身于这繁忙的小面馆之中。

白鹿乡本就餐馆稀少,柯七娘的面馆平日里主要依靠车骑府的府兵生意维生。车骑府里常驻百余人,他们自带粮食来此受训和值守,日常的烹饪工作则轮流承担。然而,一群大男人做饭,其质量自然不敢恭维。

因此,府兵们偶尔也会外出,到小馆子解解馋。柯七娘的丈夫曾是车骑府的府兵,加之柯七娘的父亲帮忙照看生意,这家小馆子便得以延续,成为一家三口的生活依托。尽管平日里的生意只能说是勉强维持,但今天却有所不同。

今天,许多出征归来的府兵回来领赏,手握丰厚的赏金,个个心情愉悦,纷纷来到店里庆祝。他们不再只是简单地点个炊饼,而是至少要点上两碗不托。甚至有些校尉和队头还在这里请客。

店内的十张桌子很快被占满,张超和柯五他们便在店外的凉棚下又摆了四桌。小米粥、蒸饼、煎饼,一碗碗汤饼,店里的生意异常火爆。

张超观察发现,柯七娘店里的食物简单至极,几乎没有什么调料,不托也仅是加了羊油和葱,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没有诱人的浇头,没有卤汁,更别提荷包蛋、青菜、蘑菇等配料了。然而,食客们却吃得津津有味,甚至有些直接捧着大海碗蹲在雪地里吃,吃得稀里哗啦,胃口大开。

这些府兵们对食物并不挑剔,胃口也极佳。老爹那队的府兵们,因为享受免费午餐的待遇,一个个都毫不客气,至少三斤装的大海碗,每人至少三大碗。有几个甚至吃了五大碗,其中一个更是吃了七碗不托,这让张超为他捏了一把汗,担心他会不会吃撑。

然而,对这些汉子们来说,能有机会放开肚皮大吃一顿,是一件极为幸福的事情。平时只能喝稀粥、吃野菜窝窝,现在能吃到白面做的汤饼,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热乎乎的汤饼让人感到无比舒爽。

柯七娘虽然有些心疼,但张老爹却不以为意,他说:“今天难得这么高兴,让大家开心就好。”柯七娘知道,一碗不托的价格高达五十文钱,在关中粮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这已经是很贵的了。但她也知道,随着大唐逐渐平定天下,秩序恢复,生产开始恢复,物价也会逐渐回落。她心想,等到斗米十多文钱的时候,一切就会恢复正常。

史籍记载,贞观四年的华夏大地,连续数年的丰收使得粮价全面下跌,彼时一斗米的售价仅两文钱,相较于今日,其价格跌幅超过两百倍。在这富饶的背景下,一段温馨的故事缓缓展开。

夜幕降临,张超忙碌了半个时辰,终于送走了大部分来吃面的客人。此时,七娘子的小女儿兰儿好奇地盯着张超帽子下的短发,问:“你是和尚吗?”

“曾几何时,我确实是。”张超一边擦桌子,一边回答。

“那么你现在是不是张大叔的儿子呢?”兰儿继续追问。

“正是,我叫张超,你可以称呼我为哥哥。”张超微笑着回应。

不远处的莲儿,则站在一旁默默地打量着张超,似乎有些害羞,并未靠近。两姐妹对张超的好奇与羞涩,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三郎,吃饭了。”柯山在一旁呼唤张超。府兵们大多已用过餐,现在终于轮到他们了。

两张桌子上摆满了熟食,还有自家酿造的米酒。虽然只有简单的熟肉、煎豆子和煮笋干,但这顿饭对他们来说却异常丰盛。

张超端起酒杯,向着众人敬酒:“各位叔伯,我是晚辈,就先干为敬。”酒液入喉,酸涩的味道让人不禁皱眉,但这并没有影响大家的情绪。

老爹今日异常高兴,决定在明日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正式收张超为子。这不仅是对张超的认可,更是对他在军中的表现的一种肯定。

户籍身份对张超来说至关重要,有了户籍,他就能分到田地,同时也意味着要为国家承担租赋和劳役。老爹的计划是,一旦办下户籍,就为张超安排一门亲事。

然而,张超心中有自己的打算。他计划修筑两孔新窖,一孔给老爹住,另一孔则准备迎娶七娘,两人共同居住。剩下的两间,一间自己住,另一间留给莲娘和兰娘两姐妹。

张超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那就是对这家小面馆进行装修改造。这里紧邻军营,位置优越。如果能够创新,引入一些新元素,相信生意会更加兴隆。对他而言,土地固然重要,但开店才是真正的生财之道。

踏入繁华的大唐,张超此时并无宏伟壮志,他的心思仅停留在如何让自己和父亲过上更加安逸的生活上。

他对未来的打算,不过是修缮新居,铺设火炕,打造新式灶台,以及开设一家面馆。带着微醺的醉意,张超向父亲和七娘等人描述着他的美好愿景,情绪愈发激动,话语如同流水般倾泻而出。

最终,疲惫不堪的他,眼皮子沉重地合上,陷入了沉睡。在睡梦之中,张超对米酒的后劲感到惊讶,虽然喝起来味道平淡且略带酸意,但没想到余韵如此强烈。

看着伏在桌上熟睡的张超,父亲的眼神中流露出几分惊讶。柯五望着他,对父亲说:“三郎看起来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像是跟随老和尚隐居深山多年,不沾烟火气息的人。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的商人。”

张铁枪沉思了良久,最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孩子挺好的。”

**第十章:落户大唐**

用过晚餐,柯七娘子母女三人便关闭了面馆,帮助张家沟的一群人拉着满车的钱粮返回村子。尽管天空阴沉,北风凛冽,道路上的积雪还未融化,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今年定能过一个肥年。”柯五望着车上满满的钱粮,喜不自禁地说。

“何止今年,明年也能好好休息大半年。”柯山脸色红润,因为兴奋多喝了几杯浊酒,尽管他的酒量并不好,酒精已经让他有些醉意。

从乡上到张家村只有五里路,路程很短。没有骡马的车辆,仅凭人力拉推,竟然也行进得十分顺利。张家沟的一群府兵,经过近一年的征战,终于凯旋。按照规矩,若非战事紧急,他们在接下来的十个月内可以免除番上宿卫和车骑府的值守训练,得以安心休整。

“明年又是点检府兵的时候,等三郎入了户籍,也该参加选拔了。”柯五一边推着车,一边望着身材高大的张超。

张超的眉头微微皱起。

“我不想当府兵。”

“府兵有什么不好的?当府兵可以免除赋税,还能优先分到田地。上了战场,立了功,还能得到钱粮赏赐,挣得功勋。如果你能像你爹一样得到一个勋官,还能有田地赏赐。运气好的话,还能升职当官。”张超的话一出口,立刻引起了张家沟众人的反驳。

当时的人们都渴望成为府兵,不仅仅是因为可以免除赋税。成为府兵,对于许多普通百姓来说,是他们脱离平民身份,踏入官僚阶层的一个难得机会。凭借自己的能力,有机会挣得钱粮田地,运气好的话,还能获得勋官和土地,甚至有可能升为军官,实现阶层的跃升。

对于这个时代的普通百姓来说,想要跨越这一层障碍太过困难。虽然自隋朝起就已经有了科举制度,但那时的科举并不完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仍然遥不可及。即使有机会读书,如果没有朝中人士的推荐和保举,也很难科举入仕。

成为府兵,上战场,挣得功勋,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张超只是笑了笑,他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也不渴望成为官员。在这个时代,士兵的死亡率极高。

“不当府兵也无所谓。”走在张超身边的父亲,表情平静地说,“选拔府兵并不是想去就能去的。我们家只有我们两个,我已经当了府兵,按照规矩,你也选不上。”

大唐的府兵制度是每三年选拔一次,主要从自耕农和地主中挑选年轻子弟。首选财富,次选体力,再选人口多。也就是说,想当府兵,官府的选拔标准是首先要家境较为富裕,其次是年轻力壮的男子,如果既有钱又年轻力壮,那么会优先从人口多的家庭中挑选。

独子一般不会被选中。一旦选中,就有了军籍,终身服役,从二十一岁开始,直到六十岁才能结束。

在这种府兵选拔制度下,许多人想要成为府兵却无法如愿。张超的情况显然不符合第三条,虽然张家算得上富裕,有能力自备装备,张超也年轻,但张家总共只有两丁,老爹已经是府兵,因此按照正常情况,张超是无法被选中的。

然而,在关中地区,像张超这样主动不愿意成为府兵的年轻人极为罕见,这让柯五等人觉得张超的想法十分奇怪。

“五郎,大山,等会儿到家后,你们告诉你们爹,明天我家摆席,让他们过来吃饭。”父亲对柯五和柯山说,巧妙地转移了话题。

“好的。”

五里路程,对众人而言,不过是片刻的功夫,他们推搡着满载而归的大车,很快就抵达了村庄的门槛。

唐朝时期的村庄,多有村门和村墙,这源自南北朝时期的自卫传统,类似古代的邬堡,具有一定的自保功能。

在村口,一位跛脚的老者,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根叔。他曾在隋朝时期服役为府兵,因战争连绵,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残以逃避兵役。如今,他在村庄的庇护下,守卫着村门,夜间巡逻,以此换取一些微薄的口粮,算是村里对他的照顾。

“铁枪回来了,满满的三大车钱粮,这赏赐可真不少啊。”根叔拄着拐杖,站在村口,满脸喜悦地迎接众人。

“根叔,铁枪哥现在可是队副,还被封为武骑尉,成了咱们村里的上司了呢。”柯山笑容满面地说道。

“哎呀,那真是恭喜铁枪了。”根叔满脸堆笑。

老爹从车上取出一小袋粮食和一块布,递给根叔。

“这是一斗粟米和三尺布,根叔拿回去用。”

“这可使不得。”

“跟我还客气什么。”老爹将东西塞进根叔的怀里,“明天我摆宴席,正式收三郎为子,到时根叔一定要过来喝两杯。”

根叔感激涕零地收下了这份心意。

柯七娘站在一旁,对张超说:“你爹真是心善,村里的孤儿寡母都受到他的照顾,常常送粮送柴。”

张超微微一笑,低声对七娘说:“七娘也是因为老爹的善良,才会看上他吧。”

“说什么呢。”七娘脸上泛起红晕,转身走开了。

村民们纷纷回到各自的家中,七娘也为了避免嫌疑,先回到了自己的娘家。

十二石粟米,留了一些在七娘的面馆,给了根叔一斗,剩下的十石都运回了家里。老爹和张超将这一千斤粟米搬进窑洞,小小的空间里,粮食堆成了一座小山。

望着这些粟米,老爹心中充满了满足。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粮食的价值甚至超过了黄金。

老爹名下原有三十亩土地,但因常年征战,他无法亲自耕种,便将土地租给村里其他人,收取两成的租子。这个比例相对较低,每年每亩收取两斗粟米,这是按照亩产量一石来计算的。

这个租率是公平的,两成的租子体现了老爹的仁慈。

老爹的三十亩地,一年可以收取六石粟米。作为府兵,他免除赋税,这六石粟米完全归自己所有。虽然老爹经常接济孤寡,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还会降低租子,因此他的生活一直比较清贫。

“老爹,咱们家太小了,现在家里有粮有钱,不如趁着冬天闲下来,请人箍两孔窖,扩建个更大的院子,再打口井在院子里,以后生活也方便。”窑洞里堆满了粮食,显得拥挤不堪。

“也是个好主意,就按你说的办。”老爹欣然同意。

从军府回来,老爹的大部分装备都留在了车骑府,只有弓、横刀和铁枪带回了家,以便日常训练。

“过两天我请个媒人过来,你想要什么样的姑娘,就跟媒人说,你今年二十一,村里这个年纪的娃都好几个了。现在请人说媒,等新窖箍好了,就能成亲。”老爹对张超的婚事非常关心。

“老爹,我的事不急,倒是您,我看您和七娘都有意,没必要拖着,早点请人做媒,把人娶回家来不是更好吗?”张超提议道。

老爹心中有些动摇,但又不便直接与张超谈论这个话题。

“这事以后再说。”

“还说以后呢,老弟,我看三郎说的有道理。你和七娘都有情有意,互相愿意已经足够了。如果老弟不介意,我来当这个媒人。”一个洪亮的声音在外面响起。

“里正来了啊。”老爹起身迎接。

里正是一位须发半白的老人,身穿圆领袍衫,头戴软脚幞头,面容和善。

“这是大山的父亲,我们张家村的里正。”老爹向张超介绍。

在大唐,五户为一保,百户为一里。里正是管理一百户人家的长官,相当于后世的村委主任。但在唐朝,县以下设有乡,管理五个里,由五个里正轮流负责一乡事务。因此,里正在当时,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乡的负责人。

柯山的父亲柯仁正是宁民县

$(".nod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2");setTimeout(function(){$(".nodeEnd").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