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都市小说 -> 流离的岁月-> 第三章 出生
换源:

第三章 出生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菱角湖,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也是何泠何未的出生之地。

追溯至解放初期,菱角湖还未成立以前,它位于沮漳河流入长江的入口处。它是一片湖泊,湖周边由自然形成的土堤围拢而成,连接着长江的某处支流,它也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湖泊。

因地理原因,每当夏季长江汛期,整个菱角湖都会被淹成汪洋;每当汛期过后,它又变成沃土良田。那些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前辈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中,经历着无数次的水旱涝灾,勤劳勇敢的代代相传。

记忆最深的是何泠何未她们小时候,最怕过暑假,最怕酷热的夏天里的那种连日持续暴雨,因为有暴雨的暑假,也就是洪涝灾害的高发时段。

一发水灾,家园尽毁,良田被淹,一片广袤狼藉的场景触目惊心。

每当暴雨来临,菱角湖的堤外的荒滩上就会涨大水,堤上则满是关心水位上涨情况的乡亲们。每当水位超过警界线,村里的预警喇叭就会全天候响起,以便随时的进行应急通知,而人们则时刻准备搬拾家当到村里的至高点-----堤上,以防堤破水淹之时,能有临时的容身之所。

还记得那时,每家每户都会煮熟家里所有的鸡蛋,还会炒熟家里的大量豌豆,以便水淹家园后全家人在逃荒时期有粮食充饥。

每一次水势危急之时,大人们都会紧急收拾家当,备好牛车,一趟又一趟地搬运着家里的物件儿,安置到堤上用竹帘搭起来的棚子里。

何泠家自然也不例外,打包的打包,装箱的装箱,拉车的拉车,家中成员分工明确,各行其事。而何泠因为年幼,尚不具备行事能力,就被归置到被搬物件类,而且还是准备最后被搬走的物件儿。

当时还是小屁孩儿的何泠,时常在家人忙碌着史上最近距离逃荒的深夜里迷糊醒来时,她仍睡在家里还没有搬完的床上,她的父母亲总是在可控范围内让年幼的她能舒服地多睡一会儿是一会儿,准备在紧急关头再抱她离开。

虽然每次小小的她都会在迷糊中有些担心着洪水来临时,忙着逃离的家人们会不会在情急之下就把她给忘在了搬空了的家里,忘记带走,然而这种担忧总会在她一翻身的继续熟睡中被抛到九霄云外。

多少次早上醒来,看着空荡荡的屋内,再望向家门口不远处的大堤,堤上被挤得满当当的,挨家挨户的竹帘搭成的棚,连成一条蜿蜒的长龙。

小何泠就明白又有惊无险的安全的过了一个晚上。看着所有乡邻,在蜿蜒的堤上,一家连着一家搭起的棚壁,那种等待着千钧一发、堤破水淹,备战洪水来临的场景是相当地壮观。

等待着洪水决堤而下,想象着家园被淹没在浑浊的滔滔洪水中,种种不堪设想的荒凉,至今也只留存在何泠的想象中。

那种略带兴奋又夹杂着无限恐慌的想象,一次也没有成为过现实。每次险情都被牢固的大堤化解了。当水位降低之后,险情化解之后,大堤上棚壁里的乡亲们就会陆续撤离,把家什物件儿又都装在牛车里一车一车的拉回家里。于是,日子又恢复到往日的井然有序里去了。

毕竟啊,何泠她们这一代相比父辈们这一代人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一代!自从生活趋于安定之后,为了和大自然抗争,尽量避免自然灾害,在政府的规划下,每年冬季农闲时节,总会组织劳力,筑堤固防,久而久之,一道新的大堤、新的防洪线就建成了。

每一次的洪水暴发,水位无数次越过水位警界线,她们菱角湖段的长江大堤段总是顽强负隅,险情总会在别的地方或以别的方式被排解,总也没轮到她们这里。包括1998年那次特大洪灾,这儿也神奇的幸免于难,躲过一劫。

最为传奇的是,这片有性格的湖泊,虽赐予了前辈们生存的苦难,同时也在关键而特殊的年代拯救了这片土地上对它不离不弃的子民们。

此湖因面积浩大,淡水湖里的野生浮游植物—菱角长势极旺盛,而且水中野生鱼类繁多。

在中国一九五九年的那三年自然灾害,是全民饥饿的年代,而菱角湖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就是靠着湖里的菱角和野鱼,这两样食物得以活命。虽然何泠没亲自经历,但也常听家里祖辈父辈们讲起。

讲起那段苦难岁月里的极度饥饿的生存经历。

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吃春天里新长成的青豌豆米时,烧上一锅开水,放少许盐,倒入豌豆米,煮熟即可出锅开吃。水煮之后的豌豆米,外糙里嫩,因外皮粗糙,口感稍差,剥掉皮之后再吃,尤为软糯香甜,十分美味可口。

何泠家的兄弟姐妹们常常围在装满豌豆米的热气腾腾的大筲箕,一边吐着皮儿一边狼吞虎咽着鲜嫩的豆米,吃得十分娴熟十分尽兴。每每看到被孩子们吐成堆的皮壳时,何泠的爷爷就会语重心长的开讲:“要是在那些年,啥都没得吃,树皮都被扒光了吃了,那时候要有豌豆吃,可就算是珍馐美味了。现在日子好了,可你们连吃这个都吐上皮了,造孽啊”。估计他老人家的意思是孩子们暴殄天物。也是啊,凡经历过极度贫穷极度饥饿的人,对待食物的感受自当不同。

初明事理的年纪,何泠常问她的妈妈,妈妈老家在那群山深处的山沟沟里,怎会嫁给了平原上的老爸?而且还是在那个不发达的年代,迁徙都是靠双脚丈量的啊。

何泠妈妈便会婉转道来:“还不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们都饿得活不下去了,年复一年,看不到任何希望。我们就要找活路啊,当年你爸所在的这块土地上,因为人少地广,还有大片的湖泊,湖泊里又有野生的菱角和鱼,岸边上的土地里还能长南瓜,这些大灾之年的天然物产,使这里的人们有了得以存活下来的食物,所以我们便举家全迁到这里来了,一切都只是为了能够活下来。”

何泠便在听妈妈的讲解中,在对鱼汤的浓香和菱角的清甜的想象中,明白了:“所以您们就着灾年里的仅存的特有的天然食物:菱角和鱼还有地里野蛮生长的南瓜,才得已生存下来,历经多年的辛苦劳作才创造了现在幸福的生活!”

于是,从那时起,从刚懂事开始,何泠便异常喜爱那些至今仍浮游在家乡的大小湖泊及沟渠的水中的野生植物----菱角们,因为它们对何泠有着间接的养育之恩。

在那个年代里,全国各地专门种下的庄稼都颗粒无收,而菱角湖的湖泊里却逆天的出产了天然的食物,让数以万计的人们得以存活。它以这种奇特的方式回馈了追随着它而一直饱受苦难的人们。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成立的政府部门以“菱角湖”为名,赐予了这片土地一个直接而又写实的名字,让世代的本土居民无法忘却这个物种曾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当然,出生在这片有性格的土地上的孩子,注定有个性。何泠是,何未亦是如此。

何泠和何未,出生在同一个地方-----菱角湖,只是村组不同,两个村相距也就两三公里路程。而且她们还是本家,也就是说她们俩祖辈的上几代绝对有一代人是亲兄弟,如同一棵大树,开枝散叶,她们各自的家不过是同一根树干上的不同枝桠而已。

虽说同为枝桠,但形态各异,正如何泠和何未,成长的家庭环境却是大有不同。她们的个性中的鲜明之处也是各有不同。

何泠家兄妹五人,她是爸妈的幺儿,也就是排名最小的那一个。从小到大,何泠被老爸宠得无法无天。她老爸是何泠爷爷奶奶的独生男丁,下面是三个妹妹,据说饥荒年代里,家里但凡有一点好吃的,全让给她爸吃了,这些话都是从何泠的三个姑姑们那里听来的,谁让人家是儿子呢!

虽如此,何泠老爸却是一个家庭责任感极强的男人:娶了分无分文逃荒而来的何泠妈,却从未嫌弃过她的家境贫寒;养育了她们五个兄弟姐妹,而每一个孩子都是他的掌上明珠。而最小的何泠更是他生命里最璀璨的那一颗明珠。

小时候的何泠,是骑在何泠爸爸的脖子上长大的。

何泠爸爸无论到哪儿,都是顶着何泠去的,舍不得她的小脚在地上自己行走,生怕累到了小小的她;每次带着她参加他的亲友聚会,无论他与朋友玩得有多高兴,只要何泠一开始吵闹,他必然不说二话,撇下众亲友,随何泠意的带着她走;小学时何泠的假期作业写不完,只要她放出杀手锏——哭闹,何泠爸爸便会二话不说,喝令让何泠的哥哥姐姐们去帮她写,而小何泠则挂着泪水满足的进入甜美的梦乡。

何泠便是在她父亲的这种极端溺爱下成长,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能得到这种深度的父爱的女孩儿,在那个年代、那个小地方的家庭里为数不多,何泠就是那幸运的一个。

何未则没何泠这般幸运。

那是七十年代中期,中国农民正走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大道上,人们还处在刚刚学会用努力劳动来填饱肚子的阶段,家庭追求还没有上升到精神层面。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信条,那时还只有像何泠父亲这样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懂得。

而何未的父亲却远没有何泠的父亲的这种精神高度,何未爸爸还停留在只为简单生存而活着。

何未爸爸育有一儿一女,论家庭负担要远轻于何泠家,然而何未从她父亲那里得到的父爱也是远远轻于何泠。

那是一个寒冬。

何未出生的那一年,也是她人生噩运开始的那一年。

那一年她刚一岁。

那样平静的一个冬日的上午。

乡村里最平常不过的一个上午。

何未的妈妈一边照看着她一边忙碌着家务。

因为家中没有老人的帮扶,家里家外的繁琐事务全得她妈妈一个人操劳,洗完全家人的衣服后,还得到家门口的小水沟里去清洗那些衣物,晾上了才算完成了一道工序。

那是一位再善良不过的母亲,看着那时才约摸一岁左右的她,乖乖地坐在椅子上,心里想着小小的她会不会冻着。

于是,出于母爱的本能,因心疼女儿被冻着,所以何未妈妈就在何未坐着的椅子旁边生着了一堆火,给小何未取暖。又担心她从椅子上摔下来,还特意用绳带把小何未绑在椅子上,然后把绑着何未的椅子搬挪到火堆边。本以为此番安置万事周全了,何未妈妈才放心踏实地端着一盆衣物到小沟边忙活去了。

谁也不会想到,后来一切的痛苦的祸根,皆源自于这堆再也平常不过的火!

还没有等何未妈妈清洗完毕,一阵小孩子凄厉的哭喊声划破天际。

当惊慌地意识到那声音来自于自家时,一切已经发生了。

何未妈妈丢下手头正清洗着的衣物冲进家门,眼前的景象让她终生追悔:熊熊燃烧的火堆旁边,那把椅子翻倒在地上,椅子上绑着小小的何未。

因为离火堆太近,小何未的右脚正落在火堆之中;因为被妈妈绑着,动弹不得,尽管被灼烧得疼痛难忍,哭喊着的她拚命也无法挣脱那把该死的椅子,任由大火吞噬着那只小小的脚掌。

慌乱之中救出她来,大把的眼泪已无法洗去大火灼烧所留下的印迹。

她的右脚掌和五个脚指头,被烧成黑乎乎一团。只有脚根尚为完好,不幸中的万幸,脚的根部神经还完好,不影响走路,但残缺不可避免。

刚刚才一岁,完整健康犹如嫩芽般的小女孩儿啊,就遭遇如此劫难!

就算她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流逝终能接受现实,她自己又该如何面对自己今后的成长?一位善良的母亲的无心之过,就这样凄惨惨的拉开了她女儿的人生之幕。

那时的多数人们还没有从饥饿的恐惧中完全解脱出来,长期的物质馈乏导致了大众的精神荒芜。

何未的父母对于这次灾难的后果也没有认真思考,伤好了结痂了,他们便以为没事了。从不曾想过的是,何未的未来。

她的母亲虽然善良,却也有致命的软肋:无知识、无远见、无思想、无担当;而她的父亲则因从小生长在一个感知不到爱且兄弟姐妹众多的贫困家庭里,根本就没有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何未的父母的生活状态,直接决定了何未的成长及性格的形成。

那个年代里的大多数人啊,就是在这样荒芜的精神世界里,单纯的为活着而活着。从不去思考,这个世界在不久的未来,还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不曾想过,人的精神追求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倘若她的父亲不是生性冷漠自私,倘若她的母亲能勇敢担当,她的脚伤能被送到大医院里去手术,修复好受伤的神经,放平脚掌,就能更小的缩减伤残程度,也就能减少她成长过程中那相当沉重的心理负担。

然而,那时年纪还小的她,当然至今都不可能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她的父母采取了无为而治。也许是没有钱,也许是嫌麻烦,也许是根本就不懂还有治愈的可能,也许他们认为只要能走路就成,压根儿没想到这种伤残会带给女儿心理上的灾难性后果.......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