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永乐建庶人-> 第二十五章 上中下三策
换源:

第二十五章 上中下三策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削藩吗?

朱温归最先准备的是《太子之争》,但昨天朱高煦都摆出一副造反的架势了,一看就没必要说这个了,所以昨夜又准备了《平衡论》,结果还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朱棣竟然问起了削藩。

没办法,谁给饭吃谁最大。

那就先讲这个吧。

打定主意,朱温归开始“讲课”,为这位千古一帝朱棣和万世天子朱瞻基讲课,旁边甚至还有一个拿笔记录的“班长”,真是有点教室的氛围了。

“削藩,是必行之事。太祖定下的藩王制度并不科学,落实到实处来只会在权力斗争中造就藩王之乱。

但削也有不同的削法。我这里有上中下三策,看皇帝您是要哪种了。

下策,名为‘花钱养猪’。

顾名思义,就是逐步削去所有藩王和后代宗室的兵、政权力,以更丰厚的经济补贴为交换,让这些朱家血脉未来只能做混吃等死的‘猪’,从而免去烦恼。

此策优点是平和,毫无削藩带来的冲突,且能让双方满意,一方做给钱的人,一方做吃白饭的猪。

不过,此计缺点也不小:这些‘猪’有经济补贴,不事生产,是帝王依靠国家财政谋私的产品。如果在制度的设计上出现问题,必然导致后世朝廷因付不起补贴而出现财政亏空的情况。一旦经济补贴跟不上,这些‘猪’也会咬人的。

后世本来的轨迹中,您选择了这条计策,成为一时善计;但后世之君的皇权逐渐衰弱,以至于被文官用‘祖制’名义阻挡,联合宗室,使皇帝无法更改这条计策,最终导致宗室成了蛀空大明的害虫之一。

有财政补贴就能不事生产,这些宗室的繁衍数量不断增加,到巅峰时已有百万之巨。后世朝廷无力支付这么多宗室人口的经济补贴,只好以种种理由推辞,尽量少付、不付。

没有得到足够经济补贴的宗室因‘不得科举、为官、经商’的限制,只好联络地方上的豪强大族,开始兼并土地,成为了地主阶级,依靠土地对百姓展开剥削,将蛀空的对象从朝廷直接转向底层;因宗室子弟都有法律上的特权,欺压百姓吞并土地的案件地方无法处理,进而导致百姓对皇室积怨持久,最终爆发一波又一波的起义。”

朱棣听罢大为震惊,这下策正是他最初和姚广孝讨论出的削藩之策,他俩都一致认为很合适、也很现实,是一条妙策。但在朱温归的推演下,这却几近是条亡国之策。

其实也怪不得朱棣,为帝者制定政策都是因时、因事、因世制宜,再好的“妙策”也只能管最多一百年,百年后的国情必然时过境迁,不能与之同策。

后世的明史研究中,一些结果论者喜欢把明亡的制度锅往朱元璋、朱棣这两位开国皇帝身上背,认为是他们的目光短浅导致后世之君为这“祖制”所困,注定了大明的命运。

实际上,这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没有什么政策是完美的、能够沿用千年的,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保证一个王朝长盛不衰。

世界上没有命运,有的只是冥冥中被人困死的人。

若是后世之君大权在握,如日中天,又怎会怕一个小小的祖制?还不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自己的问题,别怨祖宗。

朱温归喝下一口水,清了清嗓子,接着讲课:

“中策,名为‘日月同天’。

这一策与下策比起来,优点是将宗室运动起来,不当猪养,而当将遣。

与太祖的想法有类同,但要完善的多。

首先,建立一个在京师的皇家军校,安排最顶尖的一线退休将领任教官,皇帝兼任校长。

将年轻的宗室弟子送到这里学习,以九年为限,学习领军、兵法、武艺和礼法,期满合格者继承对应一脉的宗室身份,遣回边疆,协同大将领军参战,但只授副衔;至于期满不合格者,剥夺其宗室身份,降为平民。

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太祖时塞王能力不等,无法有效卫边的情况;又能消除后世宗室太多无法供养的后患,保证了宗室体系的良性延续;还能利用皇家军校培养出的这些优秀藩王副将来保持武官的新鲜血液,以对抗文官集团,加强文武平衡。

皇帝为大日,坐于京师皇宫,普照天下;这些藩王宗室为皓月,镇守边疆战区,拱卫四海。”

朱棣听后双眼一亮,直接就站了起来,来回踱步,兴奋不已,沉醉在这副美好的景图中。

不过,在踱步至第三圈的时候,他似是想到了什么,眉头一皱,又转身问道:

“可纵是安排为副将,这些宗室的本领若超出边将太多,即使在形式上居次位,也根本拦不住士兵认副不认正,最后不还是会演变成塞王兵重吗?”

朱温归点点头,认同了朱棣的疑问,但也随即给出了解决之法:

“纵是有人能力出众、拥兵自重,也不过是一边之将,对抗全国内地兵力胜算并不大;即使他逐渐膨胀,也因继承制的改革导致父子关系无法大于宗法关系,一旦其死后,问题自然消散。

当然,这一策并非万无一失,若是出了一个强的离奇又年轻寿久的边藩,赶上一个无能的帝王,内地兵力又因种种原因衰弱,那必会重蹈藩乱。

这也是为什么此策只为中策,而非上策。”

听完两策的朱棣已经被朱温归的学识折服,也深信自己选择的正确。

微微斜视,身侧的朱瞻基双眼放光,竖耳相听,很是认真。

一个有大才的女子谋士,一个好学的万世天子,这对组合不亚于姚广孝和自己。

女子谋士,又是一个“建庶人”,这秘密自己的好圣孙能吃她一辈子,自然也能掌控她一辈子。

越有才越好啊,这样大明江山才能传得更久、更辉煌。

收回视线,朱棣坐下来,先是恭恭敬敬的执了一记弟子礼,朱瞻基见状也连忙跟着行礼。

然后,带着充分的重视与诚恳,就像当初问计道衍那样,朱棣开口询问最后一策:

“中下两策朕都已听懂,为大明千秋万代、苍生黎明,还请教授上策!”

不大的广安宫中,头发苍白却精气充沛的永乐帝朱棣向一个十三岁的少女建庶人不耻下问,一点架子都没,有的只是一片赤诚的帝王求知之心。

这就是朱棣,成为千古一帝的第一点就是要没有道德、不受礼法约束,只要对江山有利的,便是磕头也要求来。

求来后再把对方诛九族也可以,但一定要先求来。

秦始皇能以质子之身忍辱半生朝灭六国一统天下,李世民能签订渭水之盟赔款丢脸争取时间让唐朝崛起十年雪耻,靠的都是这个。

如今,朱棣摆摆态度、求求计策算得了什么呢?

赚大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