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永乐建庶人-> 第二十四章 削藩
换源:
第二十四章 削藩
- 汉王造反事件落幕后,朱棣一夜辗转难眠。
这样的事是第二次发生了,第一次是他和朱允炆。
叔侄相残,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
自己是迫不得已,那朱高煦呢?
野心?不见得只是这么简单。
后世之君,也都会如此吗?
究其根本,还是藩王的力量不小,又有皇室血统,能对皇位造成威胁。
削藩,似乎是再迟疑不得的事了。
永乐元年,朱棣为平稳局势并没有大力削藩,反而还对部分忠心于他、立功的藩王加以赏赐。
之后的十年里,他也只是陆续把一切藩王的封地转到大明腹地来,远离边疆,以名正言顺地削去他们的兵力。
朱元璋当初定下的国策,是想要让藩王们代替武将,成为一种更具有力量的勋贵。
这样一方面能利用藩王们镇守边疆,维持大明长治久安;另一方面能保证利用藩王压制文官,保证朝臣的力量不会死灰复燃,再出现像胡惟庸这样意图谋反的权臣来。
太祖虽是草莽起家,但眼光却很毒辣,他早已认定后世不可能代代明君,但文官集团却能始终保持能臣不断,在这种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武将必须持续有与之抗衡之人,否则文武平衡就会失衡,皇权衰落。
藩王制度的设置,理论上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
但只可惜,解决一个问题并不是结束,往往,一个问题解决了还有另一个问题。
这个新的问题就是:藩王不仅压制了文官,还准备把皇帝也干倒。
若是寻常的武将,哪怕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霍去病、程咬金、高适、岳飞等人都不会引发这个新问题。
为什么藩王就会这样呢?
很简单,因为藩王是皇室血统。
尽管在法礼上并没有继承权,但只要把皇帝做掉,那挑选新帝这一环上,文武百官也只能硬着头皮选藩王了。
这也是为什么朱棣能在靖难后迅速接手大明帝国,让短暂的建文一朝真的几乎消失在历史上。
而寻常武将,便是再功勋卓著,也不过是砧板上的鱼——任人宰割罢了。
只要一次朝会,或是论功召见,皇帝就可以直接处死生出异心的武将。
至于理由,多的是。
最好的一个是“谋逆”。
谋逆这个罪名,不是说一定要起兵才叫谋逆的,那也太蠢了。
只要有所图谋,就算谋逆,就可以诛九族。
那什么叫谋逆呢?
这是古代,封建王朝,皇帝判定一个人谋逆,那他就是谋逆了。
至于证据,实在不行让锦衣卫塞件龙袍去他家不就好了。
武将武将,只是一人为首,掌兵万千。
如战场上一样,斩了首,也就没有威胁了。
文官不一样,你杀了一个宰相,以后还有更多的宰相,天下读书人是数不完的。
所以朱元璋杀了又杀,只是怕有新的权臣诞生。
最后没有办法,为了后世子孙、千秋君主,只好干脆把宰相废了。
但这事没什么实际意义。
自古以来,永远都是掌权大于掌名。即便你把宰相这个位置废了,也不妨碍新的文官领袖诞生,不过是从以前公认的宰相一人变成数人,有时是六部尚书,有时是朝堂元老。
权力不会凭空消失,权臣也一样;它只会从一个人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
这就是权力,如某种神降的传承一般,在文官集团内流动,万世不朽。
话归原题。
朱元璋制度的缺陷很快就爆雷了,将大明王朝炸的天翻地覆,连朱允炆这个建文帝都被炸失踪了。
炸的最响的那颗雷姓朱名棣,成了永乐帝。
永乐帝比他的侄儿聪明得多,他是个合格的排雷手,并不急于一时,而是先稳固天下,积蓄力量,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再出手。
他是大明的第二位排雷手,第一位是朱允炆,因排雷失败不知道逃哪去了。
讲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看得出来:排雷的过程,就叫削藩。
朱棣自己就是藩王出身,自然知道藩王的隐患具体落在哪里,所以他不急,一点点来。
对自己同辈的藩王,朱棣都早有定策,一个一个来,有名义、有借口地来,不能把人逼急了。
但对自己的儿子们,朱棣还是心软了。
做父亲的能心软,做皇帝不行。
所以才有了“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才有了汉王造反,才有了被流放岭南的高庶人。
这一切,都是因为削藩没有进行到底。
十年过去了,文武已经平衡,锦衣卫也已经繁茂,甚至有些过头了,是时候该执行未尽之事了。
只是,在此之前,他还要做最后两项准备。
第一项是和姚广孝商议商议,但如今姚广孝还在来的路上,
第二项:问策建庶人。
他要看看,这位时有高论的“狸猫”,能说出什么花来。
-----------------
二月二十五日,下午。
在摊牌后,朱温归的待遇好了不少。
首先是自由,现在的她被允许能在广安宫院子内活动,可以照照太阳了。
其次就是她心心念念的伙食,刚醒来有人端上了一份“大餐”——饭菜真的是“饭菜”了,白花花的大米饭、绿油油的蔬菜,并且里面真的有肉了。
这个级别的用餐,在明初算得上是大富大贵人家的标准了。
朱温归也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再醒来就到了广安宫来,屋外候着的宫女听到动静就吩咐做饭了,没多久就给她送了进来。
用过饭满足得很,舒坦地拍了拍自己的小肚子,惬意无比。
米、菜、肉都很香,上一次吃这么急头白脸的一顿还是在上一次...想不起来了,应该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吃的可还行?”
朱棣带着朱瞻基走了进来,一前一后毫不客气地坐下,苏青则是立在一旁,用纸笔准备记录对话内容。
“多谢陛下,我很喜欢今天的饭菜,幸福得很。”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朱棣既然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那朱温归也自然要有所回报,态度不能差下。
“今天来啊,朕是有个事想问问你,听听你的看法。”
“陛下请问,只要我懂一定就讲。”
“朕就是想问问你,对削藩一事,你有何看法?”
求月票、推荐票,新人作者真的很需要数据,多谢大家支持!
最近在存稿,准备有推荐后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