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正德圣主-> 第42章 朱厚照怒杀苗逵!韩文一心要求死
换源:

第42章 朱厚照怒杀苗逵!韩文一心要求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刘瑾等人深知,朱厚照借苗逵之死,向所有宦官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信息:皇恩浩荡,既可赐你荣华,亦能瞬间收回一切。

朱厚照更在警示,宦官之权,皆源自君上之恩泽,一旦失去圣心,权势顷刻化为乌有。

外界大臣对你们的敬畏,非因个人威望,实乃皇权之荫庇。

苗逵闻听朱厚照之言,惶恐之下跪倒在地,哀声恳求:“陛下,奴婢一人之罪,恳请陛下宽恕奴婢家人。”

他心存侥幸,以为朱厚照年幼且素有仁心,童年时的太子形象让他误以为,朱厚照不会真的累及无辜。他自以为恨的是他一人,家人应能幸免。

然而,朱厚照转过身,目光如炬,直视苗逵:“你监军期间,两位胞弟得以擢升,分掌锦衣卫百户、千户之职;你内亲亦在地方为官,显赫一时。你之荣耀,惠及全家,真可谓‘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朕召他们入京,意在明示:你在外行事不可肆无忌惮,须知亲人安危系于朕手。

但朕难以想象,你竟在外胡作非为,全然不顾家人安危。

杨一清之奏章,已将你勾结外敌、图谋不轨之行径揭露无遗——你竟欲与蒙古鞑靼联手,侵扰宣府,企图重演虞台岭之败,以此胁迫朝廷;更甚者,欲借刀杀人,除去杨一清,以绝后患。

如此罪大恶极,你竟还有颜面请求朕饶恕你的家人!”

苗逵或许从未料及,朱厚照此刻的决心如此坚决,竟要连同他的家人一同施以惩戒。

“既然你如此钟爱青楼女子的服侍,那么朕便让你的两位妹妹亲身体验一番,在教坊司中,她们也将学会何为侍奉他人的滋味。”

此言一出,直击苗逵内心最深处的痛楚。

身为宦官,他对烟花之地的偏爱,如今却成了家人即将承受的苦难。

苗逵的家族,自他得势以来,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荣耀与优待,而今朱厚照却以这样一种方式,给予他最为沉重的打击。

这不仅是身体上的惩罚,更是心灵上的凌迟。

闻听此言,苗逵情绪失控,声嘶力竭地喊道:“陛下,您不能如此对待他们,他们是无辜的啊!”

朱厚照冷眼相对,语气中满是不容置疑:“你在肆意妄为之时,可曾想过你的家人?离京之际,朕的叮咛你可曾入耳?朕让你忠诚履职,并承诺不会亏待于你,同时也告知会将你的家人接至京城,意在何为,你应心知肚明。

然而,你却置若罔闻,将朕的嘱托抛诸脑后。

既如此,朕又怎能再将你的家人视为无辜?

你一人之过,本应一人承担,但你却让家人共享你的荣华富贵,今日之果,你可曾预见?

朕行事光明磊落,用人不疑,但若有人敢违抗朕意,朕亦能让其追悔莫及。

今日之举,便是你违背朕旨意的代价。”

言罢,朱厚照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包括萧敬在内的所有太监,无不感受到一股凛冽的寒意。

这不仅是对苗逵的警告,更是对所有宦官的一次深刻教诲。

在这群人中,刘瑾的心绪尤为沉重。

他膝下无子,唯有一过继而来的侄子,承载着他延续血脉的期望与寄托。

尽管身为宦官,无法体验为人父的喜悦,但这份亲情的纽带却让他倍感珍惜,也让他对侄子的未来充满了忧虑。

在原来历史记载当中,刘瑾掌权时,每当国事繁冗难以应对,他便会将政务的转移至家中,由那聪慧的侄儿与智谋过人的幕僚共同分担。

而今,皇帝的雷霆之怒借由苗逵一案,如同惊雷般炸响在每位宦官的心头。

刘瑾深知,苗逵的遭遇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所有人的命运——一旦失宠于君,不仅自身难保,更可能累及无辜的家人。

这份警示,如同寒冰刺骨,让他不禁为侄子的安危暗自担忧。

宦官之中,谁人不渴望家族荣耀?

他们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将亲人接入这繁华的紫禁城中共享天伦。

然而,朱厚照对苗逵的严厉处置,却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所有沉浸在幻想中的宦官——权力虽能带来一时的荣耀与富贵,但若失去忠诚之心,这一切都将化为泡影,甚至反噬其身,累及家人。

苗逵的悔恨与绝望,在朱厚照冷漠的目光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随着他被无情地拖离西苑,一场关于权力与忠诚的深刻教训也随之落幕。

紧接着,户部尚书韩文的求见,为这场风波带来了新的转折。

朱厚照对韩文的重视不言而喻,不仅因其在此次事件中的贡献,更因他即将肩负起的重任——协助杨一清,确保宣府与大同的粮草供应无虞。

至于那位选择自我了断的李文渊,他的死因更是激起了朱厚照浓厚的兴趣。

原本,一位六品的户部主事,凭借此番卓越功勋,循序渐进,晋升至朝廷中枢,乃至依托恩师韩文的影响力,数年之内晋升为户部侍郎,实乃水到渠成之事。

特别是当李文渊促成与蒙古达延汗的互市贸易,其卓越贡献更让人瞩目,朱厚照甚至有意将他留任宣府,担任巡抚之职,与杨一清并肩治理宣大地区,可谓前途无量。

然而,谁能料到,这位功臣在一切尘埃落定后,竟选择悬梁自尽。

此事必须详查。

恰逢韩文到来,朱厚照决定顺道询问此事。

韩文面带沮丧步入,其神情令朱厚照心生疑惑。

韩文未待询问,便跪倒在地,高呼“罪臣参见陛下!”

此举令萧敬等人面面相觑,不解其意。

何为罪臣?你刚立下大功啊!

陛下本欲嘉奖你二人,难道其中另有隐情?

见韩文如此表现,朱厚照断定必有内情,急令其起身,“有何话直说无妨。”

韩文从袖中取出李文渊的遗书,双手高举。

刘瑾接过遗书,呈于朱厚照面前。朱厚照疑惑地瞥了韩文一眼,随后展开遗书阅读。

仅阅数行,朱厚照便眉头紧锁;待阅毕全文,其面色已铁青。

“好!好!”朱厚照咬着后槽牙大怒。

原来,虞台岭之战的败因,实为边将与奸商勾结所致,而他们之所以敢如此嚣张,全因李文渊泄露了户部空虚的机密。

宣府官员深知国库空虚,为求自保,不惜制造虞台岭大败,以此向朝廷施压,企图迫使朝廷开放中纳粮政策,继续纵容他们的不法行为。

难怪诸多巧合接踵而至,虞台岭之战的惨败,其根源远不止于宣府地界上奸商与边将的勾结,更有户部内部的败类,将至关重要的数据泄露无遗。

朱厚照怒火中烧,脸色铁青,他愤然将遗书撕得粉碎,随即狠狠甩在韩文脸上,怒斥道:“这便是你那得意门生的‘杰作’!原来他积极促成和谈,竟是企图带罪立功!朕曾以为他是可造之材,有意提拔,岂料这一切阴谋的始作俑者竟是他!”

言罢,他高声呼唤侍卫:“来人!!”

韩文见状,惶恐万分,跪倒在地,颤抖着声音问道:“陛下,您打算如何处置他?”

“处置?朕要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即便他已化为尘土,朕也要让他魂飞魄散,家族亦难逃灭顶之灾!”朱厚照的声音冰冷而决绝,“他不仅辜负了朕的厚望,更让这互市和谈蒙羞!”

韩文老泪纵横,他趴在地上,哀声乞求:“陛下,李文渊虽罪不可赦,但他亦是被蒙蔽了双眼,一心只想恢复开中纳粮之策,以解边疆之困。”

“那又如何?过失尚需承担后果,更何况他是主谋!即便他受人蛊惑,亦难逃其咎。自杀岂能洗清罪孽?简直是异想天开!”朱厚照怒不可遏,仿佛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愚弄。

他猛地转向韩文,眼中闪烁着逼人的寒光:“你,是否早已知情?是否知道他已将户部空虚的消息泄露给了宣府?”

韩文痛苦地点了点头,声音哽咽:“陛下,微臣……确已知晓。”

“那你缘何之前缄口不言,反倒为你的弟子遮掩?”朱厚照质问,语气中满是不解与怒意。

韩文躬身答道:“陛下,微臣深知,此刻纵有千言万语,亦难平息陛下之怒。但微臣心中仅有一念,即和谈既已达成,若此时严惩李文渊,恐被居心叵测者利用,以此攻击新法,动摇国本。”

“你这是在威胁朕吗?”朱厚照的目光如炬,直逼韩文,“说,你是不是在威胁朕?”

韩文沉默以对,未置一词。

朱厚照见状,声如洪钟:“朕告诉你,朕从不畏惧任何威胁,更不认为有人能真正威胁到朕。即便天下皆知朕用人不当,朕亦不会因顾及颜面而对此事轻描淡写。

念在你未直接涉事,朕仅定你包庇之罪。至于李文渊,朕将昭告天下其罪行,让他遗臭万年,让所有迂腐之人亲眼见证他们迂腐的代价。”

令人意外的是,韩文听后非但未感心寒,反觉朱厚照此举彰显帝王本色。

真正的帝王,不因臣子之功而掩其过。

李文渊虽功勋卓著,足以铭刻青史,但他泄露户部机密,致使宣府勾结外敌,虞台岭一役惨败,数千将士含恨九泉,百姓无辜流血,此等罪行,万死难辞其咎。

韩文心中早有决断,一旦开中纳粮之事尘埃落定,虞台岭之事略作澄清,他亦将以死明志,以示清白。

因此,朱厚照的这番话并未让韩文心生寒意,反而让他深刻体会到,这才是帝王应有的决断与担当。

在韩文眼中,朱厚照拒绝因个人颜面而掩盖罪责,坚决捍卫正义与原则,此乃明君之典范。

逃避责任、将过错推诿于人的皇帝,才是真正的悲哀。

在朱厚照身上,韩文感受到了一股与众不同的凛然正气,这促使他下定了决心,决定坦诚相告自己的全部考量。

“陛下,既然您已有此等决绝之心,微臣斗胆,愿将心中所想和盘托出。”韩文似乎生怕朱厚照打断,连忙继续说道:“微臣之所以在此刻向您坦陈,首要之务便是要阻止那些既得利益者的阻挠。

微臣并非不愿严惩李文渊,亦非出于让他戴罪立功的私心而选他出使。

实则,李文渊是当时最为合适的人选,他对蒙古草原的部落分布、语言风俗了如指掌,正是这些优势,让我们选择了他。

但微臣从未有过隐瞒其罪行的念头,反而,微臣恳请陛下,能将老臣的过失一并责罚。”

此言一出,朱厚照不禁感到诧异,他不解为何韩文会主动将责任揽于己身。

韩文沉声道:“罪臣未能妥善教诲弟子,实乃罪责难逃。当日,罪臣与杨一清共商开中纳粮大计,与李文渊有所交流,或许正是这番对话,让他误以为罪臣一心只求开中纳粮之成,而他却未能深刻领会罪臣之意,反被奸佞所乘。

奸人利用他对户部的了解,将机密泄露给宣府的奸商与边将,终致虞台岭之战惨败。此乃罪臣过于信赖弟子,不慎在他面前提及与杨一清之决策所致。若他应受严惩,罪臣亦难辞其咎。

但罪臣恳请陛下,此事处理务必隐秘。无论是五马分尸,还是枭首示众,乃至挫骨扬灰,皆望陛下暗中进行,以免我师徒二人之事波及宣大互市贸易之大局。

宣大互市,实为边疆长治久安之良策。开中纳粮与开中纳银需并行不悖,方能彰显其最大效用。此策不仅适用于宣府、大同,更应推广至陕甘、辽东等地,以防军阀坐大,威胁朝纲。

罪臣在此,再拜陛下隆恩与信任。

陛下年虽轻,而英明神武,已显明君之相。罪臣有幸得遇圣主,虽死犹荣。

愿陛下能秉持圣德,广开才路,使我大明江山永固,万民安乐。

罪臣即将步入黄泉,然心之所系,仍在陛下与大明。

愿陛下洞察秋毫,明辨是非,使奸佞无所遁形,忠良得以重用。

如此,则罪臣虽死,亦能含笑九泉。”

……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