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正德圣主-> 第39章 抄出白银二百万!朝会上你争我夺
换源:

第39章 抄出白银二百万!朝会上你争我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原本,杨一清应沉浸在铸就青史留名壮举的喜悦之中。

然而,当李文渊那冰冷的身躯静静躺在验尸官担架之上,一股前所未有的挫败感猛然袭来,笼罩了心田。

即便李文渊的面容依旧挂着满足与安详的微笑,杨一清的心头却莫名地涌起一股空虚与失落,仿佛生命中某个重要的篇章,在此刻戛然而止。

他本设想与李文渊共饮美酒,颂扬其孤身奋战的非凡勇气,甚至已筹备好为其请功授勋。

然而,命运弄人,李文渊竟在最辉煌的顶点,选择了以悬梁自尽的方式,骤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旅程。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杨一清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心境与抉择,能驱使这样一位英雄做出如此决绝之举?

怀揣着满腹的疑惑与不舍,杨一清将希望寄托于李文渊留给他的那封遗书之上。

轻轻抽出信件,只见字里行间,寥寥数语,却饱含深情。

李文渊首先表达了对杨一清在宣府期间关怀备至的感激之情,更盛赞了杨一清等人指挥万军,大破敌阵的壮举。

正是这场胜利,为他后续的谈判奠定了坚实的底气。

信中特别提及,谈判之所以能成功,全赖大明军威之盛,足以震慑一切宵小之徒。

这句话不仅让杨一清倍感振奋,也让他对李文渊的英年早逝感到无尽的惋惜。

从字里行间,杨一清深刻感受到李文渊的才华横溢与对时局的敏锐洞察,以及他那份难能可贵的谦逊与博大胸怀。

如此青年才俊,本应在朝堂之上大展鸿图,为何却要选择以如此极端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一股强烈的探求真相的冲动涌上心头,杨一清几乎忍不住想要拆开李文渊留给韩文的那封信,以期从中找到答案。

然而,这份尊重与好奇交织的复杂情感,最终让他停下了手中的动作,选择让这份秘密与李文渊一同安息。

王阳明所受此事冲击颇深,尽管他与李文渊会面寥寥,但仅有的两次相遇,李文渊所展现的深刻形象已深深刻印在他的心间。

那是一位视死如归的勇士,自踏入宣府那一刻起,便显露出对死亡的无畏,眼中闪烁的坚定光芒,给予周遭人无比沉稳的力量。

在草原之上,他竟能说服刚刚取得大胜的达延汗,且对草原部落的局势了如指掌,其才华与胆识令人叹为观止。

如此人才,无论是置于朝廷兵部运筹帷幄,还是派遣至边疆领兵作战,都应是朝廷宝贵的人才。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正值壮年、年仅三十余岁的李文渊,竟在人生巅峰之际选择了自我终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王阳明深知,这背后定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李文渊的棺椁,随着押送宣府罪员回京的张永队伍,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视线之中。

李文渊的离世,如同一层厚重的阴云,笼罩在原本应充满喜悦的宣府上空。

历经五日的漫长旅途,一行人终于返回京师,穿过城门,步入皇宫。而关于此事的消息,早已在三天前便传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朱厚照得知宣府事务已妥善解决,并由杨一清呈上的奏报中得知,军饷问题亦得到了有效解决。

通过抄没二百余奸商的家产,所获白银竟高达三百多万两,加之尚未统计的商铺、田产等资产,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笔巨款不仅足以解决宣府军饷的燃眉之急,更可缓解朝廷当前的财政困境。

户部长期以来的资金短缺问题,包括先帝葬礼的筹备以及自己大婚的缩减开支,都因此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朱厚照心中暗自盘算,有了这笔资金,他便可大刀阔斧地推进宣府与大同地区的改革,同时恢复开中纳粮制度,吸引并培养新的商人在宣大一带屯垦。

这些商人不仅将成为边疆的开拓者,还将成为与草原蒙古人进行贸易的桥梁,极大地激发商业活动的活力与热情。

……

户部公廨,韩文看着李文渊给自己的信。

恩师大人钧鉴:

文渊拜首再拜,泣血陈词,以达衷肠。昔者,弟子年幼无知,轻信浮言,误以为晋商所求,乃复兴开中纳粮之策,遂不慎将户部机要泄露于彼。此举非但违逆师训,更置朝廷安危于不顾,罪孽深重,实难赦免。

然天不绝人,命途多舛之中,亦赐我以救赎之机。弟子自请缨,远赴蒙古草原,终促成大明与蒙古贸易市场之开放。此举虽利国利民,然于弟子而言,实乃赎罪之行,非图功名之念。

谈判虽成,弟子却万念俱灰。盖因深知,一己之过,虽经万般努力,终难全补,唯有一死,方能向朝廷、向恩师、向天下苍生,略表忏悔之心。愿以此身,作后世之警。

临别之际,提笔书此遗言,非为求谅,实乃情之所至,不能自已。恩师待我如子,教诲之恩,重如泰山。今以不肖之躯,玷污师门,实乃万死莫赎之罪。唯愿恩师宽宏大量,勿以弟子之过,累及门庭清誉。弟子虽死,犹愿化作春泥,护佑师门之繁荣昌盛。

弟子文渊,就此别过,来生若有机缘,定当再续师徒之缘,以尽未了之情。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不肖徒李文渊泣上。

韩文久久没有言语心痛至极。

其实李文渊真的是自己最得力的弟子,可一失足成千古恨,酿成如此惨祸他百死难赎其罪。

从李文渊请缨赴蒙古的时候,韩文就看出他已经萌生死志,可韩文能阻拦他吗?不能。

按照李文渊的罪行要是暴露的话,得满门抄斩。

现在只是他一个人已经算是救活了他的家人。

而韩文没有打算隐瞒这件事。

西角门朝会,气氛凝重异常。

内阁三位阁老与司礼监的陈宽、李荣、王岳六人,面色皆是阴郁难掩。

宣府风云突变,他们竟成后知后觉,而皇帝朱厚照竟敢绕过他们,亲自调遣大臣,更令韩文与杨一清等人在未经验证命令来源的情况下便贸然行事,此举无疑是对他们权威的一次公然挑战,令人难以容忍。

最令人心悸的是,那位年轻的帝王,端坐于龙椅之上,展现出的手段之冷酷决绝,竟能一举将宣府之乱彻底平息,其行事之果断,令人不寒而栗。

历代帝王不皆期盼治下官员安分守己,以维护盛世之誉吗?

然这位新君,登基未久,便敢如此大刀阔斧,将数十位高级文武官员一网打尽,其魄力与胆识固然令人赞叹。但他就不怕在史书上留下“暴虐”之名?

然而,对于这一切,朱厚照似乎并未过多在意。

在他看来,身为帝王,名声虽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力与手段。唯有如此,方能稳固江山,造福万民。

内阁首辅刘健,面沉如水,满是不悦。

作为传统文人,他坚信皇帝行事应循规蹈矩,经由内阁审议,方显正统。

而明朝御史,素以刚正不阿著称,今日在内阁三老的暗中支持下,御史艾洪挺身而出,高声奏请:“启奏陛下,臣有要事上奏!”

其声如洪钟,响彻大殿。

朱厚照对艾洪并不陌生,此人在《明实录》中屡有提及,且自他登基以来,几乎每次朝会都能看到艾洪的身影,或弹劾官员,或直言不讳地批评自己沉迷西苑游乐,荒废朝政。

这份忠诚与勇气,虽有时令人头疼,却也令人敬佩。

艾洪站出来后直接就说道:“臣有本要奏!”

“奏来!”朱厚照道。

“臣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陛下圣明在躬,励精图治,海内咸颂。然近日宣府之事,陛下不循旧制,独断专行,绕过内阁而处之,臣窃以为此举有违宪纲,恐难服众心。

宣府乃边疆重镇,关系国家安危。其事务繁重,非一人之力所能独任。内阁辅臣,皆国家之肱骨,陛下之股肱。凡事当与内阁共议,集思广益,方能决策万全。今陛下独断宣府之事,虽出于英明独断,然恐有未周之处,且易启后世之弊。”

艾洪一开场便直言不讳,批评朱厚照未遵循内阁意见便处理国事,恐有独断专行之嫌,更担忧此举可能为后续埋下舞弊的隐患。

“难道依你之见,朕处理每一桩事务都需内阁首肯方可?”朱厚照的语气中带着反问,显然对这样的指责不以为然。

艾洪此番奏议,其背后显然有内阁三位重臣——刘健、谢迁、李东阳的默许与支持。

随着艾洪的话语落下,这三位内阁元老的眼神中不约而同地闪过一抹亮色,似乎对艾洪的直言不讳感到欣慰。

然而,朱厚照的目光却如鹰隼般锐利,迅速掠过他们,又转而投向司礼监的陈宽等三人。

这三位宦官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们面容沉静,目光低垂,仿佛置身于事外,对周遭的一切充耳不闻,展现出一种超凡的定力与城府。

接着又有御史上奏。

“臣张闻言,谨以御史之身,冒昧陈言。宣府之事,关乎边疆安危,臣闻陛下欲独断而行,心中颇为忧虑。

臣以为,边疆事务繁重复杂,非一人之力所能胜任。内阁辅臣皆国家之栋梁,经验丰富,理应共商大计。

臣恳请陛下,将宣府事宜交内阁审议,集思广益,以确保决策之周全,维护边疆之安定。”

他刚说完,又有御史上前。

“臣赵良友,敢以直言进谏。宣府之事,臣闻陛下欲绕过内阁而行,此举恐有不妥。

臣以为,内阁乃国家之重要机构,辅佐陛下处理国事,理应参与其中。

若陛下独断专行,恐将削弱内阁之权威,亦难保决策之无误。臣恳请陛下,慎重考虑,将宣府事宜交内阁共议,以彰显陛下之圣明,亦维政体之尊严。”

这名御史话音落下,还有御史上奏。

“臣孙嘉诚,忝列御史之职,敢以忠心直言上奏。

宣府之事,臣闻陛下欲独断处理,心中颇为不安。

臣以为,国家大事当以宪纲为依归,内阁辅臣皆经陛下选拔,理应共担国事。

若陛下绕过内阁而行,恐将违背宪纲,亦难保国家之长治久安。

臣恳请陛下,将宣府事宜交内阁审议,以彰显陛下之圣德,亦保国家之根本。”

四位御史相继发声,众口一词,均主张将已落网的违法官员移交大理寺,并与内阁联合审理,其意图不言而喻。

尽管朱厚照对御史们与宣府涉案官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心存疑虑,但他更敏锐地洞察到,御史们对他绕过内阁独立处理此事的反复强调,实则透露出他们的立场与动机。

若真将这批官员交由大理寺与内阁审理,结果不言而喻。

很可能又是一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戏码。

历史不乏先例,如李进、张俊之辈,最终非但未受严惩,反而得以全身而退,甚至官运亨通。

文官之间,往往因顾及自身利益而相互庇护,不愿轻易树敌,以免日后自身难保。

因此,给对方留几分颜面,实则也是在为自己铺设后路。

然而,朱厚照并未被这些表面之词所动摇。

若秉持此等原则,真正的罪责将难以得到应有的制裁。

于是,他缓缓开口,“诸卿所言,确有道理,朕绕开内阁行事,确有违常规。

既承认了自己在处理此事上的程序瑕疵,又巧妙地转移了话题的焦点

此言一出,户部尚书韩文与兵部尚书刘大夏不禁抬头,内阁三老亦面露讶色。

但朱厚照话锋一转,直指问题核心:“不过,诸位可曾亲眼见证杨一清所审之罪行?若未目睹,朕给你们看看,让诸卿一睹为快。”

言毕,他示意侍从将杨一清提交的审讯记录分发给在场官员。

此时,内阁大学士谢迁,提出异议:“陛下,依我大明律例,地方巡抚仅有弹劾之权,并无擅自审讯之责。

按律制,杨一清应当将犯官押解回京师,由京师审讯,而他唯有弹劾犯官的权利,如此擅权乱断,是否违背律制,所呈送犯官供状是否合乎律法?”

兵部尚书刘大夏随即反驳,言辞坚定:“谢阁老所言差矣,宣大之地乃边防重地,此巡抚非彼巡抚,可临机独断。

况此七十余名官员所涉通敌大罪,情势紧急,巡抚自当拥有灵活处置之权。

因此,下官以为杨一清在宣府之审讯,实乃情势所迫,合情合理。”

此言一出,谢迁眼中闪过一丝意外,显然未料到刘大夏会在朝堂之上直接对自己提出异议。

紧接着,户部尚书韩文亦出列奏道:“陛下,刘部堂所言极是。边防事务复杂多变,需巡抚临机决断。若事事上报,不仅贻误战机,且此案牵连甚广,恐有内外勾结之虞,导致谳狱不清。故,边防重责,理应由巡抚独当一面。”

太常寺卿费宏亦不甘落后,上前奏道:“陛下,此案涉及军机要密,杨一清身为宣府巡抚,其地位与职责非同一般。

加之陛下在调任之初已有明旨,宣府一切事务皆由杨一清全权负责,其中自然包括审讯之权。

因此,微臣认为,杨一清所审之供状,应予以充分信任与采纳。”

……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