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仙侠小说 -> 仙了-> 第一章 一僧一道
换源:

第一章 一僧一道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世人都晓神仙好,凡尘俗世不相扰;得道成仙又长生,腾云驾雾任逍遥……”

北冥海,海边,一大半被丘陵环绕的小渔村。

忽一日,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骼不凡,风神迥异。

那僧者,长得慈眉善目,圆脸阔耳,笑问道,“道兄,且看此处如何?”

旁边道人,束发盘髻,着青兰色八卦衣,手持拂尘,背背雌雄双剑。

听此言语,左手轻轻捋过三绺花白长髯,右手掐指一算,皱眉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此处,山环水抱,来龙贯气,护砂藏风,明塘得水,端是好地方,但…”。

“善哉,善哉,道兄果然看出来了,呵呵,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和尚哈哈一笑,打断道。“但我佛慈悲,吾辈自当积善行德,化解此地困厄。”

“自当如此,可天地人之中,这“天”可是我等手段无法更改的,这一遭估计无可避免。”道士无奈叹道。

“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吾等只需按本心而为,尽人事以听天命吧!”和尚亦感无奈,遥遥看了眼前方村子,不再言语。

随后,竟缓缓向山上小道走去,看似不快,可身影几下闪现,已淹没在丛林之中。

道士仿佛早知道他会如此一般,略一沉吟,向着炊烟袅袅的村中走去。

若干年后。

清晨,白雾尚未散尽,山村依然如往昔那样安静祥和。远处传来几声清脆悠扬的钟鸣,仿佛唤醒了沉睡中的村庄,犬吠鸡鸣声渐起。

不久后,开门洒扫,洗衣做饭,邻里招呼声夹杂其间。

临海村,如其名,临海。难得的是,一条清澈小河如玉带,沿着丘陵山脚半围着村子流淌而过,汇入不远处的大海。

小河源头来自背靠的一座小山山洞口,山泉汩汩而出,常年不竭,冬暖夏凉,甚是奇特。

山顶有一小庙,庙里仅一和尚。和尚身披“福田衣”(即“袈裟”,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盘坐蒲团之上,宝相庄严,日日念经诵佛。

山村本无此庙与和尚。几年前某日,天空云雾翻滚,分开一隙,射下一道金光至山顶,久久不散。村民非常好奇,俱都赶了过去,想一看究竟。

一老和尚盘坐在古树下,见来人,起身,对众人一礼道:“阿弥陀佛,贫僧渺渺,众施主有礼了。”

村老在年轻人的搀扶下上前,双手合十,恭敬回礼道:“师傅法驾来此,可是为何?”

“贫僧受我佛指点,来此宣扬佛法,并想借贵地建一道场,不知可否?”和尚肃穆问道。

村众听此,议论声纷起。村老手掌轻轻一抬,声响立刻止住,马上答道:“法师慈悲,我等求之不得。兴建庙宇乃大功德,我们全村高兴还来不及,定当尽力。”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和尚甚是欣慰,“今日便是吉日,宜动土,就在此开建吧。”说完,和尚提起禅杖,在地上划了起来。

村老亦不耽搁,忙安排起来。让村中一些善于破土建房的青壮回去拿工具,另一些负责搬石伐木。妇人们也各自忙活开来,烧水做饭,以供大家食用。

山村民风淳朴,盖庙宇对全村来说是大事,家家户户都停了下海捕鱼的活计,过来帮忙。建庙,要忌荤腥,少了海里的鱼虾蟹,饮食清淡,但都是乡下汉子,苦惯了,倒无任何怨言。

不出一月,一座像样的小庙就出现在了山顶。

大海对于人来说,是个难得的宝库。海鲜虽不贵,但取之不尽。珍珠和漂亮的珊瑚比较稀有,很难找寻,只要采集到了,卖给百里外的县城富户,就能换来整年的粮食。

大海又像个地狱,人命对于它来说渺小的犹如尘埃。

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为了全家老小的生计,再危险也要去。

近来,海里经常出现奇特的怪鱼,有的庞大如屋宇,有的头生尖角,甚至有渔民看到人面鱼生的怪物,袭击下海捕鱼的村民。海水水位也升高很多,海岸边也多出不少鱼骨贝壳残骸。

因为建庙耽误了个把月,有几家的粮食已然不足,其他几家也好不到哪里,所以大伙儿起得更早下海去捕鱼,回来也愈发晚了。

村中小道,村老拄着山藤拐杖缓缓地走着。当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浑浊的眼眸顿时清晰了不少,连连感叹,村子终于有希望了。

昔日,村里的先祖也是书香门第,可天下大乱,竟无处容身,不得不举族避居此地。

为生计,大人不得不出海捕鱼,也没多少精力再教授孩子。待天下安定,由于地处偏僻,去远方县城学馆求学极为不便,又没有教书先生肯来,渐渐的,村里读书人少了。

到了他这代,甚至能认全自己名字的全村也没几个了。

幸好,那天村里还来了个道士模样的先生。这个先生不仅懂医术,还识文断字。

村老马上将开族会议事,也就是祠堂里最好的东厢房腾了出来,给先生住。每天都会有人给先生送吃食衣物,但求先生能教授村里孩子些书文,期望能够重耀门庭。

原本大人出海,孩子基本没人管,成天在外面野,出了不少祸事。

俗话说:“善泳者溺”,海边的孩子都会水,但溺水的往往也是会游泳的。这无关乎精通游泳,主要是主观的防范意识不够。

现在孩子有人管有人教导了,大人们松了一口气。

先生很是和气,教导村里的孩子也很是用心。再皮的孩童,到了先生这里也学乖了不少。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读书人才明礼义廉耻,知兴国安邦,读过书的人才是人上人,受人敬仰。这样的想法,仿佛融入到了血脉里,传承给了每一代人。

孩子与生俱来对读书会有莫名的喜欢。所以再苦,再穷,只要有机会,绝不放弃读书。

到了村老这个年纪,唯一支撑他生命的就是重振家族的执念。哪怕在闭眼前,能看到一丝复兴的希望,他也含笑九泉了。

现在先生不求回报,安心教导孩子,真是上天无上的眷顾。

村里有人头痛脑热,小疾大病,现在可以也麻烦先生对症医治了。以前,只能硬撑着或随便用下草药对付,去外面县城就医实在是不方便。

族会也开过几次,大家对迁村都不同意,毕竟故土难离。况且,这里虽然清苦,但胜在安逸,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人,活着,怎样才有意义?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回答也不尽相同。

有的人为权,即使不能封侯拜相,也要雄霸一方。

有的人为名,期望自己的名声能够流传千古,即便是恶名。

也有的人为利,富可敌国,娇妻美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但有些人看得明白,特别是生活在比较闭塞,像类似于世外桃源那样的地方,只要能够平安喜乐的看着一代代繁衍生息,那就知足了。

孩童对于新鲜事物,向来最是热情,热情产生好奇。手指能碰触的,最好听听发出什么声音;鼻子能闻到气味的,最好放嘴巴里尝尝。

明天先生要带孩子们去附近最高的山上挖草药,大家兴奋地一夜没睡好。

一大清早,雾气还没散,就有孩子带着剪刀,有的提着菜刀,有的握着镰刀,有的甚至扛着锄头铁锹来到了祠堂门口,等待集合出发。

当先生出来时,人差不多到齐了。

今天的先生,衣着样子比较怪异,应该说比较隆重,像极了他们书本上看到过的上等有道之士,穿戴元始冠,黄褐,绛裙,九色离罗帔,足缠白袜,脚纳云霞朱舄。手持拂尘,原来挂在房间的两把剑也背在了背上。

注:冠者观也,德美可观,物所瞻睹。汝顶是冠,冠者冠也,一身之上,最处崇高,总括众发,斗星灿烂,岳势巍峨,像列真之朝元,尊道也。褐者遏也,遏恶扬善。裙者群也,以群统为意,群于道友,统以清净,统飞霄之裙,万福所归。帔者披也,披道化物。履者理也,非礼不动,非礼不行,行则善理,唯礼是从,从礼得理,入道成真。舄者释也,解除滞踪。凡所行游,不步凶恶之地,常登法会,径陟仙阶。道家平时穿履,法事时穿舄。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