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永乐建庶人-> 第十章 宗改进行时
换源:
第十章 宗改进行时
- 回到南京的第二天,朱棣就迫不及待的要开始安排宗改事宜了。
朱温归自那日后一直在昏睡中,和那次失魂的症状一样,已经被送去太医院会诊了,宗改之事只能他自己来施行了。
宗改之事,看似是皇朱宗室内部的事,但却牵扯各方利益,要剥丝抽茧,一层一层除掉阻力,才能施行下去。
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即便下了命令,也不会有人执行。
朱元璋时期就发生过这样的事,他因为官员贪污和三大案处死了过半数的朝臣,大明顶层政治机构几乎瘫软,下面许多官员都是接令不从,磨着洋工,生怕哪天也被朱元璋这样干掉了,只得以自己的方式发泄着不满。
须知,文官集团的表现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明末的文官集团毫无疑问就是各个文党,明初却不是如此,文党还未形成,也没人敢在朱棣这样的狠人眼皮子底下搞什么拉党结私的事。
洪武朝,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算得上两大朝堂势力,但却不是常规的文官集团:淮西集团更多是武勋,因此这是文武、新旧之斗,而非文官内斗。
即便如此,两大集团的出现也让太祖朱元璋感受到了皇权的危机,用数十年时间一点点将两派全部干废,称得上是手段狠硬。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朱元璋为给朱允炆铺路已经是尽力了,但奈何烂泥扶不上墙,还是让朱棣靖难夺了位。
回归原题,文官集团的形式多样,尽量凝聚力有所不同,但却一直存在,这是一种利益团体的整合力量,有时是以政党、有时是以派系、有时又是以个人的形式来表现,对抗皇权。
宗改之事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股力量,但阻力的强度却要看施政者,也就是朱棣这个皇帝的方式。
方式很重要,他若是直接宣布宗改如何如何施行,那肯定会上下推诿,进度缓慢,没过多久便闹出一些问题来,借事发挥,让这改革推不下去。
所以,必须要先扫清障碍,减轻阻力,把各个关节打通,再下令宗改。
早朝已经结束,百官离去,唯有户部尚书夏原吉、礼部尚书蹇义、内阁阁臣杨士奇、首辅胡广、兵部尚书金忠还在,是朱棣将他们故意留下的,以商议宗改一事。
“诸位,大体思路我已经说明了,有什么问题吗?”
五臣都默不作声,谁都不想做那个先开口的出头鸟,却又并非是真的没有问题。
胡广最是老油条,稳如老狗,明明坐在最前面,却一点存在感都没有,神游天外。
夏原吉和蹇义私交甚好,在立场上也一致,两人对宗改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也并不着急开口,因为为官之道不在进,在退。
金忠倒是有在认真思索,已经有了初步的问题,但也在观察身周的情况。
杨士奇虽仕途尚浅,却深谙其中的门门道道,见众人不开口,自然也随之低头,装作没有主意的样子。
这五个人选的很有说法,不是朱棣随便挑的:胡广是朝堂重臣,老油条中的老油条,他代表着文官集团内部最大的一股势力——守旧派;夏原吉、蹇义是积极做事的能臣,负责与宗改相关较大的两部,代表着相对更听话的实干派;杨士奇是后起之秀,虽羽翼尚未丰满,但却是着朝堂上的新血液,又是文秀之臣,代表着和他一样的年轻朝臣——新进派;金忠则是自己的亲信,能看眼色行事,做搅局之举,又负责宗改落实最重要的兵部,是忠皇派。
文官集团并非铁通一块,至少在永乐朝是如此。朝堂上虽然已逐渐有了些简单的派系划分,但却始终没有形成较大的文党;这些朝臣间彼此有利益分歧,谁都不服谁,自然成了朱棣的突破口。
胡广这一派,是老派,也是最强的一派,代表着稳固扎根、经久不灭的地方官派,在朝堂上分散着,虽势大,干系各方之事,却凝聚不起来,因出身、地方上的分歧各谋私利。对付这一派,只要拉拢一部分,打压一部分就好。
夏原吉、蹇义这一派不会给到太大阻力,他们的荣华富贵都来自于追随自己,自然会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站队上不会出现毛病。但这也并非代表他们会无条件的支持自己,相反,只有在“贤君”该做的事上他们才会全力以赴帮自己,其他则未必。这一派无需对付,只要让他们明白宗改这件事既对社稷有利,又能为他们赚取好名就行。
杨士奇这一派看似势弱,实际却是最具攻击力的一派。这帮年轻人通过科举冲上朝堂,想要赢得自己的功名利禄,却发现朝堂犹如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看似茂盛繁荣,实则没有半点他们可以插足的地方了。
为了前途,这帮子年轻人会像狗一样忠诚于自己,摇头晃尾,只为求得一个一飞冲天的机会——哪怕,自己要他们做的事是向老前辈们拔刀。这一派最好对付,只要给到足够的利益,他们自然会帮自己处理其他人;但也最需警惕,不然很容易为后世培养出一个功高盖主的权臣来。
年轻人的野心,能盖过天上的太阳。
金忠是彻底的亲信,是靖难时就追随自己的的忠臣,这一派人最少,但也最好用,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是自己亲手给予,心怀感恩,自然对自己会唯首是瞻。
五个人,四个派系,这就是复杂的文官集团。
左右相顾,还是金忠先开了口,问出一些落实上的问题:
“陛下,这宗改之事,所谓‘皇家军校’要用到的教官,怕是未必能到达要求。真正有战绩的勋贵武将多在有战事的边地,留京的大多年老昏花,教人事半功倍了。”
“我大明疆域无边,人口以千万计,难道就连一个合格的教头都找不出来吗?”
座位最后的杨士奇思绪飞转,迅速想到了一个人选,眼中闪过一丝犹豫,随后毅然开口道:
“陛下,臣想到一人,或可行。”
“你说。”
“宁王,朱权。”
闻言,众人皆惊,就连朱棣也陷入沉思,脸上显现出犹豫来。
宁王,朱权吗...
两更,宗改剧情正式展开,求追读,即将上二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