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永乐建庶人-> 第三十一章 石开庙、郑和
换源:
第三十一章 石开庙、郑和
- 大日悬空,正是中午时分,太阳毒辣无比,纵才二月份,却已经叫人没法接受这温度了。
倒不是说有多热,毕竟时节上看,此时才是初春,南方的问题还没完全起来。
但南京到凤阳这一截官道上,行人却都难受得很。
无他,夜间冷,正午热,温度差异大,导致穿什么都不合适。
出门在外,都以请便为主,谁会随身装一堆衣服,只能忍着。
两位秃头的僧人从南京方向一路走来,也受了些气候的罪。
“师傅,今年冬天怎么比以往冷啊?这晚上凉正午热的,真叫人无法忍受。”
“安心,心继。这叫‘玄鸟落乾’,我跟你们讲过的,未来气候会越来越冷的。”
这二位僧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黑衣僧相姚广孝和他的九弟子石开庙,法号心继。
这是接到朱棣密令后出发的第三天,两人先是骑马,后转为步行,如今距凤阳只有不到二十里的路程了。
“师傅,道理我都懂。可您还没说,我们为什么要步行呢?骑马多好啊,省得受这种罪,天气太怪了。”
“心继,忘记我给你的法号是什么意思了吗?总是毛毛躁躁的,道理说了你也不往心里去,左耳进右耳出的。”
“记得,师傅。‘戒躁戒躁,继承法心’我们几个师兄弟的法号都是师傅你亲自给取的,哪个敢忘。”
“记得就好,你性子该改改了。
先骑马,是因为路途遥远,为节省时间。
后步行,是担心凤阳那边出什么问题,你我师徒二人还是低调些为好。”
“行吧...”
石开庙撇撇嘴,不情愿地接受了师傅的说教。
他是南京附近一个小武将家族石家的幼子,深受做家主的父亲喜爱,从小习得武艺。
父亲恐战场上刀剑无眼,石家子嗣都从军某天绝了后,所以把他送到大天界寺来,做了一名僧人。
受家中习武之风熏陶,石开庙最爱舞枪弄剑,不喜读书,性子也和他的枪一样,急躁得很。
姚广孝在众弟子中选中了他做九弟子,日后继承他的衣钵。
几年过去,经书他倒是习得了不少,但焦躁的性格却一直没变,让姚广孝也看见摇头。
此次受令去凤阳,之所以选择了这个九弟子,是出于安全考虑。
众弟子中,唯有大弟子和这个九弟子擅武艺,但大弟子要在他离开时打理寺中事务,这护卫的差事自然要派给这个九弟子。
不过,姚广孝也有第二重心思,那就是把这个小九放到自己身边,用路途来磨砺磨砺他,然后再让他见见大世面,消消脾性。
“师傅,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福吉祥师兄啊?还是他好,不像大师兄他们老欺负我,老告我的状。”
“哪里是欺负?你若没违寺规他们告得了什么,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至于福吉祥...该叫他郑和了,他这几年忙得很,为师也不知道下次来是什么时候。”
姚广孝驳斥了石开庙一句,下意识看向南方,也惦记起了自己的好弟子——郑和。
没错,后世大名鼎鼎的三宝太监郑和正是姚广孝的徒弟,法号福吉祥,此时还在西洋的路上。
这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史记:1409年至1411年10月,明永乐七年至九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从太仓刘家港启航。
自开国后,郑和就忙得很,在朱棣的命令下东跑西跑,不知是真的为了下西洋还是为了找那个失踪的朱允炆。
不管朱棣的本意是什么,郑和确确实实地下了西洋,为大明、世界的航海事业做了贡献,功绩足以记在史册上,经历时间的冲刷考验。
所谓“西洋”,指的是婆罗洲以西洋面,婆罗洲在东南亚马来群岛,这一块在明朝被称作“西洋”。
郑和初次下西洋在永乐三年,如今是永乐十一年,第三次。
未来,他还会在下四次,凑齐七下西洋,召唤四海龙王。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这一壮举的基石是大明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
末次航行一直到宣德八年,也就是1433年才结束,所有航行时间加起来跨越28年
这七下西洋的壮举离不开它的最大支持者——永乐帝朱棣。
实际上,初下西洋前朝堂中的反对声并不小,这是一出不盈利开销,但损耗的却是实打实的银子。
这也正是“千古一帝”说法的作证,只有一个手握实权、能力排众议的君王才能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如此遥远、庞大的航行,可见明代造船技术的先进;后世明史研究中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龙骨宝船”正是郑和船队的主体,也就是旗舰。
当然,技术和后勤是一方面,郑和本身的航海本领和心理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再之后,朱棣决定派人下西洋,再三斟酌下选择了当时正处壮年、身材魁梧、具备军事才能的郑和来,这位年纪轻轻就被皇帝赐姓的三宝太监从此走上航海家、外交家的道路,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用太监去领兵就已经是够离经叛道的了,朱棣竟然还用一个太监去带领偌大船队远洋航行,完全不在意朝臣的议论声,可见其对自己眼光的自信。
事实证明,朱棣的眼光不差,他没看错人。
第一次下西洋期间,郑和船队到达爪哇时,正值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
郑和船队的部族登陆进行贸易,被误认为东王的军队,有170人被杀害。郑和保持冷静,没有贸然兴兵报复,此事得以和平解决。
这种隐忍冷静、保全大局的态度是一个航海家的优秀素质,在后来的航行中也多次保全了郑和船队的姓名。
光会隐忍还不行,面对强者要做到如羊俯首,但面对弱者必须狠、要做到雷霆轰杀。
船队经过三佛齐旧港时,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说海盗陈祖义凶横。于是郑和派人对陈祖义加以劝谕,陈祖义诈降,阴谋袭击郑和船队。郑和识破了他,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俘获贼船七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进可攻退可忍,会航海会军事,还是个忠诚的太监。
这样的人,上哪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