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永乐建庶人-> 第二十八章 父与子
换源:
第二十八章 父与子
- 在广安宫喝过酒后,朱瞻基回去睡觉去了。
朱棣却没去休息,只是一个人在奉天殿内踱步,思索事情。
废汉王的圣旨已经发回南京了,朱高炽看到应该会震惊吧。
自己这个一直偏心的父亲,也算是狠心了一回。
此时,朱高煦已经在路上了吧?
不,该叫高庶人了。
...二儿啊,二儿。
别怪罪爹。
这是唯一能让你活下来的办法了,虽然以后会失掉荣华富贵,但至少保住了性命。
朱允炆能失踪,那是因为太祖给他留了密道,所以才活了一命。
我没法给你留密道,即使留了也不会在你的汉王府里。
父王我,和朱允炆,是我这个当叔叔的更胜一筹,所以才活下来了,不然本来要死的人是我才对。
你不一样,你不够聪明,没你的对手聪明。
你也是个当叔叔的,但却斗不过侄子朱瞻基。
斗不过就会死,很正常。
哪怕把你废掉,也比让你死了好。
别怪...朕。
朕,必须要为大明江山考虑。
这辈子你没当皇帝的命,那就别当。
朱棣收住步伐,定在大殿前,望着重叠的宫墙和高挂于天空的太阳发了呆。
上一次来这里,是两年前的事了。
中都凤阳,总让他想起父皇来。
父皇啊...父皇。
想起朱元璋那张时而慈祥,时而严厉的亲切脸颊,朱棣终究还是没忍住,流下了泪水。
凤阳府不大,但这里的百姓却生此死此,终生没见过更广阔的世界;凤阳府也不小,容得下皇陵、中都皇城,容得下太祖龙兴。
明皇陵离明孝陵不远,一个在凤阳一个在南京;朱棣离朱元璋也不远,但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
此时此刻,犹如彼此彼刻。
刚修缮好明皇陵时,父皇也是站在这里,想着祖父吧?
遥望,是哀愁,也是思念。
朱棣的内心无限凄凉。
天家天家,皇帝哪里有家?
后宫妃子想的是争宠,皇子们想的是争嫡,大臣们想的是争权,没有一个人真正为皇帝着想,真正爱自己这个永乐帝。
到头来,自己为了活命造反,当上了这个皇帝,却反到成了孤家寡人,真是可笑。
也许,父皇还在世的话,就不会这样了吧。
朱棣无声抽泣着,就像一只狮王在远离狮群的角落里舔舐着自己的伤口。
他不愿哭出声来,因为帝王不该让人见到自己的脆弱。
三人中唯一一个没喝醉的人,此刻却哭的像个孩子。
清醒,有时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哭了一会儿,朱棣又抹去眼泪,站起身来。
他已经收拾好自己的情绪了,再次回到那个坚毅、强大的永乐帝。
“来人。”
殿外走进一个老太监,正是先前为汉王造反拟旨的太监。
“拟旨,命赵王朱高燧即刻回南京,等我回去。”
“是,陛下。”
老太监下笔很稳,没几分钟就写好了皇旨,又有一个年轻太监将皇印奉上,朱棣接过盖了章。
“都下去吧。”
“遵命。”
两个太监转身,都走出殿门,还没两步又被朱棣叫住。
“先别走。通知一下下面的人,广安宫的饭好好做,别出什么幺蛾子。”
“遵命。”
两个太监的身影消失在院落中,朱棣又坐回龙椅上,静静想着事。
“苏青。”
苏青应声,从殿后入内,任凭吩咐。
“等建庶人...不,是朱温归。她醒了后,你端碗醒酒汤过去,说是太孙送的。”
“遵命,臣牢记于心。”
“下去吧。”
-----------------
南京,应天府。
许是日子快到了,天气渐渐有些回暖了,奉天殿内多了积分温度。
与老爹喝酒听课相反,太子朱高炽每天忙的转不过弯来,一睁眼桌案上就已经摆满了卷宗,还要上早朝,一刻都停不下来。
自朱元璋废相后,当皇帝就成了一件苦差事,最高的决策权背后也是最多的决策任务。
不过,内阁已经初具雏形了。
“文渊阁大学士”就是内阁的雏形。
早在建文朝时,朱允炆为处理政务压力就开始启用“文渊阁大学士”来帮自己处理奏章,不过这一举动应该更多是建文三傻的建议。
所谓建文三傻,就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都是朱元璋为朱允炆留下的托孤文臣,因撺掇建文帝削藩却无力辅佐剿灭靖难而得名。
后世史书对他们三人的评价是“迂阔之诮,非任当日艰巨之材”,可见三人嘴皮子功夫和实际能力间差距之大。
三人也是明朝科举文官的缩影之一:只会写文章,读圣人经,讲大道理,落到实处却什么都不是,蠢笨一流。
像他们这样的蠢材不在少数,是那些文官集团高层最喜欢推到东宫去当太子老师的了。
毕竟说白了,即使要糊弄皇帝,把太子教成傻子,也不能明着来,必须要推的是有名声、有亮点的人,但还不能是真有本事的。
真有本事,教会的越多,他们以后就越危险。
皇帝越蠢,文官越乐。
因此,科举下的“大明做题家”们当仁不让地被推成了这样的太子老师。
文章写得好,迎合朝君思想——这是花团锦绣,皇帝爱看。
名声传得远,恰似贤才献宝——这是先声夺人,朝臣推荐。
有了这两点,便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蠢货也能登得上大雅之堂,名正言顺地当上太子老师了。
只是可惜了后世之君,在这样蠢货的教育下学不得什么本事,还成天被文官糊弄,如笼中鸟一般。
朱由检直到亡了国,都没弄清楚自己是怎么输的。
话归原题。
如今永乐朝虽然也有文渊阁大学士会帮着处理奏章,但也只是帮看看罢了,最多是皇帝问起事来给些自己的见解,到他这个监国太子手上的政务是半点不少。
其实大多奏章都是千篇一律,写得枯燥乏味,上来就是引经据典,啰嗦一大堆才说到正题上,这样的他看一眼开头就略过中间部分直接去找结尾的正事了。
倒也不是这帮臣子有毛病,非要些一堆屁话来恶心皇帝,而是除朝臣外皇帝一年下来根本见不到地方官员,他们不清楚圣上的秉性,只能在奏章中发挥出自己这辈子最高的文笔来,恨不得把四书五经都摁进奏章里,以体现自己的才学,好得到重视和提拔。
皇帝在明初,或者说是在任何王朝兴盛时都是大权在握的人,是政治生态中最具有影响力的高位,若名字能被皇帝记住,那对地方官员来说就是一步登天。
地方上出了事通常不会写在奏章上,这样只会显得自己无能,除非是天大的事、没法处理的事,比如造反。
但造反一年能有几回,呈上奏章级别的数得过来,今天没有。
一般内容都是和皇帝要钱。
是的,你没看错。
奏章这东西,目的不是拍马屁的,阿巴阿巴一大堆后还要绕到一个要钱的事上,这叫图穷匕见。
收成不好、道路冲断、河水泛滥、兴办教育...这些理由朱高炽见多了,其实哪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事,但哭起穷来大家都是往严重了说,能夸张一点是一点,如何分辨就看批阅奏章者的本事了。
所幸他处理了几十年的大后方,对这些早就了如指掌了,有条不紊的批阅着一封又一封奏章。
时间在笔下飞逝,直到内侍前来提醒他才意识到已经饭点了。
这两天清净了许多,没有二弟烦真是种幸福。
只是,不知道父皇那边怎样了,北巡车驾竟然一动不动,实在是不正常。
算了,不想了,赶紧吃一口再回来接着忙。
唉,当太子不容易,当监国更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