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永乐建庶人-> 第十四章 三问金忠
换源:
第十四章 三问金忠
- 大家好,我是兵部尚书金忠,在凤阳皇宫被朱棣问计,答不出来好像就小命不保。
有没有人知道答案?在线等,很急!
...
言归正传。
能凭自身本事当上兵部尚书,金忠自然也有两把刷子。
稍加思索,他便毫不犹豫地答道:
“禀陛下,北巡车驾皆有禁军护送,每到一府还有地方守备军协同护送,若从陆路刺杀,贼逆毫无机会。
唯一的突破口在水路,而北巡车驾路线的保密性很高,谋逆只能在必经之路设伏。
这设伏地点必为渡江时,微臣认为,是在开封附近。
汴州地区经济发达,处交通要地,来往商旅众多,鱼龙混杂,是刺客最好的藏匿之地。
再加上去年八月十九日,黄河发水,开封受灾;上下但有克扣赈灾粮者,地方必然生乱。
虽十二月初三日兴工修开封城,但如今不过两月有余,开封必未安定。
黄河险峻,极易堵塞,谋逆若敢在上游河道动手脚,当地官员一时不察根本无法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导致船队进退两难;船队一旦被冲散,刺杀的成功可能会很大。”
朱棣听罢皱了皱眉头,即使不愿承认,但金忠的说法确实有理有据,是他之前所未想到的一条情况。
“那,如果说这北巡沿路守官有人会参与刺杀,你觉得会是谁?”
“请陛下恕罪!臣不敢妄言。”
这就是金忠的处世之道,不与黑暗同流合污,但也绝不轻易做那举矛之事。
世道就是如此,你做清官无所谓,你不与大家一起做生意也无所谓;但你若是大言不惭要还天下一个郎朗太平,还真的去阻拦别人收钱,那只好委屈你死一死了。
孤臣、清臣、忠臣,这三个标签随意占一个都是不为整个文官集团所喜的,但在金忠身上却十年前就三合一,他能活到今天都是多亏了朱棣的喜爱。
换作旁人,若是个寒门子弟出身,一步步科举到这个程度,早就因这三个标签丢了性命了。
不要觉得夸张,官场如战场,若是觉得别人会讲道理,那一定死得不明不白。
“朕也不为难你了,但也不能就这样放你走;既然你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那朕就要再向你要三个问题,想好了再说。”
金忠俯首,算是应下了这门差事。
“如果,朕是说如果——如果后世之君葬送了全部禁军和大明过半精锐,天子也被人虏去,敌方是两万蒙古骑兵,几乎没有损失;那么之后,你来指挥的话,会怎样做?”
“臣有妄言,还请陛下不要怪罪。
陛下已定北京为后朝京师,那这后世必然国都为北京。
北京位于边疆地带,若禁军全灭,蒙古军队不过数日就可挥鞭冲击京城。
因此,臣以为,当先力排众议,定下守城基调,并拥立新帝。
然后建议新君下勤王令,召集各地藩王回京勤王,并调动后方守军汇集;之后固守城池,以人数和资源优势取胜,拖到蒙古退军。”
“你就这么确定能守住?”
“只要拥立新帝、下了勤王令,就能。否则只能退守长江,我大明丧失半壁江山。”
“你认为,兵力方面,蒙古会有多少人?”
“少则三万,多则五万,都是骑兵。
如果蒙古内部团结,还能凑出三倍左右的步兵来,但不是主力。”
朱棣满意地笑了笑,不愧是一直跟着自己的肱股之臣,在军事布局上的见解都差不多。
“好了,答得不错,朕在凤阳赏你一套院子,以后养老就来这吧。”
“谢陛下隆恩!”
见朱棣没有下音,金忠识相地告退了。
大殿又恢复安静,唯有朱棣坐在高位上,淡然一笑。
“出来吧,苏青。”
从殿角落的屏风后,身着锦衣卫服饰的苏青走了出来,原来她刚才一直在旁听。
“陛下。”
苏青跪了下来。
“都记住了吧?”
“臣明白。”
朱棣站起身来,带着苏青从后门走进宫中。
“走吧,去看看建庶人什么情况了。”
苏青默默跟在朱棣身后,注意到了话语中的细节——陛下的语气、叫法,似乎是对建庶人更加重视了。
...
“吱呀”一声,屋门被苏青推开,朱文圭本在窗户边发呆,见是这位“老朋友”来了,面露喜悦。
“你,你醒了?”
“日出前就醒来过一回。话说,昨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只是感觉突然晕过去,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看来你是真的不记得了。不是昨天,是前天。”
“啊?”
“前天晚上,你突然昏迷,我唤了医师为你检查,没什么大碍;不过看脉象是气、血、神三虚,你的身子该补补了。”
“呵呵。这深宫之中,吃饱饭都难,谈何补身体呢?”
朱文圭自嘲地笑了笑,自己还真是倒霉,现实世界中就过得惨的一批,到了幻觉里还是这样,整整十年没个好饭吃。
“说吧,今天又有什么问题?”
“公主眼中,我只是个来讨答案的宫女吗?”
“不,我不是公主,你也不是什么宫女。一个怀中会揣着行军肉干的人,怎么可能会是宫女呢?”
苏青瞳孔一缩,她早就猜到自己的身份会暴露,却没想到是在这个小细节上露了马脚。
不过锦衣卫到底是锦衣卫,她转瞬又恢复了冷静,以牙还牙:
“那公主呢?上次的问题可还没问完呢?”
“你是探子吧?或者...锦衣卫?”
“是,锦衣卫密卫——苏青。”
苏青脱掉外面套着的宫女服饰,露出了内衬的飞鱼服。
朱文圭晒然一笑,她知道,从对方承认真实身份的那一刻起,自己就已经赢了。
“四叔公也在这里吧?他其实不必怀疑我的,让姚广孝来就真相大白了。
至于我的真实身份,不能说。”
闻言,苏青也不计较。
对方的身份,既重要,也不重要。
“建庶人,陛下这次派我来,只有三个问题。答对了,你就可以活;错,你就得死。”
苏青拔出了腰间的佩剑,站起身来,第一次露出冷酷无情的表情。
那剑很锋利,在阳光下泛着寒光,剑锋直指朱文圭,杀意凛然。
眼见苏青暴起,朱温归却丝毫不惧,对她而言这里不过是个幻觉世界罢了,能见到朱棣、大明山河是最好,见不到...也勉强能接受。
“第一个问题:你言后世之君朱祁镇兵败,被虏走,朱祁钰奉命监国。但他究竟是被谁奉迎?”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土木堡之变爆发,败兵逃散,次日消息传到京城,一时之间朝野皆惊,不少富户、大臣开始转移自己的财产、亲属到南京。
十七日早朝时,朝堂上关于留还是走展开了一场纷争,最后时任兵部右侍郎的于谦力排众议,请求朱祁钰命各地军队奔赴京师,竭力镇守。
于谦也因此升迁兵部尚书,主持京师守卫事宜。
十八日,在政治妥协下,孙太后正式命朱祁钰为监国,后成景泰帝,遥奉朱祁镇为太上皇。
这场隐秘的政治斗争中,朝堂大臣几乎都是朱祁钰的支持者;既因国不可一日无主,也因朱祁镇的失败让大臣们看到了他的昏庸,企图用这种方式来废帝,让朱祁钰这个根本不懂帝王之道的家伙成为皇位上的傀儡。
实际的行动过程中,向孙太后当面施压的主要是曾任兵部右侍郎的于谦和时任户部右侍郎陈循、吏部尚书王直。”
朱文圭的答案和朱棣昨天推演的情况类似:唯有朝臣大力支持,一个掌权的太后才可能会把监国的位置让给一位藩王。
天子北狩,监国后必然登基,无二。
这于谦、陈循二人朱棣从未听说过,倒是王直他有印象,是个永乐二年的进士。
不过也对,一朝天子一朝臣,三十多年后的实权臣子,他不认识才是正常。
帝王之道是知人善任,但也是平衡,罢免、任用也是一种学问。那种“五朝老臣”越少越好,他们是能与皇权正面抗衡的存在。
臣权越大,皇权越小。
两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