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重生崇祯,开局诛杀魏忠贤-> 第二十三章 可有何高见?
换源:
第二十三章 可有何高见?
- “启禀陛下,周先生曾经打算用另外一个安徽进士金生写的八股文作同题,我打算用山东进士蔡辰恩写的六股文作同题,可是刘若宰写的确实很好,就是写的只是两股。”
老周和老温两个人一唱一和,一副要跟老钱过不去的样子,不过朱由检已经打消了疑虑,装傻充愣,继续往下说,这只是个小问题,他要说的可是大事啊!
“嗯,八股也好,两股也罢,都是好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么,黄金和黄金的故事呢?周爱卿,你身为秀才,可有什么高见?”
“启禀陛下,这位金盛的才学,只能用可怜两个字来形容,难怪他三次考不中。
至于陈浩,他写的也很好,就是思路太过单一,缺乏胸襟和眼光。”
“哎,我还以为金贸是金学增的后代,应该给他一个爵位,现在看来,庶吉士之位,我是当不成了。
要不,让他回去做个知县?”
“我看未必,陛下若是真要夸赞金家,不妨在他们老家的桥上建个牌楼,然后再给他们一些田产和宅院。”
“算了,既然金浩不愿意,那就不要逼他了。
暂时让他在皇庄上帮个忙,到时候再按照钱大人的吩咐行事。
陈浩这篇文章,能考上进士,想来也是个有才华的人,不如交给温先生,让他去户部帮忙如何?”
“遵命。”
“好了,诸位不要急着离开,我有一事相商。”
朱由检见三人表情不同,心中却是乐开了花。
他制造了一种印象,皇帝陛下并不是一个会强迫别人做决定的人,而是一个很好的人。
不过,一般情况下,皇帝的意思,都是要执行的,只不过,要他们收拾烂摊子罢了。
在他们眼中,皇帝的理念是错误的,是他们给自己找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才能在宗法和律法中钻出一个天大的空子。
所以,无论是王承恩还是曹化淳,只要一听说皇帝陛下要和自己谈一谈,都会觉得头痛欲裂。
“钱大人,不知道今年的文武百官有几个?”
钱谦益回答道:“每一省的考生,原本是三百人,但每年都会有很大的增长,再加上今年的科恩考生,还有两个,国子监考生,一共是四千七百六十七人。
此次殿试共有三百零一人,还有四千四百六十六人。”
“卧|槽!人真多!十年苦修,数千人争这一条路,若是再算上那些落榜之人,那还了得?”
“启禀陛下,读书不一定能考出好成绩。读书人果然不容易。”
这些官员们,也都经历过同样的事情,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
“不错!所以,我有一个主意:这四千人,可以在贫瘠的土地上,开设一所学校,教化百姓。
无论男女老少,都应该知道圣礼经宗,才能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姓名。
黎民不必交银子和粮食,都可以进入义学读书。在义修期间,他们被称为“义士”,修炼时间为三年,考核合格后,他们将获得相应的职位。
你看如何?”
“这…”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一个给皇帝使了个眼色,示意温体仁出来回答。
“启禀陛下,读书人讲道,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传道之法,如果成功了,一定会被世人铭记。
他顿了顿,道:“不过,九品大员的待遇,却是有些不妥了。”
“咦!按照大明的规矩,每个人不都是有俸禄的么?还有,你们当中,有没有一个人,叫什么名字?”
“启禀陛下,按照先祖的规矩,银子是要给的,可早就不给了,这些人回来后,大多都是靠着乡里的人接济,或是开了一所学校。
至于品级,准确地说,九品就是官职了,一个读书人,因为在这里读书,就能升职,这对他的考试,有很大的不利。”
“不过,这个世界上,没有文化的人很多,而且,那些读书人,从来不关心百姓的生活,我就担心,他们会一意孤行,孤陋寡闻。”
“是,是,陛下开学堂,这是个好主意,就是要花钱买粮食。”
“三年内,若成绩优异,可获九品功勋,其它九品功勋,除功勋外,不得晋升,还可再考一次,如何?”
“陛下,科考之事,千百年来都在进行,不能有丝毫的改变。不如去看看国子监的石碑上的名字。”
说白了,就是没有人愿意给他一个官职,甚至连九品都不愿意给他。
当今的议政惯例,温体仁若也表示异议,朱由检所提之策,必不能通过内阁。
温体仁一直都是陛下的宠臣,也是陛下最信任的人之一。
“既然如此,在义校考核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在所有的考核中,排名靠前,获得优先录取。
嗯,另外,每一位大人物的后人,都可以在公文和平时的交谈中,被称为“小吏”和“属下”。
在义学里,人们也可以叫他们“先生”、“先生”。
陛下,这已经是我能做到的极限了,还望陛下成全!”
温体仁毕竟是个人物,有个精明的头脑,这一手和和为贵的功夫,当真是天下无双。
“就按老爷说的办,不知钱老爷,周老爷,您看如何?”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编写新的教科书,并让钱谦益编写初级教科书。
他挑选了五百个简单的汉字,包括经史,小说家,小说家,诗词歌赋,事例,每一个都有十个简单的汉字,并将文天祥,岑参,辛弃疾,岳武穆的名字写在了这本书上。
同时,他还给这本书起了个名字,叫做《初萌百句及半千文字》。
这一道旨意一出,还在京中的读书人都沸腾了起来,反应很好,因为大部分都是年轻气盛的学生,都是儒家弟子,都是圣人弟子。
到了穷乡僻壤,也算是一种享受。
事实上,在考试中表现出色的人,在考试中也会受到优待。
而且,每个人每个月都会有一两两银子的俸禄,有了这份荣耀,他们怎么会拒绝呢?
而所谓的“苦”,则是那个年代的读书人,早就有了“天道酬勤,劳其筋骨”的觉悟。
所以,他们并不关心接下来的日子有多苦,只关心日后能教几个女人和老人识字。
而且,知足常乐,才能成为强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百姓的苦难,他们就无法制定出有效的策略,也就无法提升自己的地位。
这正是“触及制度变革”的深层意义与基础,而他们是否能够领会朱由检的良苦用心与高瞻远瞩,则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此事在读书人中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时之间,举世皆赞。就算是御史,对于不能给他们九品官员的身份,也是颇为不满。
要是换做钱谦益,或是其他人,朱由检怕是都不会这么生气了。想要对付温体仁,可不容易!
这种考试,一般都是在下级官员有职位空缺的时候,才会由吏部拿出所有的考生名单,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