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现言小说 -> 从蠢妃到宠妃-> 第四十三章 勤学的皇上
换源:
第四十三章 勤学的皇上
- 紫禁城,弘德殿。
“鸡未鸣时,从长安门步至左翼门,祗侯少顷,东方发白,楼鸽群起,星稀殿角,露泥阶地,奏事诸臣,方曳组而入。等诸臣奏事毕,内侍传入弘德殿中;左右列图书,南向设御座,北向设讲官席,皆用黄幕,中设炉焚香。讲官既入,则侍从退。讲官再拜,北向立,敷陈经义,时有咨询。既退,命赐茶于乾清宫门”。
——张英(1638-1708)翰林院编修、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康熙皇上从小就好学敏求、意志坚定、甚至过目不忘。他常常教育臣子要刻苦学习,虽然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远远小于因为无知解决不了生活境遇导致的痛苦。举凡史乘、诸子百家、律吕(音律)、数理、佛教经谕、道书无不涉猎,对自然科学也十分爱好。即使酷暑季节,有人奏请暂停日讲,康熙皇帝不允,认为学问之道不可间断,无论寒暑,均应照常进讲,唯恐学业荒疏。
“朕惟愿天下平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各位老师都是鸿儒大家,那请问何为太平盛世呢?”康熙皇上提出来今日之命题。
“据《汉书》记载:在风调雨顺、轻徭薄赋的情况下,农民耕田百亩,三年可有一年余粮,耕作九年,可有三年余粮,此为登;耕作十八年,可有六年余粮,此为平;耕作二十七年,可有九年余粮,此为太平。这也就意味着,没有战乱影响,农民要连续二十七年丰衣足食,才能称做太平盛世。”大学士张英第一个回答道。
“那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太平盛世的时期呢?”皇上沉思后继续发问。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能算的上太平盛世的时期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武帝时期之盛,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天宝之繁华,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汉唐盛世。”大学士陈廷敬回答,“勉强算的上太平盛世的时期还有明朝的永乐盛世。”
康熙皇上暗下决心,朕也要让大清朝的老百姓三十年丰衣足食,体验太平盛世的感觉。
“皇上有皇上的标准,百姓有百姓的标准,在百姓心里只要有衣穿,有钱花,有学上,没有战乱不惧天灾。百姓的要求无非如此。他们只要求能够活下去,如果能够温饱,就谢天谢地,认为是太平盛世了。”新进大学士高士奇讲道,因为他出生平民,所以能给皇上带来最朴素的思想,“俗话说,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民就是百姓祈求太平盛世、吉祥安康的表达。微臣老家每当春节过年,村里的大街小巷春联上写的都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乡亲们盼望世道太平,能多过上几年好日子。”
康熙皇上点点头。
“太平盛世意味着天下安宁,经济繁荣,而这一切的基础是银子,比如文景时期全国人口规模约有两三千万,多数农民的耕地能有百亩,百姓能丰衣足食,国库也丰盈。唐玄宗时全国人口上升到四五千万,实行均田制后,基本可以保证耕者有其田,农民们的日子好过,天下自然太平。”康熙皇上焦急问道,“那我朝现在人口如何,耕地又如何?”
“现在全国人口达两亿,可是由于常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的动荡,给百姓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北方,一望极目,田地荒凉;在中原,满目榛荒,人丁稀少;在江南,荒凉景象,残苦难言;在湖广,弥望千里,绝无人烟;在四川,民人死亡,十室九空。就全国而言,经济态势,极其严重: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大学士熊赐履含蓄的回答。
熊赐履的一番话给康熙皇上泼了一盆冷水,顿时清醒了,康熙皇上点头总结道,“朕以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朕夙夜孜孜,寤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皇上圣明!”
“皇上圣明!”
“皇上圣明!”
康熙皇上还正在学习的性头上,太监贾顺躬着腰走进了昭仁殿,轻轻指了指窗外,皇上看见天边已经泛了鱼肚白,已是到了该上早朝的时辰了,不经感慨学习时时间过得飞快,起身向各位讲师行礼后,便前往乾清门进行御门听政。
随着三藩之战进入拉锯阶段,康熙皇帝进一步认识到,关系到统治能否巩固的关键是——人心向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乱局,是由于清王朝的统治尚未深得人心,吏治未能厘正所造成的,尤其清军入关后,实行种种民族压迫政策所带来的后果。他尤以自己“德薄”,未能使百姓康福而内咎。于是在武力平叛的同时,进行政策调整,以争取民心,尤其重视那些能倡“大义”的名士,欲其归心。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并不尊孔倡儒。但是为了建设和巩固政权,康熙皇帝力排众议,勇敢的推行了崇儒重道,多次举办祭祀孔子的活动,亲赴曲阜,到孔子庙,入大成门,行九叩之礼;又到诗礼堂讲《易经》;上大成殿观腾孔子像及礼器;到圣迹殿阅览图书;到杏坛孔子讲学的地方观孔子种植的松树;入承圣门,汲取孔井里的水喝;询问发掘《古文尚书》的鲁壁遗迹,到孔林墓前酹酒,并亲自为大成殿书写“万世师表”匾额。与此同时,康熙又一次诏令天下学宫崇祀先儒,并亲自写文章赞颂孔孟,进一步抬高儒家学说的地位。
康熙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帝王,对儒家学说的尊崇及对孔孟等人的赞美,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大大超过了之前的所有封建帝王。无疑对缓和满汉民族矛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过,孔孟时代毕竟距离康熙时代很遥远了,康熙苦思冥想,仔细斟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他又将崇儒重道发展为尊奉程朱理学,以达到加强对广大人民思想统治的目的。
常言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康熙广设学校,积极提倡各地兴办义学,普及初级教育广育群才,同时还广建书院,据记载:康熙一朝,全国新建书院537所,修复或重建前代书院248所,这是中国书院自明嘉靖朝以来百年中少见的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为笼络人心,康熙皇帝设馆撰修《明史》,他曾说,“明史关系极大”,修得好坏,“后有公论者”,“不畏当时而畏后人,不重文章而重良心”。“明史之中,稍有不当,后人将归责于朕,不可轻忽也”。因此,他对《明史》的修撰定下了很高的标准,专门写文章提出要求:“《明史》不可不成,公论不可不采,是非不可不明,人心不可不服。”
经过康熙皇帝几年的苦心经营,一些以高风亮节相砥砺,遁迹山林,旨在终生不与清朝合作的明遗民,也逐渐“消漠视新朝之意”,他们的子弟、学生,或入仕朝廷,或入馆编书。遗民反清态度转变的契机,表明清王朝的统治已为广大汉族士大夫所接受,清王朝由此开始走向空前巩固与统一。
不仅如此,康熙皇上对西方科学技术十分感兴趣,有数十位外籍教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学外语的帝王。他以极大的热情刻苦钻研,学习过数学、天文、地理,到光学、静力学、农学等先进知识。还特意把养心殿西暖阁改造成“科学教室”,摆放各式各样的先进仪器,积极钻研。在中南海丰泽园中培植优良稻谷,实验成功。后来又在宫中设天象观测台、化学实验室,对风云雷电、潮汐、地震等自然现象,都留心探究。甚至和外籍老师在实验室中将西洋炮进行改良,设计出了更便于携带的轻巧火炮,炮身小、火力大,命中率极高,起名为‘德胜炮’!并亲自到卢沟桥巡视新炮的实弹演习,此炮在后来的平叛三藩之战中大显威力。
一日,工部尚书汇报了一件难题。
“启禀皇上,为修建顺治帝孝陵,需将四块巨石,两块为碑石,每块重七万斤,另两块为基石,每块重十二万斤需要运过卢沟桥,可是卢沟桥年久失修,难以承受如此重压,这成了工部的难题。现在有两个方案,一是用特制十六个轮子的特型大车,以三百匹马牵引,运载巨石过桥,此需加固桥体;二是在河床上筑路,从河上通过,但耗资巨大。请皇上定夺。”
康熙皇上立刻回复,“绝不可用马牵引车辆运石,因为数百匹马的震动频率比巨石对桥的破坏力更大,也不宜从桥下过河运输,可以从桥上运输,且不必加圆桥体。朕给你设计一个牵引系统,帮你辅助运送巨石。”
皇上回到“科学教室”和几位外教老师认真的在纸上设计牵引系统,计算出来应该用十二组滑轮和二十四条绳索就可以分散重力安,安全过桥。并率领文武大臣到卢沟桥上实践,用滑轮组和多绞盘分散重量,使巨石在桥上平稳移动,果然最终获得了成功,康熙皇上得意至极,夸夸其谈,非常骄傲的说,“朕身为一国之君,必须精通科学技术才不会受人蒙骗,才能更好地统治国家。”
众人都对皇上的博学多才肃然起敬,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见识到这种仿佛变戏法一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对皇上更加崇拜了起来。
与此同时,中国的青花瓷、丝绸、字画、音乐已经传到了欧洲,拥有艺术家体质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成为了中国迷,被“中国风”魂牵梦绕,派遣耶稣会教士组成“国王数学家”从雷斯特港出发,乘坐“飞鸟”号轮船来华,远跨重洋来到中国进行交流,同时“国王数学家”带来了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的30箱礼物,包括浑天器、座子、象显器和双合象显器(两种不同类型的显微镜)、看星千里镜、看星度器、看时辰铜圈、量天器、看天文时锥子、天文经书、西洋地理图、磁石等等。国外还附上了亲笔信(翻译如下):
杰出、卓越、万能而又崇高的陛下,朕最为亲密的朋友:
上帝愿增加您的荣耀,使您有一个幸福的归宿。获悉陛下希望在身边及贵国有大量精通欧洲科学的饱学之士,朕在几年前曾下旨派遣了六位皇家数学家,为陛下带去我们巴黎城内著名的皇家科学院中最新奇的科学知识和最新的天文观测成果。但是分隔我们两国的漫长海路使人极易遭遇种种不测,只有耗费大量时间并历尽各种艰险才能完成旅途。朕拟此次向陛下再派一批皇家数学家耶稣会士,随西里伯爵经更短、更安全的陆路前往,以便他们能作为我们相互尊重和友谊的证明尽早到达陛下身边,以便通过西里伯爵归国后对您令人赞赏行为的记述,使朕能够忠实地见证所有非凡的事件。
在此,朕请求上帝能够增加您的荣耀,并使您得到一个非常幸福的归宿。
1688年8月7日,马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