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幻侠小说 -> 新秦秘史-> 7.3
换源:

7.3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卷:浩瀚烟同波,唯留诗与书

第三篇:忠魂何处寻归路,遗臣空泣泪满川

(尽心尽力则无怨无悔)却说袁崇焕已死,朝廷开始对京畿之变彻查,许多高官大员、守将总兵纷纷落马,因战时观望不出力、延误战机的追责严惩。朝中支持袁崇焕的官员失势,遭弹劾去职。其中,又以东林党人居多。

如今辽东局势糜烂,孙承宗临危受命,也只是勉强度支。边疆战事,年年要饷要粮要人,可帝国风雨飘摇,内部矛盾不断,阶级分化巨大,朝廷收不上税,国库空虚,那解决辽东问题又谈何容易。自崇祯即位,陕西民变迭起,为匪为盗,攻入县衙,杀死朝廷命官,扰乱统治根基。已到了朝廷不可不察的地步,究其原因,还是西北大旱、粮食歉收,导致百姓卖儿鬻女、生存愈发困难。崇祯二年四月,崇祯帝任命杨鹤为陕西三边总督,负责处理陕西流寇。对于民变,杨鹤采取招安抚顺的政策为主,遇到拒不服从、公然对抗者,必要时才发兵剿灭。起初效果明显,陆续招安了一批流寇,消停了一段时间。可是辽东前线吃紧,朝廷赋税不减反增,又加上连年大旱,老天爷也不给活路,生存艰难之际,起义反抗者如雨后春笋一个个破土冒出,更不必说还有降而复叛者。崇祯面对这样的局势,大发雷霆,深责主帅杨鹤,将他罢官问责、谪戍远边。之后又任命洪承畴为陕西总督,镇压陕西各路叛军反贼。

就在陕西烽火四举时,金贼在辽地也没消停,多次对辽西明军发动袭扰战争,掠夺财宝、粮食及人口。崇祯四年八月,黄台吉率五万大军进攻明朝辽西的大凌河城,此城居于金军大规模南下的要道,袁崇焕在位时双方已为此城反复争夺,激烈交战,大凌河城也历经两建两拆。这次负责大凌河修建的是祖大寿,但尚未修完,金军便抵达,采取围城之策,在大凌河城外环修四道壕沟,意欲困毙守军。围困达十日,黄台吉开始派人招降守城之将祖大寿,许以高官厚禄,祖大寿不为所动。八月十六日,明朝松山守军两千来援,杯水车薪,大败而归。八月二十六日,锦州六千明军来援,不出所料又被击败。九月,锦州兵再次来援,遇黄台吉亲兵精锐,惨败而归。独守孤城的明军将士日益疲弊,只盼援军解围的信念坚持,忽然发现城外明军旗帜,祖大寿接报大喜,以为渴求多日的援军真的到来,遂率城内守军杀将出去,来个里应外合。结果,临了才发现,这那里是日思夜盼的援军,分明是金军假扮的。祖大寿大惊,知是中了金人的计,赶紧寻归路后撤,大败而归,奋力厮杀,总算捡回一条命。回到大凌河城,闭门坚守不出。九月二十四日,在孙承宗力荐下,张春率四万明军前来救援。起初略有小胜,后溃败,张春乃观风向而纵火,逼退金军,没成想天公反复无常,风向转反,金军乘势攻杀。明军大败,溃不成军,张春等明军高级将领数十人被生擒,几乎全军覆没。张春宁死不降,后为促成明金之和而努力,失败后绝食而死,其夫人翟氏听说张春被俘乃自缢,忠贞如此。

而那边大凌河守军熬到十月,城内粮草不济,先杀军马而食,后烹尸体维持,一派悲凉。黄台吉派人招降,遭到明军将士拒绝,原因是金人有屠城的先例。皇台吉亲自写信劝降祖大寿,许诺高官厚禄,依然被拒绝。黄台吉继续招抚,大凌河城内诸将士见援军无望,困守多日,已然山穷水尽,最终还是决定投降。谈妥条件之后,于崇祯四年十月二十八日打开城门,祖大寿携众前往金营投降,黄台吉以高规格礼遇之,对于其他明降将亦厚待,收买了一大波人心。孙承宗也因兵败引咎辞职。大凌河城围困战,带来的影响不止于此,就在战争进行时,山东登莱巡抚孙元化派孔有德率兵前去增援。孔有德本是毛文龙部下,当初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孔有德遂率部投奔孙元化。这次大凌河城告急,朝廷要求增援,孙元化遂派孔有德的辽东士卒前往支援。起初孔有德欲从海上出击,不期遇风浪,无功而返,遭到上司斥责,于是再次出发,穿北直隶走陆路。在吴桥时,遇风雪,于王家庄园饮食补充,其部下偷鸡盗食,与王员外家起冲突,士卒杀家丁,矛盾激化,王家之子诉诸衙门,孔有德闻知乃斩杀士兵、游营惩戒,下面部众本就因区别对待不满,这次矛盾爆发,趁机哗变,屠戮王家上下并将庄园焚毁。孔有德见状索性因势而反,携众回登州攻之,与在城内的耿仲明里应外合,破城而据。孙元化却成了阶下囚,孙元化作为老领导,对孔有德等叛将晓以利害,陈说大义,孔有德被说心动,回心转意,遂请求招安。朝廷也同意孙元化带罪招抚,但巡按王道纯却藏匿了诏书,叛军长时间求招安不得,复乱。孙元化又说服叛军,让他回朝禀明真相。岂料孙元化返京之际,王道纯袭击叛军,致使乱事扩大。而就在山东大乱时,朝中却多言孙元化已反,崇祯帝不得不信。崇祯五年三月,孙元化被逮至京师镇抚司,为政敌所陷害,在狱中遭受严刑。孙元化有口难辩,有冤难伸,其恩师徐光启亦救之不得,被崇祯帝以祸乱之罪判处死刑,最后于西市含冤枭首示众。可怜一身为明朝廷鞠躬尽瘁,研造大炮利器,最后却落得个身死人叛的下场。

却说孔有德、耿仲明等叛军,占据登州后开始向西扩张,攻破数座县城,崇祯五年二月,孔有德部率军围攻莱州,莱州守将徐从治率众拼死抵抗,却迟迟等不来朝廷援军。然而此时援军只在观望,未上前解围。明廷还寄希望能招抚叛军,致使莱州孤城苦守数月,山东巡抚徐从治亲上城楼,鼓气督战,不幸中叛军炮火,殉国成仁。孔有德见久攻不下,假意投诚,希望骗取莱州守军打开城门,幸而未成。这时候明廷才意识到,孔有德招不得,遂命各路援军努力杀叛歼敌。在明朝大军决心围剿下,不仅解了莱州之围,也接连收复失地,围孔有德等叛军于登州城。攻城战自崇祯五年十月发起,战况激烈,叛军逐渐不支。孔有德见攻守之势异也,登州必然失守,于是盘算起弃城投金的想法。崇祯六年二月,孔有德率叛军近万人,弃城突围,登船北逃,径往金贼方向去。黄台吉大喜过望,亲自迎接,给予高官厚禄,孔有德部也乐得剃发易服。此次投降,孔有德带去了舰队、大炮、工匠,为金贼提供了先进技术,大大缩小了明廷与之的工器水平。我迅速翻看孔有德后续人生篇章,看到他为金人立下汗马功劳,东征朝鲜,使之转奉金人,而明廷又如再断一指。之后在多次金人对故明用兵中,甘为先锋,出力颇多,最后入寇桂地,被大明西宁王李定国击溃,自刎而死。其子尽皆被斩,男丁绝嗣,下场如此。

外有贼寇环伺,内有叛军作乱,明廷已然危机四伏,但更重大的威胁是西北民乱,更兼天灾磨人,走投无路,退无可退,不如反了他娘的!面对汹涌义军,明廷派出的洪承畴强力镇压,毫不心慈手软,义军终究是乌合之众,几战几败,损失惨重。洪承畴在一年多时间竟将陕西境内的义军打扫干净,残存义军生活无以为继,逼不得已,向东流窜至山西境内。为了解决民军,崇祯五年腊月,下旨陕西、山西两地将军听从因战功赫赫一步步升上来的曹文诏统一指挥。曹文诏率大军于山西境内扫荡义军,连克连捷,斩杀多名义军首领,取得巨大战果。到了崇祯六年二月,山西境内流寇,大多被剿灭,已然成熄火之状。可就在曹文诏兵锋锐不可挡之时,被调往去大同驻防。原来,他与河南巡按御史刘令誉不和,刘令誉将曹文诏罪过收集并上报,兵部研究以后认为曹文诏胜兵而骄,陈说皇帝,最后将之调往大同。崇祯六年十一月,由山西南遁至河南的残存流寇,继续南下,于渑池冒雪踏冰渡黄河,从此进入中原大地活动。

崇祯七年七月,金寇再次入关掠夺,回师时攻掠大同境内,曹文诏与清军交战,兵败而归。而大同其余城堡更多失陷,金寇搜刮满足而凯旋。明廷大为光火,将各将治罪,曹文诏被治罪充军至边防卫所。山西巡抚吴生生赶紧上书,请求朝廷能留任曹文诏,让其戴罪立功。如今朝中正是用人之时,自然同意了吴生生的请求。此时,曾被曹文诏杀得丢盔弃甲的流寇,在渡过黄河,进入河南境界后,如野草般生生不息,野蛮生长。不仅仅是河南,农民军在湖广、四川多地发展起来,攻城掠地,山西、陕西处农民军春风吹又生。

崇祯七年十二月,围剿义军不力的五省总督陈奇瑜被撤掉,让洪承畴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并加封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等官衔,成为明廷镇压义军的总督统帅。洪承畴调动官军入陕,重新组织大军围攻诈降复叛的农民军,当时农民军聚集在陕西的有二十余万人,其中以“闯王”高迎祥,及其部属“闯将”李自成的力量最为强大。但义军屡战屡败,不是对手,赶紧突围东走,转进河南境内。崇祯八年正月,洪承畴率剿叛主力出潼关,在河南信阳大会诸将,准备对义军实行大规模围剿。义军闻风而逃,首选之地自然是关中。崇祯八年三月,曹文诏抵达信阳,听从洪承畴建议,取道山路向商州、雒南进发,再与洪承畴大军夹击义军于汉中,他们认为义军守不住关中,自然会向汉中奔逃。计划虽如此,迂回曲折,却不顾山高路远、叛军合众的现实。五月,曹文诏率军抵达商州,与其子侄曹变蛟率军趁夜杀向义军,义军大败,溃散奔逃。然而,高迎祥、张献忠等人聚有农民军主力二十万,于陕甘一带攻城掠地,兵锋直指凤翔。明军多位将军被俘被杀,曹文诏心急如焚,可眼下兵力不足,只有三千。主帅洪承畴也没有办法,各处都需要防备,兵力捉襟见肘。于是向曹文诏许诺,只管率军作战,他会想办法支援。曹文诏率三千精锐四处救火,连战连捷,但究竟兵力只有三千,在陇东被数万义军埋伏。血战多时,曹文诏几乎脱身,结果被叛兵指认,义军遂合力攻之,曹文诏拼杀辗转几里路,尾攻者却越杀越多,直至力竭气尽,知无回天可能,乃拔刀自杀殉国。消息传至明廷,崇祯帝惋惜痛心,下旨追封恤葬。自此农民军更加无所忌惮,局势败坏愈加。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