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现言小说 -> 蚂蚁玫瑰-> 第三十章 黑板报,四维空间,锥形陶罐---- 走近雅典娜
换源:

第三十章 黑板报,四维空间,锥形陶罐---- 走近雅典娜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黑板报,四维空间,锥形陶罐----走近雅典娜

享受着便宜又快捷的公共交通服务,花了3块钱,就从北郊未央区坐大巴换地铁来到了纺织城艺术区。朋友夜未央一个劲向我推荐,禁不住诱惑,这个双休日给自己这个艺术门外汉安排了一次走近雅典娜的机会,想好好领略一下所谓艺术的感觉。

昔日的纺织城,已经面目全非。想当年,纺织工业还是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小时候读柳青先生写的《创业史》,很是羡慕女主角改霞当上了纺织女工。鹅班的童鞋上次在师生会时还演唱了俄语版的纺织姑娘,而今废旧的厂房成了艺术区,不禁叫人感慨良久。

从停车场的边门拐进艺术区,映进眼帘的是废旧的铁轨和五十年代的火车头,而旧配电室则装饰上了现代元素的电子卡通图案,有点沧桑的意味。一段朽木,从太阳穴左右斜穿过一个人头的雕塑,有振聋发聩的启示。她是在批评我们的思想太落后了吗?不得而知。厂区的南墙上,有毛主席的手书:为人民服务。马恩列斯毛的宣传头像,还有写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节录的黑板报。完全是那个时代的原貌。展现了那个年代集体主义意识的艺术特点。有一对新人在火车头前拍婚纱照,这种时空的错位还真是有现代的前卫感。

依次钻进巨大的旧车间,墙体斑驳,光线昏暗。红色油漆写的大大的拆字,有点棚户区改造的意味。寻寻觅觅,发现有地方亮着灯光。推开极富现代感的金属玻璃门,里面却是一古色古香的陶瓷吧。在无一点灰尘的玻璃柜中,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紫砂壶,五彩陶罐,如玉般透明的瓷盘,瓷碗。间以绿萝等植物的陪衬,还真是有艺术特色。我留意了一下里面的套间,竟然有一座做陶瓷泥胚的工作台和一小小的电烧瓷窑。难怪刚才的门上标着DIY几个英文字母呢。体验,也成了现代艺术的一种潮流。

在车间的格子间转来转去,有几回还迷了路,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一个标着四维空间的地方吸引了我,我觉得那名字既虚幻又前卫。门口的海报上,一个人在黑暗中盘腿而坐,周围散布着点亮的蜡烛。细看原来是一个名叫“索求”的行为艺术的片片。推门而入,左手处一株像科幻电影里的树的枝,发着迷幻的光,以毫无秩序的状态缠绕成一个海绵体,似乎在诠释“零度”的含义。而在空旷的屋子里,一台投影仪丝丝响着,荧幕上模模糊糊是混沌初开,婴儿在子宫中的发育的反复转换。现代艺术家们,好像更关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儿去的哲学命题,让观众思索更深层次的问题。

刚要推门而出,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小姑娘从桌上抬起头来,对我说:你要是感兴趣,我建议您上楼去看看。我这才注意到门侧有一铁制的楼梯,很像是爬高烟囱的设备,已经锈迹斑斑。我道了谢,顺梯而上。一幅“消失在风景之中’’的摄影作品让我驻足。嫩绿色的田野,绿树阴下,一只蜗牛停在布满伤痕黑褐色的树干上。而另一以矩形太阳能电池板为背景,用原木做成的大大的写字台和长椅,配以用青,绿,嫩绿,黄为主色心型树叶的人工树,有焦黄色被虫咬的洞的作品,远看极像一幅立体的风景画。这使我不由想起儿时长安的清水螃蟹,草滩的韭黄泥鳅汤,还有奶奶那让人流口水的韭菜盒子。而后工业化的双刃剑,都让这些成了一种奢侈的记忆。在楼梯的角落,有谁养的黑,白两只兔子在抢着啃吃装在塑袋里的青菜,我用相机照了下来,取名:咀嚼绿色。霾来过,绿色自在,也在我们心中。一切都要从我做起。

在穿过两边挂着用木框装饰的或风景,或花卉油画的狭窄走廊后,我在一个叫做油画坊的过去叫做车间的地方,看见在一排排长桌后,有十来个男孩女孩坐在那静静的作画。四周墙上挂着他们的稚嫩之作。旁边写了好多油漆未干的提示。我不由想起在长安君的家里,也曾见他画油画,跪在地上,用他很特别的眼神瞄着“列宁”。油彩洒了一地。而我和他的联系,只剩下了在新城广场的一张黑白照,和他用英文写的圣诞之夜。孩子们轻轻的笑声和耳语让我回归现实,我在刚刚进来的过道里,对着镜子自拍了张片片,觉得似乎自己也占了灵气,有那么一点艺术爱好者的范儿。

而那株长在墙角和下水管道间的绿萝一直蜿蜒向上。用绿色,管道,铁门,铁车箍装饰,瓦片垒成的花围墙,使这个叫做艺术咖啡馆的地方自然成了我抓拍的对象。高大的厂房门廊上方,一株红色的爬墙虎很是特别,底下的叶子已经发暗,照着阳光的地方色泽红艳,呈现出自然之美。那边花店里的各种花儿五彩缤纷,就像蛋糕店里的蛋糕一样品种繁多。但都多了商业气息,少了那么一点雅典娜的韵味。

从那个艺术洼地爬出,回看展馆,一座高大巍峨的用汽车旧零件拼装成的机器人,好像是80后喜欢的汽车人里那个叫做擎天柱的带头大哥。这种把废品做成艺术品的思路让人赞赏。而鱼骨形状拉长并列,配以红色矩形的展览馆门,框,有白色做底,还真是美的令人叫绝。想起此地应该离半坡博物馆不远,决定立刻去追寻那个神秘的锥形陶罐。

记忆中的半坡博物馆在林立的高楼大厦群里很难寻找,完全颠覆了儿时的记忆。寻找那个王东君骑车来看望我的我曾经工作过的工厂,根本就是奢望。只有展馆前院一个怀抱锥形陶罐的少女雕塑,似乎唤起了我对这里的模糊记忆。墙上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行字,准确描绘了半坡人原始社会母系部落的特点。追魂,不可忘却的记忆,则详细介绍了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发现,挖掘,修复,保护半坡文物的事迹。展室里的大大小小锥形陶罐有十几个,我拍下了其中有代表性的褐色罐,旁边伴之陶盘和小巧的陶碗,墙上谁画的水墨还是很写意。半坡人用的骨质鱼钩小巧精致,完全可以和现在的钓勾相媲美。古针很细很美。一段用电脑制作的有关半坡人的PPD,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居住,甚至墓葬。好让我们在参观后面发掘的庞大的墓葬区时有一点考古的常识。一组泥塑生动再现了半坡人烧制陶器的过程。而那幅描绘这一场景的现代版画,则自然成了艺术品。

意犹未尽的我被墙那边小孩子的欢声笑语吸引,翻过一座小山,爬了一段弯弯曲曲的铁制楼梯,来到一个操场样的院子里。那里用泥土,石块,茅草,仿盖了几排半坡人居住的茅草房。提示上说是专让孩子体验的亲子乐园。要参观需网上预约。看来一定是来者不少。我暗赞这是个让孩子们从小热爱科学的好办法。茅草屋的门上有一些象形文字。有人说是外星人留下的,有人说那是半坡人的抽象画。看来古人也一样热爱艺术。

著名的我省交响乐指挥家郑小英说:生活产生艺术,艺术美化生活。十月份的师生会,维克多,大小卓娅,海琦君他们策划的带红领巾,唱队歌的做法,还有大美女雪花飘飘从BJ飞到莫斯科,在红场深深地向列宁墓鞠了一躬,惹得俄罗斯人一片掌声。都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

我把那次系过的红领巾围在我家那个用核桃壳粘接成的花瓶的颈上,瓶子里有几朵五彩缤纷的花。我想要告诉你的是:年轮的记忆,青春的理想,缤纷的思想。我是否也有了一点艺术的味儿了呢?我很想知道。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