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唐从剌史开始到罗马大帝-> 第二十二章:水车
换源:
第二十二章:水车
- 唯一能令李恪安心的是,印象中,唐初并没有什么农民起义的事情发生。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救灾得力,这样来讲,至少安全上还是有点保障。
一个现代人遇到了旱灾怎么办?
人工降雨?这个不现实。
李恪能想到的也就是尽可能修建水利工程,然后就是开采地下水。
齐州也就是鲁省,因为地势靠海,地下水资源还算丰富。
不像是内陆省份,这地方自古也没发生过几次旱灾,但是也正因为这样,应对的这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就相对要差一些。
接到了圣旨之后,李恪一行人便开始动身了。
主要是李恪急于回去看看,基础设施到底差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奏折之类的作不得准,他甚至有些怀疑是不是长孙无忌那妖老头指使人搞的鬼。
要不然哪能自己前脚刚进长安,后脚封地便出了事情?而且还不是突发事件,是旱灾。
没个十天半个月不下雨能说是旱灾吗?
所以这事情是八九不离十了。
临行前,程处默,程处亮两兄弟是过来送了,还约好有时间到齐省找李恪玩。
李恪也不知道他们说的是真是假,这距离坐马车也得大半个月呢,只能一再说欢迎。
房遗爱也来了,还带来了一封信,说是他老爸给写的救灾之策。
李恪连连道谢,却没有当面拆开,这个年代的古文有点涩涩难懂。
总不能自己一个文人连个信都念得吞吞吐吐,那多丢人。
不过人家的心意还是得记在心上,怎么说也是想帮自己。
至于有没有用再说,在后世什么没见过?连南水北调都弄出来了!这算什么?
甚至手笔大一点,直接系统兑水泥大修水利,老百姓的赞美值应该能收集不少,想来应该不至于亏本。
返程所带的东西不多,再加上路上也没有多耽误,倒是比来长安时快上了一些。
进入了齐州地界之后,李恪也确有发现路边的旱情,有些地都开始干裂了,甚至有些庄榢也枯黄了。
他也是看过房玄龄给的救灾之策,根本没什么新意,无非就是多修水渠。
最有创意的也就是灾后的工作,他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概念,用朝庭赈灾的粮食来换取劳工,从而修好水利,防止来年再旱。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但是李恪有了更好的方法,就是推广水车。
因为他在沿途发现,很多地方根本不是真正的干旱,明明就是有水源,只是水源的地方比较低洼,要靠人力去挑水浇地。
而因为此时普遍种植的都是粟(也就是小米)有小麦,产量极低,耗费了大量人力挑水还是有所不及。
而水车恰好可以解决由低到高的取水问题,这个元代才发明的东西,解决了很多地方开垦的灌溉困难。
有史以来第一架水车其实就是在石落村里造出来的,然而,它还要靠风车来拖动。
真正自动的水车,自然也是出自黄文杰这些吴王府木匠的手中,不过它安放的位置位于黄河边上。
当近十米高的水车开始运行,一筒筒的黄河水被取上来来,源源不断地倒在破开了关节的竹筒,缓缓地流到干涸的沟渠里时。
所有在场的官员都惊呆了,老百姓更是几乎把吴王奉为神明。
这个方式取水看起来虽然有点慢,但是它不需要任何人力,畜力,就可以实现由低处向高处的取水。
一个不停转的水车,甚至效率比上百人挑水还要高....在此之前,从低往高处取水的只有人力踩的‘翻车’,需要人来踩动,而且汲水效率并不高。
而且,一个不够可以多加两个,水车这东西制作简单,材料更是随处可见的木头与竹子,一个木匠一天就能打造出来。
于是,李恪还未回到齐州府,水车便已经被绘成图纸分发各地推广开来,还有地方官员直接就上奏了朝庭为他表功。
李恪始料未及在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度里,制造出水车这样的东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何况,李恪也是教导那些官员,水车的作用并不只是灌溉,还能依此作为一种动能。
比如用于推动石辗等等器械,为了转换动力,他又推出了齿轮。
可以说,这个发明能滋生一些服务行业。
比如家里煎饼煮面,那米麦都是要辗过,然后还要分离米与糠,这一过程极为繁琐。
家里有畜力的还好一些,没有畜力只能靠人来推石辗。
而且这样做的效率极低,要一个人推辗一个人翻扫,辗一两个小时可能还不够一家人吃一天。
有了水辗就完全不一样了,这玩意纯天然动力,而且效率极高,比一般家用的石辗要快了许多。
建好了辗米房之后,只要河里有水流,动力就源源不断,有个人看着翻翻米面,去除谷壳就行。
对于老百姓来说,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水车的使用使得耕地地形所受的制约大为减轻,不但可以解决旱情,还能实现丘陵地和山坡地的开发。
也就是相当于之前因为取水不便而丢荒的土地,因为水车的推广,使得耕种变成了可能。
于是,吴王李恪的名声一下子就在齐州民间传开了,而且越传越神乎。
到最后,说他是龙王派来解救天下百姓的都有了....
李恪并不管这些,只是美美地收获着大量的赞美值.....
很快系统里的积分就已经破万,甚至还在不断地涨着...
这比起平时收获小绿她们那点可怜的赞美值,简直没有可比性,就像在刷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