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仙侠小说 -> 乾心论道-> 第三十二节 逢故友茅庐一言志(2)
换源:
第三十二节 逢故友茅庐一言志(2)
- 且不提那太守孔蘩露又遭“名士”羞辱,如何愤恨。
单说陈仲三人,回到朝庙对面的茅草屋中。
董志张解下腰间玉佩,赠与苏元明做个见面礼。
陈仲令苏元明道谢之后,打发他自去院中练习棍法。
“子正公,蓬莱君桓志将在新昌召集论道法会,我蓬莱道洲诸多高修名士,都将与会,我此来便是邀你同往!”
董志张与陈仲坐下之后,迫不及待说起了来意。
“我原本想着,公与我皆未破境,或许法会上能有所得,却没想到,子正公已是得了天命,可喜可贺呀!”
陈仲也自唏嘘。
道出自己回乡的本意,谁料原本自忖道业将终之时,却能有如此缘法。
董志张听了此中种种,也是感慨万千。
他可谓是感同身受了。
陈仲从青壮年时,便受困关碍,几十年苦苦琢磨,一直到身体衰朽,明显感受到力不从心,最后不得不选择向命运妥协,打算寻一名传人,将自己求道不得的遗憾,寄托在后人身上。
这段经历中,最最不堪令人回味的,便是心态的变化,从一往无前到无可奈何。
若是旁人,陈仲不可能与之细说,甚至提都不会提。
但董志张不同,他就算比陈仲小了三十岁,如今也五十开外的年纪了,再继续蹉跎下去,十年时间转眼即逝,他又没有陈仲锁精禁漏的功果,一身修为只会更快、更早散去,故而此间种种滋味,他都已经深有体会。
“不足道,当真不足道!”
董志张慨叹连连,既是自怜,也是替陈仲高兴。
“不过,子正公此番动念,收得佳徒,也可谓桑榆之得!”
院子里,苏元明耍棍,早就不知不觉入得了定静。
定静,不是非要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才能寻得的。
似苏元明舞棍,心无旁骛,最终自然得静,在修行中便属于动功。
对于绝大多数修士而言,动功难成、静功易得。
董志张看出了苏元明轻松得静,立时便知晓,这壮硕少年果然不凡,怪不得能入陈仲之眼。
陈仲听了,却是摆手笑道:“子鸣你走眼了,我这徒儿虽则能得动功,于静功上却是苦手,若说可观之处,也就是他葆有赤子之心,待母至孝。”
董志张难以置信。
世上还有难的会,简单的反而不行的?
片刻后,苏元明一套棍法耍完,自然而然出了定静,看时间尚早,未到晚课的时候,便向陈仲禀告一声,说回家取些猎物,顺便请那李大叔过来,商量建造事宜。
陈仲让他去了,草庐这边只有蔬菜,原本是陈仲气血衰朽,为了给身体减轻负担,不再吃肉,如今突破感应,便无需顾忌许多,正要肉食招待客人。
陈仲心中暗道:“董子鸣为五行论所误,我且点他一点。”
感应这一关具体是怎么回事,陈仲固然不能说,但也不是什么都说不得。
“子鸣,以你之见,我辈修行当以何者为先?”
陈仲微一沉吟,首先发问。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每一个修行之人,都会思考,也会在互相交流中谈论的问题。
而且,当两名修士交谈时,一方抛出了这个问题,往往就意味着,接下来将会是很正式的论道了。
董志张当即挺腰,跪坐姿态一丝不苟。
他很清楚,这是陈仲在突破了感应之后,主动向他传授经验与感悟!
这可是一位感应大修,面对面、一对一的传授!
多少修行人,做梦都想要得到这样的机会!
恭恭敬敬向陈仲肃拜行礼。
董志张方才认真回答道:“我以为,修行当以天命为先。《白虎通》有言太素始质,然后判清浊、对阴阳,天乃镇、地乃易,精乃曜布、物乃施生,人居其中,修五行之德运,曳天命而仰从,庶几可近道也哉!”
这是老生常谈了。
前汉时,上古修士伏生出世,飞升前,在炎州道伏华山九澧峰,讲授五行之道。
当时世人经过了近古的千年大乱,久已没有人能够修成仙道。
于是伏生传授的五行之道,一下子就获得了所有修士的极大重视。
几乎各家各派,都希望能够将自己传承的法门,与五行之道相融相合,从而得证仙果。
最终,经过两汉数百年的钻研,五行之道与儒家残留的原典被融合为《五行白虎通》,可说是当世集大成之作,被所有修士都寄予厚望。
《五行白虎通》从天地开辟之前,解释到了国家、个人的一切礼仪制度、生活准则,而且表面看起来确实可以自圆其说。
但时至今日,数百年过去,仍旧没有任何一名修士,凭借《五行白虎通》重开仙道。
可以说,当下哪怕是再相信五行论的修士,也开始对《五行白虎通》将信将疑了。
然而,《五行白虎通》毕竟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而其它的,质疑它的种种观点,则难免显得散乱不成体系。
哪怕是后汉时,大修士张德平以数算之法,明确得出——诸天星辰绕地而行,各种天象变化,都是因为星辰运行轨迹而有规律出现的,并非是因为天命与人世感应,向人们揭露祥瑞、灾厄的结论。
却也仍旧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推倒《五行白虎通》。
说白了,就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出现一种公认的,可以替代《五行白虎通》的修行法门。
所以,哪怕再有怀疑,董志张这些修士,在论道时,往往也仍旧以《五行白虎通》做为自己的观点基础。
陈仲当然也没有能力拿出一套完整的法门,来替代《五行白虎通》。
故而,并不与董志张争执。
“天命或在,然我辈之于天地,亦不贵于草芥、不贱于尘埃,止一刍狗耳。故曰,天命于我非可制、顺者也。”
陈仲不疾不徐,娓娓而言。
“我尝游于长州道,与嵇叔夜访竹,闻‘人无志,非人也’之论,深以为然,人之为人而非草木者,岂非有无志气之别也欤?人而有志,乃知聆大音、修细行、求天道,故曰,修行之先,或在立志。”
董志张显然没想到陈仲论道,不讲天地由来这些事关根本的大道理,居然一下子收缩到了“立志”这样的个人小事上来。
立志。
凡是秉承儒家学问的士人,谁不是在启蒙的时候,就被教导要立志了呢?
陈仲的说法,简直比老调重弹还要老。
但是,陈仲做为突破了感应的大修士,特意郑重其事地讲“立志”。
其中没有深意?
真要这么想,董志张就是个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