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都市小说 -> 重生港岛财阀,同锣湾是我家的-> 第四十一章 半导体,厉啸天的野望
换源:
第四十一章 半导体,厉啸天的野望
- 70至90年代,恰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百舸争流的重大转折期。
1976年至1979年间,脚盆鸡政府主导了著名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
在脚盆鸡通产省牵头下,日立、三菱、富士通、东芝、NEC五家公司为主体,成立“VLSL技术研究组合”,集中优势人才协作攻关,打破企业技术壁垒。
这场以赶超美丽国为目标的“运动”成效惊人,取得了千余件专利,脚盆鸡集成电路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为80年代脚盆鸡存储芯片超越美丽国奠下基础。
1976年,湾湾效仿美丽国硅谷规划了半导体科学园区,依照美丽国高校与产业集群合作的模式,将园区设置在了与湾湾名校相近的新竹。
并在园区成立电子工业研究中心,购买引进美丽国技术申请专利,升级产业生产线。新竹园区落成后,湾湾地区成为当时全球可以生产集成电路的少数地区之一。
组织专业人员到海外深造的同时,为园区引进海外技术人才,引入在美创业的湾湾企业,以此支持湾湾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这些技术人才给湾湾IC产业带来了新的技术与经营模式,促使湾湾企业组织模式转变为专业分工、垂直分离的全球化生产模式。
垂直分工与产业群聚,形成了湾湾与全球半导体产业结构区隔开来的地域特色。
“独木难成林”,通过园区的聚合效应,新竹逐步孕育湾湾集成电路产业,再借由产业的发展,同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产业上中下游体系几乎全部聚集在相邻的地理区域里,从某个别企业单纯的代工模式到产业链全环节分布,形成联合生产群。
1975年,南棒子国政府公布了扶持半导体产业的六年计划,强调实现电子配件及半导体生产的本土化。
南棒子政府还组织“官民一体”的DRAM共同开发项目,即通过政府的投资来发展DRAM产业。
在半导体产业化的过程中,南棒子政府推进“政府+大财团”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的高效融合。在此过程中,南棒子政府还将大型的航空、钢铁等巨头企业私有化,分配给大财团,并向大财团提供被称为“特惠”的措施。
1977年,三星半导体成立。
还有人口数量和港岛接近的李家坡,石油加工已经颇具规模,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很小。
李家坡政府继续实行和港岛截然相反的不自由政策(“积极、直接干预”),在80年代初推进转型,提出“自动化、机械化、电脑化”生产,并“建立起软件发展中心和电脑制造中心”。
厉啸天所处的时代,正是科技皇冠上的明珠——半导体英雄风起云涌的时代。
“脚盆鸡,湾湾,南棒子。等着瞧吧,我将会改变这个时代的半导体版图。”
有了领导人的支持,厉啸天信心满满的怀着使命,大步走出了国宾馆。
随后几天,厉啸天通过一些渠道,造访了王寿武院士。
当时担任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担任业务副所长的王寿武,是种花家半导体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厉啸天和王寿武一见如故,两人对于半导体在种花家和港岛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彻谈。
不久前,王寿武带领种花家的半导体专家考察团去了脚盆鸡,一趟下来把日立、东芝、NEC、松下、三菱、富士通、夏普各家公司看了个遍。
这次考察有个意外收获,NEC表示愿意将全套先进的3英寸芯片生产线转让给种花家——这是我们引进集成电路先进生产线比较近的一次机会。
如果当时引进这条生产线,种花家或许将比湾湾地区早3年、比棒子国早5年开展COMS工艺批量生产。
当时NEC的出让报价是:一种工艺技术及全线设备3000万美元,两种工艺及设备4000万美元,三种工艺及设备5000万美元。
但当时种花家的情况是,最多只拿得出1500万美元。
这个时代的种花家,太穷了!
缺钱,也是上世纪70年代种花家集成电路发展中拖后腿的重要因素。
在厉啸天的前世1966年至1995年间,种花家对半导体累计投资仅有5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举国30年间的总投入,不及国外一家大公司一年的资金投入。
这样的背景下,NEC的全套设备和技术当然是买不成了,折中方案是由国内7家单位分别从脚盆鸡和美丽国购买单台设备散拼生产线,但实际上都无法进行MOS电路的规模化生产。
直到1988年,申城无线电十四厂与比利时贝尔合资建厂,种花家才算是初步建成规模化的MOS电路生产线,整整蹉跎了15年。
而在这个时代,由于厉啸天的出现,种花家的半导体发展将提前15年。
“王老,我愿意无偿提供5000万美金,买下Nec的生产线送给国家。”
“我还要建立一个厉啸天半导体基金!”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