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拿命调教朱雄英,老朱泪崩-> 第九章 三十三两白银vs商品经济
换源:

第九章 三十三两白银vs商品经济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嗯……”

朱元璋听得眉毛一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朱标也是颇为敬佩的看了李善长一眼:“韩国公此言甚是。”

这番言论将朱行的言论,从头到脚,挨个批驳了一遍,说的都是很有道理。

李善长谦虚说道:“不过我儒家正论而已,微臣也是拾人牙慧是。”

“看来看去,也就是那商品经济,似是颇有些可取之处,宋朝之时确实是颇为富裕。”

“但还是那句话,商业兴起,人心浮动,商人富可敌国,实非吉兆。”

“在微臣看来,宋朝再富,也远不如三十三两白银之策。”

“我朝百姓,一年吃穿用度,最多只需要三十三两白银,如今收入也差不多在这个数字。”

“如此一来,百姓自然忙于生计,安于生产,无力再做非分之想。”

“三十三两白银……”

朱元璋却是一愣,却是轻皱眉头:“此非虐民之策?”

“启禀上位,这真不是虐民!”李善长却脸色一肃说道:“试想一下。”

“若商人富可敌国,甚至对皇位有非分之想,甚至搅得天下不宁,又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因此丧命。”

“相比之下,三十三两白银之策,是会让百姓稍微苦一些,但却能让天下安定,消除天下动荡的隐患。”

“一是生,一是死,孰重孰轻!”

“在微臣看来,能让天下安宁之策,才是大大的善政啊!”

一席话落下。

顿时引得朱元璋都是若有所思的点头:“每个人各安其份,也是正理。”

他治国之道,也是边摸索边学,他从动荡中走过,受过了天下动荡。

因此,定下了军户,匠户等户口区分制度。

你是做什么的,子孙世世代代都要做那行业。

自然有助于天下安宁。

没什么比安宁更加重要!

当下他想通这一切,顿时是颇为赞赏的看了李善长一眼:“此言大善,韩国公不愧是咱的萧何。”

李善长拱手道:“主要也是因为有明君治世,微臣才敢斗胆妄言。”

“不过商品经济确实是有可取之处,只是三十三两白银不够,至少也要四十两白银!”

朱元璋却严肃说道:“百姓手里有点储蓄,才能抵御天灾人祸,这也是让天下安宁。”

“父皇说的不错。”朱标也是连连点头说道:“这就得说到,那人留下的最后问题。”

“按那人的话来说,大明宝钞制度似是不该废除,还有改良空间!?”

朱元璋也是微微点头,望向刘伯温。

然而刘伯温却是低头不语。

朱元璋轻轻一皱眉,面露不喜之色,跟着望向李善长:“你来说说!”

“是……”李善长恍若看不见刘伯温的作态,只是不假思索的说道:“这人是有些才华的,他说的漏洞也确实存在。”

“在微臣看来,大明宝钞的漏洞在于两点。”

“第一点,大明宝钞日后可以不废除,但要根据市场上的大名宝钞贬值幅度跟流通数量,来确定大明宝钞的印发数量。”

“以保持不贬值!甚至朝廷出钱,每年要求百姓,以大明宝钞交部分赋税,这还能让大明宝钞升值!这不是更好?”

“其二,提高宝钞面额,只给商人使用,大明宝钞最大的好处在于便利性。”

“以后商人往来做生意,可以不必携带沉重金银,自然大大方便了商业流通,也就是促进那所谓的商品经济。”

“我想,这二策,应该可以解答那人的问题。”

听完这一席话,朱元璋眼睛都亮起,不由得一拍桌子:“说的好,说的好!”

“咱说你萧何,真是说对了,这等统筹经济之才,确实是活萧何!”

朱标也是面露笑容:“韩国公之才,名不虚传,以后本宫也要多多请教。”

这二策,可是比他们之前想出的策略更好。

最妙的是。

要求大明宝钞不贬值,必须要确定,印多少才能不贬值。

他却能想出,要根据市场上大明宝钞流通情况跟贬值速度这一点……

李善长能让大明宝钞升值!

着实是面面俱到。

这恐怕比那朱行所期待的最佳答案,还要好上不少!

“看来宝钞提举司也要靠你。”朱元璋赞赏的看他一眼。

“微臣诚惶诚恐!”

李善长微微一愣,跟着赶忙下跪拜谢。

宝钞提举司正是印发大明宝钞的衙门。

这衙门下设钞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极为重要。

每年大明军费,官员俸禄中有两成,便是从宝钞提举司中出来的。

它在成立之初隶属于中书省,罢中书省后,隶属于户部。

而现在朱元璋却又让自己掌管这衙门,这等于是给自己恢复了小部分相权!

这是个信号。

代表着朱元璋在将淮西勋贵群体,给揍的奄奄一息之时,终于是稍微停下了手……

当下朱元璋吩咐两人退下,去商议一个条陈呈上来。

而出了皇宫之后。

他们的车马下人都在那里等着。

见到他们出来,两人儿子连忙过来侍候着。

“刘兄我有一言。”李善长却是顿下脚步,意味深长的看向刘伯温说道:“以前的淮西浙东之争,都已经过去,咱们在朝堂上畅所欲言即可,何必拘束?”

刘伯温淡淡说道:“李兄说的是。”

李善长见他不说话,便是微微皱眉。

却最后也没说什么,只是点点头,向着马车而去,他的长子李祺连忙搀扶着他,上了马车。

此时刘伯温此子刘璟也是连忙过来,说道:“父亲,你们在朝中说了何事?韩国公刚才那话是什么意思?”

刘伯温却不上马车,只是抬脚缓缓信步而走,马车缓缓跟在身后,他望着街上风景,将刚才的事给说了一番。

刘璟听完却是疑惑说道:“父亲为何一言不发?我听韩国公这意思,其实是对您示好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