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康熙四十年-> 第四十二章 决战
换源:
第四十二章 决战
- 胤禵忍住了翻白眼的冲动,毕竟是皇阿玛这样向着自己说话。
这足以证明皇阿玛,还是非常爱自己的。
当然要是能奖励点银子就更好了。
嘴上谦虚道:“儿臣愧不敢当,不过是学了点皮毛罢了,远远比不上四哥,已经到了了如指掌的地步。”
然后继续分析道:“这旱灾的另一方面,导致黄河缺水,进而引发大运河徐淮段,水量严重不足。”
“河道淤积严重,北运的粮食都卡在半道上。”
“粮食供应不足,也会推高粮价。”
康熙颔首,面带微笑赞赏道:“确实是长进了不少,已经知道从源头来分析问题,不错。”
胤禵脸上笑嘻嘻,心中还是忍不住腹诽。
这话是埋汰谁呢,都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
价格是由供给关系决定,同时反向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
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道:“儿臣实在是愧不敢当,这些都是多亏了皇阿玛和四哥的悉心教导。”
“儿臣倘若能取得些许成就,那一定都是皇阿玛和四哥辛勤付出的结果。”
胤禛站在旁边,脸憋得通红。
内心充满着惭愧和自责,直骂自己,太不是东西了。
自己怎么能够羡慕嫉妒十四弟,毕竟都是皇阿玛的偏爱。
这些和十四弟本人,是断无干系的。
十四弟是这么谦虚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皇阿玛,替他的四哥表功。
胤禛在心中默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待自己的十四弟。
除了福晋不能让,其他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让,都可以分享。
额,还有侧福晋,庶福晋之类的……
康熙显然有点忍受胤禵这些溜须之辞,轻微咳了一声,直接开口道:“接下来好好说一说人祸吧。”
听到“好好”二字,胤禵瞬间明了,这是要准确树立打击对象了。
不过这也正和胤禵的心意,满朝朱紫贵,尽是王八蛋。
无论是宗亲贵胄,还是文武百官,几人为国,几人为民。
躬身沉声应道:“是,皇阿玛。”
“这人祸就是京城粮商,大肆囤积居奇,垄断粮食价格。这才导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
“至于他们为什么敢这样肆无忌惮,就要好好问问他们背后的靠山了。”
“自古以来,官商勾结,必然弊病丛生。这种垄断集团的产生,就是在挤压大部分民众的生存空间。”
“从而导致大多数人,成为其剥削的对象,最终成为其奴役的对象。”
“儿臣以为,此种行为,无论放到任何时候,都应该严加惩处,以儆效尤。”
说罢,胤禵躬身,端正弯腰行礼。
康熙的屁股虽然坐在以满抑汉,以满制汉的位置上。
但是不可否认,现在京城的粮食危机,严重影响了京城的安定。
大火,终于还是烧到了自己的屁股上。
康熙作为一个帝王,优先考虑的从来都是稳固自己的统治,只要有利于稳固自己统治的行为,那就没什么不可为。
杀人从来也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康熙追问道:“胤禵,你所谓的粮商们的靠山,都是指哪些人?”
听到这句问话,胤禵心思一转,就直接答道:“回皇阿玛的话,这些需要有司衙门去查证,而非儿臣在此信口开河。”
开个头就已经是很给面子了,至于当刀子,暂时还没有这个想法。
反正小爷对于当皇帝没有兴趣,还是留有用之身,经世致用,造福民生。
说罢便退回自己的位子上,摆出一副不再多言的态度。
康熙只得继续问道:“胤礽,你对朕的问题,有什么看法?”
躲无可躲的胤礽,只得出列,非常为难的道:“儿臣以为十四弟的说法已经比较全面,该怎么处理还需要皇阿玛乾纲独断。”
康熙不由在心中暗骂,你个小王八蛋,朕要是能直接乾纲独断,还不得被多少人骂死。
人一旦到了一定的位置,难免就会产生又当又立的心态。
其实胤禵也不例外。
见自己的两个儿子都不接茬,那就问一问王公大臣吧。
咳了一声,提高声音道:“诸位宗亲臣工,也都谈一谈吧,对于粮食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只见众人依然保持沉默。
康熙的怒气值一下子就冲了上来,老子不能在这儿打骂儿子一顿,但是老子还不能在这儿治一治你们吗?
厉声呵斥道:“诸位食朝廷俸禄,如今就这样为朝廷办差吗?捞好处抢功的时候,个个奋勇上前。如今出了点问题,就畏畏缩缩。”
“朝廷养着你们这帮废物有什么用?”
见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龙颜大怒,已经无法善了。
索额图只得出列,道:“皇上息怒,奴才以为此事的要点在于解决粮食的来源问题,以及灾民的安置问题。”
“朝廷可以下诏,一面催促河道的疏通工作,使得粮食可以北运;另一面催促周边省份,向灾区调集粮食,以备赈灾之需。同时将户部的粮食,火速发往灾区,赈济灾民。”
“至于灾民安置,要尽量控制在原籍,等待朝廷粮食赈灾即可,同时也便于恢复生产,为下一阶段做准备。”
没来得及关注康熙是作何反应,胤禵有点抑制不住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
此时此刻,非常想把索额图团成团,然后一脚走起,思想有多远,就让他滚多远。
乍听起来,上面这些话貌似很有道理,也非常主动和努力。
但是,仔细一听,还不如特么的乍一听。
运河要是能疏通,早特么疏通了,没有水,再催有个桃子用。
至于周边省份调粮,看看受灾地区的位置,从特么的周边哪个省调粮。
黄河以南的部分,还好说一点,本身受灾的情况也属于较轻的类型,周边也有粮食可以调。
至于黄河以北,只有关中地区和山东半岛,这两个地方可以调粮。
由于气候原因,自唐朝以后,对于关中地区的期望就是,能养活自己就是很高的要求了。
偶尔需要朝廷小部分赈济,也未尝不可。
一旦需要大规模赈济,朝廷又供应不上,就会出现明末李自成起义的盛况。
至于山东半岛,倒是可以,但是离三省之需,还差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