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短篇小说 -> 四合院:从退伍开始-> 第十章 大院孩子和胡同串儿
换源:

第十章 大院孩子和胡同串儿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远离了小市场,张卫民总算松了口气。

他有点招架不住这时代的热情。

走在街上,路过的人看到他一身绿善意的点头微笑。

拎着东西,张卫民也笑着回礼。

张卫民也清楚,这完全是他这身绿的缘故。

这年头,一身绿代表着曾经的牺牲和奉献。

拐过弯,张卫民和一个冲出来的人影撞在了一起。

一个趔趄差点摔了东西,张卫民心头火起,“孙贼!走路不长眼啊!”

刚学的四九腔骂人还是蛮有味的。

那人也不说话,绕过张卫民想跑。

张卫民登时脸黑了。

两个手里拎着东西不方便,右脚一勾。

那人直接摔了个四仰八叉。

挣扎着想要起来。

张卫民嘿嘿一笑,一脚踩在了那人背上。

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

又冲出来几个人。

天有些黑,看不清面容。

“孙贼!继续跑呐!”

“真别说,这胡同串子还真能跑!”

“累死爷了!”

几个人手扶着膝盖,弯着腰说话有些喘。

听声音年龄都不大。

顶多也就十四五岁。

张卫民这下弄清楚了状况。

合着是被人追了。

心里的火也就散了不少。

脚收了回来,“他们追你?”

“是。”

地上的人也看出张卫民和追他的不是一伙人,低低的回了声。

声音也嫩,不超过十四、五岁。

“我说你们追他干嘛?”张卫民转头问道。

追的几人没说话。

张卫民后边有了声。

“他们是大院的。”

“大院的?”张卫民明白了。

大院。

胡同串儿。

两个词一碰。

张卫民知道了个七七八八。

这也是四九城的特色。

建国后,为了适应新形势。

也为了迅速恢复国力。

52年开始,四九城外城的城墙被陆续拆除,到大跨步时期,外城城墙已经被基本拆光,内城城墙部分被毁。

后来到65年开始,内城城墙也迎来了“寿终正寝”。

当时和毛熊关系日趋紧张,工程部门为了军事备战,开始拆除城墙用来修建地下铁道。

当然这是后话。

这里要说的是建国之后,四九城急需要大量的办公区和生活区。

为了解决办公问题,各机关陆续占用了城内空房较多的王府。

为了保护古都,梁思成与陈占祥吸取扒里与轮吨的前车之鉴,建议将四九城西郊建成新的行政中心。

虽然“梁陈方案”最后被否定了,但军队大院却留在了西郊城外。

从公主坟一直到四九城西山脚下。

空军、海军、通信兵、总后、总参、炮兵司、装甲兵、工程兵也就是后来的基建工程兵、铁道兵等大院。

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总医院,也就是后来耳熟能详的三零一等鳞次栉比、依次排开在这片区域。

除此之外,还有高校大院和机关大院。

高校大院集中在四九城的西北面。

五十年代初,学院路上自南向北建设了著名的八大学院。

机关大院不说也罢,各行政机关大院。

这里为什么要说大院呢。

因为这是这时期的特色。

后来也有了大院文化。

说起文化可能不怎么了解。

但要说壹号院,贰号院,顽主。

可能就知道的人多了。

绿蓝灰基本可以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一辈。

穿父辈绿色军装的子弟。

穿父辈蓝色中山装的子弟。

穿灰色旧衣的胡同子弟。

六十年代那段岁月里三色子弟横行四九城,彼此看不过眼。

而这根源便在于五十年代初。

五十年代的四九城,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学的是毛熊。

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

京都必须是全国的大工业基地。

于是在计划经济,单位就成为集生产、分配于一体的核心。

其实当时不仅四九城,全国都是这样,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依附于各单位。

单位要办公,居住要吃喝拉撒,就需要地,圈地之后没有基础设施怎么办?

各大院就自己建,陆陆续续建成了一个个功能齐全、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办公楼、家属楼、宿舍楼、门诊部、浴室、理发室、军人服务社、操场。

一应俱全。

如果院大、条件比较好,会有礼堂、游泳池。

有的院还会有幼儿园,附近几个干部大院都可以把孩子送过来,班车接送。

那时候几乎所有的军队大院都是统一制式。

这些大院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小城市。

有自己的办公区、生活区、食堂、服务社、礼堂、俱乐部、游泳池、医院、车队、幼儿园、小学,甚至中学。

熟悉四九城的人都知道培英、育英、群英、育红、友谊都是大院的子弟学校。

从此胡同里的老四合院,跟这种院墙套院墙的单位大院,共同拼成了新四九城。

而这也就造成了后来的年轻一辈彼此看不对眼,在那个动荡时期死磕的后果。

只不过,张卫民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见到了。

而且还亲身参与进来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