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从摸着鹰酱过河开始打造信息部队-> 第四十一章 进母校,再遇导师
换源:

第四十一章 进母校,再遇导师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1992年9月9日。

杨云起个大早,带着随行的士兵跑到东区的老茶馆买了几份包装精良的安化黑茶和君山银针。

此行来潭州是带着任务并非走访,送礼理论上来说是不需要的。

可回一趟母校总要看一看自己当年的导师,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事师之犹事父。

当年在学校,导师对他也算得上是倾注了很多心血来培养,时隔三十多年,能够再次见到九十年代的导师,这是一种很难得的机会。

导师就是潭州本地人,当地有一个谚语一去二三里,茶园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品茶。

以前的潭州甚至包括整个省,茶文化都非常浓厚,素有八角亭的大华宅,育英街的新华楼,南正街的九如春,老照壁的徐松泉,道门口的德园、西牌楼的洞庭春,游击坪的半江楼等等。

这种茶文化,一直传承到民国初年,不仅没有衰弱,反而更盛,更有督军题写的:客来能解相如渴,火候闲评坡老诗等美谈。

潭州人爱喝早茶,天刚蒙蒙亮就有茶客上门,店堂里茶客满座,谈笑风生,烟雾弥漫,声音嘈杂。

茶客们却怡然自得,安然若泰。

这种场景一直到九十年代,还经常能够看到,杨云了解自己的导师,好这一口。

带上这些,也不失礼仪。

.....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导师办公室,一名看起来有六十岁左右的老者,花白的头发已经变得很稀疏了,可看起来还是精神矍铄。

目光炯炯,老而强健。

清晨早起,锻炼完身体来到办公室,泡上一杯浓茶,戴上眼镜,一边品茗一边看报。

此人正是杨云的导师,边利民。

出生于一九三三年,浙省江山,一九五六年毕业于浙省大学电机系。

在学校担任军事工程学院助教,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导师,计算机研究所副所长,计算机学会理事。

这是一位值得尊重的老人,更是一位合格的导师,他曾教育过每一名从这里出去的学生,作为一名科学家也好、作为一名军人也好,我们的职责就是不断的追求和创造。

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既然科学永无止境,那么追求者的步伐也应不知疲倦。

边教授今年已年近六十岁,也曾带领过年轻的博士,硕士,本科生。

在学院里面,经常有一句话这样称呼他,人有黄金万两,他有桃李三千,说的就是边教授。

人生格言就是,没有严谨的作风,就不能创造一流的成绩,当老师的有责任把严肃,严密,严格的治学传统和科研作风传给弟子们。

也正因为如此。

才让杨云时隔三十多年,在回母校的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位导师。

可见对他的影响有多大。

“咚咚咚。”

有节奏的敲门声传来,边利民放下了手中的报纸,摘掉了眼镜。

“请进。”

听到屋内传来的声音,杨云安排随行的士兵在外面等待,整理了一下衣装,提着带来的茶叶。

推门走了进去。

看到边教授的第一眼,那种时隔多年的感触,瞬间消融。

将右手提过来的茶叶换到左手,立正,敬礼。

“报告导师,您的学生杨云前来报道。”

“杨云?哈哈,是你呀。”边利民慈祥的笑了笑,“来来来,别客气孩子,我知道你这几天会过来。”

“院长早在一个多星期前就跟我说起过你,听说现在是在羊城军区负责组建信息化部队,好,好啊。”

杨云略显激动的点了点头,颠颠的把茶叶放在了桌上。

“导师,这是我顺路过来带了一些茶叶您尝尝,好喝了,我下次再给您带。”

边利民抬眼打量了一下礼品,脸上的表情明显有些不悦,像他搞学术的,最不喜欢最看不惯的就是这种人情往来带东西。

只是他也清楚,这是学生的一份心意,也就没开口多说什么。

“坐”,边利民指了指旁边的椅子,“我知道你此行的目的,学校也把这一次对接的事情交给我了。”

“啊!”杨云有些惊讶,这他还真不知道,来找导师,只是顺路过来看一看。

这件事没想麻烦他。

“不用觉得惊讶,组建信息化部队是好事,更何况我在这方面也能帮得上忙。”

这个杨云还真没办法拒绝,他的这位导师那还真是一个牛人,早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军部决定研制国内自己的计算机,在学校成立计算机研制组。

导师就加入了研制组,他当时连一般的计算机概念都不知道,起步十分艰难。

研制组成员几乎都是同一情况,但他们焚舟破釜,殚诚毕虑,取得的成果还真不小,近十年的时间,有三十多个硕士,二十多个博士,还有许多本科生,在他的教导下圆满完成了学业,走向国防科技第一线。

有导师帮忙,那自然最好。

“我知道你这一次过来是想要带走一批人,一批在计算机领域,在武器研发领域有能力的学生。”

“但我觉得这时候不妥,院长了解过咱们信息部现在的状况,条件可以说很简陋,设备方面也没办法跟学院比。”

“我的意见是人别带走,把任务留在这里,你只需提出你的要求,借助学校现有的条件会更快完成研究进度。”

“如果去了部队,反而会拖延速度。”

边利民的提议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任谁了解过信息部的环境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这边的设施之后,对比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可杨云的初衷不是让他们去研发,而是自己有图纸,有想法,但他毕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需要借助一部分的科研人员,来把他熟悉的那些图纸全都构造出来,然后拿到总装部审批,兵工厂制造。

这是一个完整的流程。

单单把要求说出来,从头开始研究的话,少说又是一个五年计划,十年计划,他可等不了这么久。

还指望着年前能够做出一批简单的设备,用于作战,先提升红一团的心态转变。

思考了一下,杨云开口说:“导师,我理解您的意思,信息部目前确实提供不了更好的科研环境。”

“只是我这里已经有了设计的图纸,凭我一个人无法制作出来,所以才想拉一批人过去协助我。”

杨云也算是豁出去了,反正话不这么说,很难改变导师的想法。

因为对方的思路按正常来看是对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