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在武当山教朱元璋修仙-> 第31章 朱元璋思考明灭原因
换源:
第31章 朱元璋思考明灭原因
- “这是什么仙丹?”马皇后瞪大眼睛,几乎不敢相信。
她只觉得自己的身体仿佛得到了新生一般。
精神气质都改变了,变得坚韧和威严。
这种改变,说是脱胎换骨都不为过。
这等效果,简直和仙丹没什么区别了。
朱元璋看着马皇后的变化,暗暗点头。
这玄武丹果然厉害。
甚至,他能看到马皇后两鬓的灰发都变得漆黑长直。
是的,马皇后变得更年轻了。
朱元璋看着变年轻的马皇后,目光忍不住一阵火热。
俺最漂亮的妹子又回来了。
似乎是感觉到了朱元璋火热的目光,马皇后脸色一红。
这目光代表什么,她自然很清楚。
但老四还在呢。
马皇后嗔了朱元璋一眼,让他收敛一下。
朱元璋顿时干咳几声,掩饰尴尬。
随后,朱元璋脸色一肃:
“妹子,老四,今天的事不要说出去。”
马皇后也是个懂轻重的人,这么神奇的丹药,肯定是绝密。
于是她郑重点点头:
“放心吧,我晓得的。”
说着,她看向朱棣,目光柔和下来:
“老四,你伤都好了吧。”
朱棣此时仿佛浑身拥有着用不完的力量,闻言一脸激动:
“母后,儿臣的伤全好了,父皇的丹药果然神奇。”
朱棣是真的震惊了。
可随即,他看到朱元璋的时候,顿时收敛表情,又变得畏畏缩缩起来,哪怕吞了虎贲丹,他也畏惧老朱。
朱元璋哼道:
“伤好了就行,接下来每一天,你都要给老子好好用功读书,另外,你还要学习弓马骑射,不准偷懒。”
“是,儿臣遵旨!”朱棣急忙回应。
朱元璋又和马皇后交代了几句,这才转身离开。
……
回到文华殿之后,朱元璋坐着思考起来。
一个又一个问题浮上心头。
大明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是自己制定的各种制度?
这些制度为大明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藩王的巨大压力,文官的贪腐,土地兼并等等。
这些原因,朱元璋都仔细的分析了。
分析之时,他还认真地通过锦衣卫收集的各项数据,以及如今整个天下的详细情况进行对比。
除此之外,他还认真地阅读了秦汉、两晋、南北朝、唐宋的一切史书。
然后他的内心之中就有了答案。
想到这里,朱元璋眼神一厉:
“咱的制度没有错,错的是后人那帮废物。”
是的,这是他得出来的最终答案。
事实上,朱元璋的确也没有错。
他在大明开国时,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包括军户,匠籍等等把阶层固定死了的政策,都没有错。
说没有错,是因为这是根据当时的国情制定的政策。
“咱制定的制度,是基于眼下大明的实际情况得出的最优解,大明朝刚立国,最需要的就是稳定,户籍制度就是为了严禁人口到处乱窜,引发社会动荡。”
朱元璋一边说一边在桌上写着什么。
他修行天子封神术之后,领悟力和对社会规律的总结能力更加强大,加上经历过大明全部的历史,所以更加有心得。
“秦始皇和隋文帝都结束了乱世,把神州一统,但他们两个都犯了个致命的错误,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把当初的天下稳定,等两人一死,朝代经过动乱,顷刻崩溃,最终便宜了汉唐。”
“只有朕,朕制定的制度,把大明的基本盘全部稳住,哪怕咱死了,大明经过了靖难之役和土木堡之变两大动乱,依旧没有灭亡,而是传承了276年,没有走秦朝和隋朝的老路。”
很多历史书里,讲到各朝开国君主的时候,往往热衷于描绘疆场上的血腥攻伐,沉醉于宫廷官场的勾心斗角。
但对于民政建设往往一笔代过。
这会让后人产生一种错觉。
仿佛只要君王们得了天下,税赋钱粮、民众徭役就会自动各归其位,倾心输诚。
事实上,这些琐碎枯燥的工作才是真正的大事。
也是真正的难事。
老子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
意思是治理一个国家,必须像煎鱼一样小心翼翼,不可操切,否则一不留神就煎糊了。
纵观朱元璋在洪武年间的这一系列举措。
正好是老子这句话的最佳注脚。
自汉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每一个朝代都演化出自己独特的户籍管理体系。
比如东晋分本土黄籍和侨民白籍。
唐分天下户口为九等,三年一团貌。
宋代有常产主户和无常产的客户,又分坊郭(城市)户和乡村户等等。
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细节如何变迁,其运作的基本逻辑,始终不曾偏离萧何的《户律》精神。
总结下来就八个字——收税有据,束民有方。
一个政权掌握的数据越详细,天下就越透明,统治越稳定。
因此历代王朝肇造初始,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永远是括阅天下,修造版籍。
这事搞不定,啥也干不了。
不过建户籍这种事情,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户籍档案有一定的继承性。
如果前头赶上一个靠谱政权,规则设计完备,资料保存完整,能省不少事儿。
比如刘邦,有现成的秦法可以参考。
又有萧何保留下来的秦档,很快便能进入状态。
$(".nod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2");setTimeout(function(){$(".nodeEnd").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