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人在大明,把历史拉回正轨-> 第三章: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换源:

第三章: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金陵的早晨永远是从喧闹声里开

始的,颓废的夜市才悄然褪去,早市就已来临

屠夫把洗剥好的猪肉一块块的挂在钩子上。

菜贩也挑着青菜担子开始叫卖,总是忘不往青菜上淋些清水,这样就可以夸口自己的青菜还是带着露珠。

打开东阳门的窗户,早晨的金陵城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

昨夜,一场水打杏花的小雨,把整个西水门街道变得湿滑,一簇簇深绿色的苔藓已经从墙根露了出来。

真清爽!李凤源不禁打了个机灵。

最喜欢这种雨后清晨,李凤源系上了青色的士子服,快速用柳枝蘸了点细盐刷齿。这可要省着点用。

细盐在这年代可是个金贵东西。

塞了几个包子,牛饮下一大碗蛋花汤。打着饱隔,李凤源挎着士子包慢悠悠的向桥东门的学堂走去。

悠闲的穿梭在集市的西水门街。铛铛,铛,随着城官的开集鼓三声落下,西水门街的街邻陆陆续续卸下门板,锦缎的招牌也被挂到了门顶,开始了一天的买卖。

人群中,李凤源快速穿过刘二家的茶水铺子,他家的茶水一杯可不便宜,踮脚溜过姚娘娘的蒸饼铺子,每次走过李凤源都一阵发虚,太可怕了,谁能想像一个慈爱的老妇人拿着几张人脸大小的蒸饼往你嘴里塞的场景。自从西水门街出了个李凤源这个圣前童子以后,街坊四邻的热情就被轰轰烈烈的点燃了。

用西水门坊长的话说就是:“源哥是天上的文曲星君下凡,以后必然是东阳门唱名的大人物,你们能跟他做街坊,是你们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穿过桥头,一座四四方方的茅屋映入眼帘,竹篱围成的小院里种了几珠梅花,东南角还栽种一棵柳树,枝繁叶茂,碧玉妆成一树高,树下两只石凳一方石桌,闲暇时老夫子常一人坐在月下酌饮,对影三人。

刘老夫子是一个极好的人,年逾古稀却依旧身体硬朗,板着脸,银发不思一苟的用布条绑在脑后。拿着竹板立在茅屋外,准备检查每个入门的家伙的作业。一般情况下,只要完成前日的课业,老夫子就不是很在乎别的小瑕疵,哪怕是品性上的。

用老夫子的话来说,圣人且瑕,况人乎?

李凤源以为这样的先生不是一个好的先生。但老夫子没有任何要改正的意思。

走进院落,石阶上已经有同窗正在接受夫子的考校,苏家的小娘子已经在磕磕绊绊的背诵《原道》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

听着这断断续续的背诵。李凤源都替苏家小娘子捏了一把冷汗,老夫子可不老夫子可不是这么有耐心的人啊。

奈之何民不穷且盗…………

终于小娘子涨红了脸,停了下来。低下头不敢看老夫子黑下来的脸。

良久…………

“汝天资聪慧,唯少一颗坚韧向道之心,玉不琢不成器,伸出左手”。

老夫子睁开眼,扫了扫小娘子。扬起了竹板。

啪!啪!

两声清脆的竹板声响过。茅屋里的晨读瞬间响亮了起来,小娘子忍着泪水行了一礼,快步走进了学堂。

李凤源赶忙走上前,向老夫子行了一礼。

“汝来背诵前日的留下的《中庸》之心说。老夫子看着李凤源,缓缓的说。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李凤源轻咳一声,微微低下身子,朗朗的背诵出来。

嗯,汝等骄子,圣人训切不可不熟记,学问一途,切不可有丝毫惫懒之心。老夫子绷着脸,瞅着李凤源训诫道。

李凤源拱着手,低头受教。

进去吧,日眏之前,把《原道》熟读。老夫子撮了一口茶,回头对李凤源说道,李凤源连忙称是。

没办法,人跟人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

李凤源刚掀开草帘,张大户家的小胖子带着抽泣的哽咽声就传了过来。

这小胖子也不是不勤奋,轮到勤奋在整个学堂也能排进前三,据说“头悬梁”“锥刺股”他爹都给他使上了,做到这种地步也硬是背不下来前日的《弟子规》的课业。

每日夫子考校课业时,这家伙都是第一个挨竹板的人。

久而久之,他爹张大户都死了让他入士这条心。

只便他在这学些数算,日后能管理家族账务,顺便再结交一下未来很可能东华门唱名的李凤源,毕竟在这个时代,一个官员也是有很大能力的。

李凤源径直落座,从青包里拿出《原道》,韩昌黎的政治见解也是每次科考的化名题,对于明年的春试,李凤源也是重视的紧。只是李凤源没发觉,周遭的读书声又大了几分。

很快,刘老夫子拿着竹板走了进来,开始在每个廊道日常巡视。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

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

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

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李凤源再一次背诵了《原道放下书本问刘老夫子:“先生,书中说古有四民,指的是士农工商,现在我们有六民,也就是士农,工商

再加上和尚,道士。

这样一来种地的人就少了,做工的人就少了,经营买卖的人也就少了,而坐享其成的人自然就多了,工商农自然付出的也就比以前多了,一旦出现了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天下就要大乱了?百姓就要造反了?”

眼看着张大户家的儿子又在挨板子,那哭声凄惨的让李凤源都听不下去了,昨天的《弟子规.生民》这家伙又没有背下来。

老夫子看到是李凤源提问,喘了口气,走了过来,

古代圣人常说,天不变,道亦不变。人生来就有自己固定的轨迹,天下五常规自有定数,如文人就要治学育人,武人就该镇守边疆,农人就该四季培土。这是命数,遵守规律,自然秩序井然。

认命吗?李凤源低头称是,内心却不甘的喃喃道,内心涌出一股强烈的不甘。自己无端的来到了古代,挣扎着活在这个吃人的社会。

匠人的后代只能是匠人,低贱人的后代一样也是奴隶,商人排在社会的最底层,而自己活命的手段却成了阻碍自己上升的禁锢。

夫子,我有不同的见解。李凤源突然抬起了头,目光坚定的看着老夫子。

周围的同窗一片惊呼,愕然的看着抬起头的李凤源,老夫子可是最讨厌无端搬弄是非的人,忤逆先言,这可是最大的禁忌。

汝天资聪慧,圣人训言亦赞,今日怎会质疑先贤?老夫子重重的拍下竹板,不悦着说。

先生,学生今日上学堂路上,看到墙根下一簇簇苔藓向阳而生。不禁有感题下一篇诗,细分之下与韩昌黎的《原道》大义有捉襟见肘之嫌,望先生解惑。

李凤源躬下身子,行礼解释。

如此,那便说来。

老夫子眉头稍解,依旧不悦的看着李凤源。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李凤源直起身子,看着老夫子的眼睛。随着李凤源一字一句的背出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老夫子的脸色逐渐变得惊愕。

新作求推荐,谢谢大家很重要,后边继续努力去了

$(".nod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2");setTimeout(function(){$(".nodeEnd").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