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穿越小说 -> 呓语文集-> 浅谈中国文学的风骨
换源:

浅谈中国文学的风骨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风骨”一词源于何,不知,但据今天的史料记载,“风骨”一词,最早出现于汉末,流行于魏晋。比方说,《宋书•武帝纪》中武帝称刘裕“风骨奇特”,《南史•蔡撙传》帝称蔡撙“风骨鲠正”以及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风骨》一篇。刘勰认为,所谓“风”,指文章的情志,要有感动人的力量,写得鲜明而有生气,骏快爽朗;“骨”,则指文章要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这是旧时的风骨,也是“建安风骨”的起源。

谈到了“建安风骨”,就不得不提其内涵以及代表人物。所谓之“建安风骨”,实则为社会现实所反映出的悲剧从而映衬的士人不得志,无法建功立业的“悲壮”为中心的“可望而不可即”精神。这一精神并非是腐朽的,恰恰相反的是积极向上的拼搏敢为人先之精神。历朝历代的文人都写过与之相关的文献,在此便不过多作谈。“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其中最为代表的乃是:“建安七子”和“曹氏父子”。所以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建安之风之所以能长存,要归功于的不仅是时代营造的特殊氛围,还有中国自古以来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程。无论是昨日还是今天,“建安风骨”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依然是今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撑。其所体现的“慷慨悲壮,雄健深沉”之特征,无不时时在提醒着世人。时代的变迁,人民的幸福,紧紧相关联。

过去的虽已成定格,埋藏在了古老的时间长河中,布满灰尘。但是却是古代文化的遗产,其所孕育的能量在今天乃至未来依然生机充满力量。

现代的大多数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过于浮夸且不自然,忘却了旧时的文化遗产,反而追崇起了西方的古典理念。民族自身的悠久历史是不可磨灭的,无论过了多长时间,其所存在的价值依然是无价的。马克思主义中所提及的“实践”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的美好品质,勤劳、勇敢、智慧都是其属性的代名词。我们只有接受传统理念,才能进一步发展。过于追崇先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本民族的文化造成一定的威胁。建安风骨所营造的意境与其所处的时代恰恰相衬。而对于今天人人处在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下,这一理念就应该发展升级成真正之“中华风骨”。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