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都市小说 -> 1987童年-> 第二章 举家大迁徙
换源:

第二章 举家大迁徙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花庙村的村西头有一条南北通道,向北通往秦岭深处向南直达渭南城,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条原上的南北大交通还是土路。我们一家四口简单收拾一下,便顺着这条路朝渭南火车站进发。一路步行,我自然是走在前面,兴高采烈,蹦蹦跳跳,好不开心。我印象最深的是从原上到渭南城要经过一个山路18弯,那时候我觉的走这个地方好费劲啊,尤其往上走的时候不知要累坏多少人,因为那个年月,出门基本靠步行,拉车也要靠人力,可见原上人们的生活是多么辛苦!

我们一路走走停停,很长一段时间才到了渭南火车站,搭上绿皮火车,我便从渭南花庙村被父母带到了山东嘉祥高庙村,一直在这生活,此后二十多年再也没有回去过,花庙村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遥远的梦,我爱它,但我却始终不能触摸它,我想了解它,仿佛在云端,我又能怎么够的着?

  初秋的细雨带去我浓浓的思念,想起此刻,我又怎能不心酸叹息!黄花已逝,故人远去,身后的黄土高原在绿皮火车叮叮当当的行进中,消失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的父母把我带到了山东一个叫高庙的地方,我的姐姐哥哥也来了,那时的天很蓝,那时的树很绿,池塘里的水也很清澈,时间过得好慢!那时的乡亲很淳朴,见了面嘘寒问暖,无问东西。

  高庙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村子,相传在隋朝此村就已形成,大隋开皇年间,先人就在此村劳苦耕作,安居乐业,可见这地确实是个风水宝地!高庙距嘉祥县城约有10里地界,距JN市区也只有30里地界,交通还算便利。村中北头修有一庙,最高的那座庙是个木制结构,很像一个塔,从底层爬到最顶层要走127阶,那好像是全村的最高点,站在顶端俯瞰邻近几个村庄的景色,尽收眼底,那感觉悠哉悠哉秒不可言。老乡还说,在塔的顶端时常有巨龙盘绕,巨龙降临祥瑞之地,护佑一方平安,你说神奇不?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好建筑,在文革时被毁了,现在想来,不仅让人唏嘘。

  话不多说,此时此刻我们全家就来到了高庙村。到了这地,父亲却犯起愁来,眼下的住宿问题可怎么解决?我们之前的老家,二叔大姐姐和爷爷奶奶在住着,如果去爷爷家,住不开,这可如何是好?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此时我本家的三叔令玉向我们抛来了橄榄枝,他要帮我们解决这个住宿问题。事情是这样的,我的这个三叔令玉在我的印象中人长的高高大大的,很精神,双眼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高鼻梁,脸色黝黑,讲起话来,声音洪亮,掷地有声。早年间,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在我们镇教办工作,在县城有房,家里的房子便闲置了下来。他对我爸讲:村西头,我的房子还闲置着,我也不在家住,不如你搬到我那院子来住,以解燃眉之急。我爸听后,眼含热泪,道了句:好吧,谢谢。至此,我们便搬到了三叔家。

  提着背包,背着行囊,我们来到了这个住所。没有大门,四间砖房坐北朝南,有一个露天灶台,院子里子里种满了梧桐树,深秋的季节,树叶一片片落下,满目萧瑟中,我们来了。打开最西边的那间房,简单收拾一下,我们全家便入住下来。

  那时我约莫有三四岁的样子,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自然是高大光辉的形象。可我的妈妈却看不惯他,她经常说她拉擦,懒惰,经常数落他。记得有一次我们全家在院中中午喝面条,手擀的那种,爸爸端着碗,倚偎在墙角,正要喝,鼻涕流下来了。“你醒醒鼻涕再吃啊!我日,真拉擦,恩...”妈妈骂道。闻声,爸爸随手擦了擦,白了她一眼,埋头,继续喝面条。哎,我们姐弟,看了一眼,有些许疑惑,愣了少许,继续吃饭...

  那一年,我们包了村里2亩地开始种西瓜,春去秋来,暑来寒往,不知不觉夏天到了。我只记得那一年的夏天特别热,西瓜快熟了,父亲在地头搭了个窝棚。我和哥哥被委派任务,没事就在地头看西瓜。我俩闲来无聊,就在地头逮蜻蜓,追蝴蝶,看青蛙蹦跶,别有一番情趣。那时,漫山遍野长满了鲜花野草,飞禽走兽漫步原野间,真可谓鸟语花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西瓜熟了,我们必定要挑一个又大又好的尝一尝,每天有喝不完的西瓜,我的小肚每天圆又圆,也不知我喝了多少西瓜,呵呵,反正挺高兴,管它呢?

  这天夜里,我和爸爸看西瓜。月黑风高,田野一片静悄悄,突然远处传来脚步声,“不好,有人要来偷瓜”父亲对我说,随及拿了手电筒便追了过去。偷瓜贼看见手电筒的亮光,突然慌了神,丢下西瓜,撒腿就跑,父亲便不再追,说了句“随他去吧。”,便领着我走近了窝棚去睡觉!第二天早上,我在偷瓜贼逃跑的地方,捡到了一个圆形的玻璃吊坠,这个东西放在阳光下会变色,里面还有图影,我兴高采列的把这个战利品拿给父亲看,父亲只说了一句“留着吧”,便陷入沉思。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