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玄幻小说 -> 窥视无穷-> 掘地三尺
换源:

掘地三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我很想知道委托你们的秘密是什么?它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其余四个外星人相视一笑,其中一个红色皮肤的小小外星人也用腹语道:“人类的秘密有一部分在地球内蕊,而我们五星系要通过一条秘密通道才能到达那里。我们需要一把锁才能打开这个通道之门!”

我不解:“你们无所不能,还需要一把锁吗?那把锁在哪里?秘密通道在哪里?所谓秦始皇死前交待的秘密又是什么?”

另一个白色皮肤的小小外星人用手一指我:“这个秘密就是你”!

我扑哧一笑:“别逗我了,我是对盗墓笔记,狐仙鬼怪,灵异事件玄秘的事情感兴趣,但我绝对是个没有特异功能的人。我还是很有兴趣你们给我讲讲地球中蕊会存在什么样的秘密!

五个小小外星人突然沉寂了下来都在考虑什么。即然迟迟不说,那我就向他们科普一下自己所知道的对地球内表构造的一些知识。

地球里面是地壳、地幔、地外核、地内核。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的内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

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好几个同心圈层。其中地壳是地球外部的一层坚硬外壳。

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除地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沉积岩、风化土和海水外,上部主要由花岗岩类的岩石组成,而下部则主要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的岩石组成。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但各地并非一样,一般大陆比海洋厚,高山比平原厚。大陆地区的地壳厚度一般为35千米,大洋地区却只有5—10千米。

我国XZ地区地壳厚达60一80千米,东部平原地区则为30多千米。地壳密度在2.6~3之间;压力自上而下由1个大气压增加到1300个大气压;温度至底部增加到1000~C左右。

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

地球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的地方,有研究表明,现在的地球可能是由忒伊亚流浪行星和地球自身碰撞后融合而形成。自古以来,人类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这片土地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但是,我们平时所能看到的都只是地球表面,地球的深处到底有什么,我们并不很清楚。

地下1米是多数动物居住的场所,地下15米是时间胶囊埋藏的位置,地下230米是刚果河的最深深度,地下373米是长白山天池的最深处,地下1637米是贝加尔湖的深度,地下3600米是多细胞生物恶魔线虫居住的深度,地下11040米是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

而地下12376米是Z-44油井的深度,它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高出3528米,这也是目前人类所能挖到的地球最深处。但是,地球的深度是6371公里,这也就意味着,目前人类所能挖到的极限也不过才占地球半径的0.2%而已。

地底最核心的地方到底有什么?是否真的存在一个未知的全新世界?人类目前还不得而知。说不定在地球深处真的存在如哥斯拉一样的史前巨兽,等待被人类唤醒。

那么,是不是秦始皇的陵墓建造存在一个天大的秘密呢?

秦始皇是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陵寝就是秦始皇陵,位于现在的SX省XA市骊山北麓。

千百年来,围绕秦始皇陵的故事不仅在史书上有所记载,在民间传说中也流传甚广。

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按照郦道元所说,因为骊山产美玉,秦始皇贪其美名才将陵寝选在此地。

但真的是这样吗?要知道,皇陵的建造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更何况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其陵寝修建极尽奢华,必然在选址阶段就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其实,从礼制上看,秦始皇陵的修建选址是符合古代长幼尊卑、上下排序的。当时的礼制,辈分高的人墓葬要在西边,后代在东边。

秦始皇的祖先昭襄王、宣太后等墓葬在临潼县西面,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墓葬更宜在东边。更何况,古代王公贵族的陵墓喜欢依山而建。

背靠大山不仅可以衬托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更有死后守护家园故土的意味。如此一来,地处临潼东面的骊山就是不二之选。

当然,也有不少风水术士认为,皇陵背靠骊山,面向渭水,结合周边地势构造乃呈现“五爪金龙”姿态,而陵墓位置恰好是龙首所在,不仅有利于皇权集中、天下归心,更显秦始皇的独尊地位。

秦始皇陵选址已经颇为神秘,其面积更是让历代学者争论不已。秦始皇陵的封土堆,现在看是一片长满石榴树的山丘,呈现平顶四方锥形台体。

《汉书》中记载,秦始皇陵封土“高五十余丈”,按现代的测量方式,换算后就是115米。但专家不管怎么测量,现存的封土堆却远没有这么高。

多年来,考古学家探测的高度有十余种结果。除了测量的测量位置不同、水土流失等客观原因,也有不少考古学家认为是文献记载夸大其词。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文献记载的或许是设计高度,但由于秦朝末年战乱不止,导致人工短缺,因此实际上并没完成封土工程,所以才造成现在测量数值与记载数值差距大。

现在的公认结果,是站在封土北侧地平测量的,高度在51.4米左右。

不过哪怕是只有51.4米,放在当年来看,秦始皇陵的建造也绝对称得上大工程。不仅如此,封土堆的神秘还在于温度差方面。

秦岭地区冬天能降到零下10度左右,石榴树会出现严重冻伤,但秦始皇陵封土堆上的石榴树却能够安然无恙。经过红外探测,封土堆的温度比周围温度高出几度。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温差,专家也只能推测除了土壤结构和含水量不同之外,地宫的存在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关于秦始皇的地宫到底在哪里,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

2002年,SX省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对秦始皇陵所在地进行勘探。

在动用现代的放射性法、核磁共振法、测汞等22项勘测后,又结合考古工作者在封土堆上用洛阳铲进行勘探,最终才确定地宫就在现存的封土堆下。

不过,科技是有限的,秦始皇陵地宫墓室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其中流传最广的大概要属水银的“百川江河大海”了。

《史记》中曾说,秦始皇的地宫中,有用水银打造的江河湖海,模拟中国地上的形态,日夜奔流不停。

这一神秘传说虽然未得到证实,不过专家的确探

测到了秦陵地宫中存在大量水银。这或许可以给史料传说增加一些可信度。

事实上,若地宫真的有流动的水银江河,那它的作用可能不仅在于彰显地位,更在于防盗防腐。

因为高浓度的汞可以导致人精神失常、瘫痪甚至一命呜呼。这更让地宫的神秘色彩又增了一份。

除了水银江河,长明灯也是秦始皇陵墓的一大传说。事实上,长明灯的传说由来已久。

不只是秦始皇陵,古今中外都有在墓室里发现长明灯的故事,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从未见过长明灯。

主要还是因为长明灯与我们观念中的能量守恒等理念相悖。如果一盏灯能够千百年在墓室中长明,不说氧气来源了,就连燃料如何补充都是个问题。

若真的按照《史记》所说,秦始皇曾用人鱼熬制成灯油,使长明灯摆放在陵墓里,永久不息。那么,这灯就已经在墓中坚挺了千年之久,显然是不现实的。

更何况,我国历代典籍中对于人鱼膏的记录都有些许差异。有的认为人鱼是娃娃鱼,而在《太平御览》中则记载,所谓的人鱼膏是鲸鱼膏。用鲸鱼膏制成长明灯,这种观点似乎还有些可能性。

一头鲸鱼可以提炼数顿油脂,而一顿鲸鱼油可以供蜡烛燃烧十余年,如此算来,理想情况下,一头鲸鱼的油膏燃烧近百年也不无可能。

不过燃烧要氧气,墓室中氧气含量有限,灯又如何能做到千年不熄?又是否是通过控制系统,由人触发机关导致墓室内部灯亮,造成长明假象?在陵墓尚未现世前,一切都只能是猜想罢了。

那么,猜想和传说那么多,为什么不打开秦始皇陵进行考古挖掘呢?除了秦始皇陵中的确有大量水银存在、防盗设备完善,若贸然勘探较为危险之外,怎样妥善保存发掘物品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目前,不发掘秦始皇陵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有过太多教训。

1987年,法门寺出土了一批唐代丝绸,限于当时的条件有限,只能密封保存。

就连兵马俑,发掘后长期暴露,都需要定期修复保护,可见,在没有足够的发掘和研究能力保证下,贸然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进行发掘是不现实也不理智的。

有很多人觉得,现在不挖,若是有盗墓者或者已经被盗岂不是得不偿失。像是《汉书》、《水经注》都有项羽火烧秦宫攫取宝藏的记载。

《后汉书》亦有赤眉军盗掘皇陵的记录。《晋书》中也提到,十六国石季龙取铜柱的故事。

不过,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项羽烧毁的可能只是像兵马俑这类的陪葬坑或是地标建筑,陵墓地宫深埋地下,并没有受到破坏,而后面的一些记录也都不足为信。

目前地宫周围只有两个一米左右的小盗洞存在,距离地宫位置也很远,可见,皇陵中心的地宫尚未被任何人进入或者打开过,保存十分完好。

秦始皇陵范围极广,相当于78个故宫。如果把范围扩大看,事实上,挖掘工作早已开启。目前已经挖掘或探明的秦俑1、2、3号坑、石铠甲坑、铜车马陪葬坑、鱼池遗址、陶窑遗址……都可以算作秦始皇陵发掘工程中的一部分。

如今,秦始皇陵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宝,更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发掘秦陵等重大抉择上,我们要依靠科学发展的程度,而不是听信权威的意见,更不能被经济发展左右。虽说在考古技术上,我们并不落后,但文物保护在全世界都是正在探索的难题。

对于秦始皇陵,我们宁可留给后人,也绝不能让祖先留下的东西遭到一丁点破坏。

如果陵墓里藏有秘密通道,那么五个外星人是不是也想进入这个通道去达成什么目的?

难道这个秘密是一把锁,可以打开宇宙之门吗?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