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玄幻小说 -> 窥视无穷-> 人类自救手册
换源:

人类自救手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随着人类近百年对宇宙的各种研究,科学家得到了一个似乎有些违背常识的答案:无垠的宇宙起源于一个无限小的奇点。而在宇宙出现的瞬间,也随之生成了维持宇宙平稳运行的各种基础规则。

例如宇宙中因为存在引力,所以才有了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星球,同时也让这些星球之间保持相对稳定。当然了,随之出现的可不仅仅是引力,还有许多人类尚未知晓的作用力,而这些作用力同样是维持宇宙运行必不可少的关键,同时也是诞生生命的关键。

而随着生命在宇宙中出现,另一个基本规则露出了它那狰狞的嘴脸,它就是死亡。事实上,不仅生命会受到它的威胁,宇宙中各种天体同样也会受到它的威胁。例如宇宙中数量最多的行星,它们走向“死亡”的标志就是炽热的内核开始冷却。

不只是行星,即便是发光发热的恒星同样也会有“死亡”的一天,而和行星不同的是,他们死亡之后则会转化为另一种天体。

如果说行星恒星这种天体最终会死亡让人还能勉强接受,那么如果说宇宙同样也会死亡,你还能接受得了吗?

不管能不能接受,说宇宙并非永恒,它也有灭亡的一天并不是玩笑的胡说,而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不过,虽然知道宇宙最终肯定会消亡,但是它消亡的方式却一直是科学界争论的焦点。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最后会有三种结局,分别是大收缩、大撕裂以及大冻结。

大撕裂理论支持者认为,当宇宙达到生命的最后阶段,无处不在的暗能量会让整个宇宙的结构发生难以想象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会打破整个宇宙的平衡,宇宙将在混乱中化为虚无。

大冻结理论支持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宇宙的不断膨胀,所有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将会衰变殆尽,天体将会融化、黑洞将会蒸发甚至连光子都会消失,届时宇宙将会被无尽的虚无“冻结”。

而大收缩理论支持者则认为,膨胀正在膨胀是一个既定事实,这意味着某个位置可能存在一个极大的力在牵引,一旦这个牵引力消失或者减弱宇宙将会大收缩,继而重新变会炽热的奇点。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至今没有找到宇宙会收缩的迹象,所以这个支持该理论的人不太多。

总而言之,不管宇宙最后会以何种方式灭亡,对于现在在宇宙中生活的我们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因为“活着”是拥有自主意识生命最大的渴求。

事实上,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思考,一旦宇宙消亡,人类应该如何自救这个问题,并且对于这个问题还给出了一些答案。

1979年,“戴森球”概念的提出者弗里曼·戴森就该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人类科技水平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可以改变某处空间的空间结构,让这块空间独立于整个宇宙的大空间,并且让这块空间一直膨胀下去。这样既解决了宇宙毁灭的问题,同时也让人类有了一片足够广阔的空间发展。

但是,弗里曼·戴森这个设想是建立在宇宙空间静止不动的前提条件下的,随着宇宙加速膨胀现象被发现,他这个设想自然也就永远不可能实现了。

2015年,弗里曼·戴森在一次采访中再次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表示宇宙加速膨胀会让宇宙整体环境慢慢变得“寒冷”,同时也会让人类没有办法在宇宙毁灭是自救。

2018年,物理学家丹·霍珀(Dan Hooper)针对人类自救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他的方法真的很颠覆认知,他认为如果宇宙走上末路时人类文明还存在,那么肯定已经具备制造微型宇宙的能力,那时可以进入这个人造宇宙来避开宇宙毁灭的危机。

如果弦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在主宇宙毁灭之后,人类制造出来的微型宇宙应该会落入一个超维空间中,这里有许多和主宇宙类似的三维宇宙,人类可以随机选择一个继续发展。

当然了,现在讨论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太早了,因为根据科学家的观察和计算,宇宙现在刚走完它一半的“人生”,距离彻底消亡至少还有上千亿年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就目前世界整体局势以及人类发展现状来看,或许根本不用等宇宙毁灭人类就会因为战争、环境等原因灭绝了。

就算这些威胁人类都一一解决了,同时也走出地球成为真正的宇宙物种了,但是由于有着“光速无法超越”这条宇宙铁律的存在,人类根本无法走出太阳系,从而因为资源枯竭被彻底困死在这直径2光年的区域。

总的来说,人类文明如果想要长久的发展下去,甚至发展到宇宙毁灭的时候,那么“和平”将是重中之重,而随着武器力量的不断增大,这点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你可能觉得地球上的资源耗竭还有很长时间,你可能看了很多灾难电影和环保公益宣传,但依然无动于衷。那我们来看一组惊人的数字。

如果把地球史按比例缩至24小时,那么人类就只存在了短短2分钟。而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不到1毫秒。但就是在这微乎其微的1毫秒中:塑料垃圾在太平洋聚起触目惊心的“第七大陆”;半数野生物种灭绝;石油只够用50年了;大都市像八爪鱼一样扩张,人与自己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疏远、决裂,越来越孤独;如果所有人都想过美国人那样的生活,那我们需要7个地球……

万事万物都有其关联性,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地发生的,很多事情会带来我们看不到的、难以想象的变化。有点像火上的水壶,在开始的几分钟里没有任何动静,然后在某一秒钟,水突然开始沸腾并变成蒸汽。生态系统也是,在这个点之后,一切都会突然改变,这个点可能不仅仅是发生在几个孤立的系统中,而是发生在整个地球上,发生在我们有生之年的事情。

你也许会说,我现在生活得很好,没有感受到任何不适,除了……偶尔不请自来的雾霾。

是的,在中国的北方,每到秋冬时节,雾霾成为人们谈论频次最高的话题之一,口罩几乎成为大家出门离不开的伴侣。近两年,雾霾治理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人们似乎忘记了应该做点什么。更何况,很多问题并不是像雾霾一样,发生在我们身边,对我们的影响显而易见。

当我们使用吸管的时候,我们可能不知道会有海龟因为一根长达12厘米的吸管而遭受痛苦。

当我们使用塑料袋的时候,我们可能不会知道会有虎鲸因为18个塑料袋而抢救无效。

当我们在海边玩耍,随意丢垃圾的时候,我们可能不会知道原来海洋里已经堆积了几十厘米厚的垃圾层,海底的生物也已发生严重的质变。

澳洲附近海水温度上升,造成色彩斑斓的珊瑚变成白色,大堡礁有一部分已经死亡

人类是感情细腻的高级动物,看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图片或是听到令人震惊的社会新闻,我们会觉得触目惊心,可是我们大多数时候看起来非常麻木,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无法将自己的行为和其带来的后果联系起来,这些后果并不是切实地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看不见,感受不到。我们看不到因为每天开车而引起的能源消耗;看不到由于过度消耗能源而引起的气候异常;也看不到为我们创造财富的各种资源正在耗尽,总以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更看不到由于自己今天的不行动不作为,可能真的导致明天的灭亡……

地球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是我们人类自己。

人类一直自诩是是万物的主宰,关于人类拯救地球,彰显英雄主义的电影也不在少数。可是,我们仔细想一下,其实地球根本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是我们人类自己。

美国脱口秀大师乔治·卡林(George Carlin)曾在一次关于环保的演讲中提到,地球已经45亿岁了,而我们从事工业开发才仅仅200多年,我们竟然自大地以为我们对地球是个威胁?地震、火山爆发、板块漂移、太阳黑子……地球经历的可比我们多很多,我们觉得凭借几个易拉罐、塑料袋就能让地球完蛋?其实要完蛋的是我们,我们完蛋后可能连蛋壳都剩不下。

2010年,柴静就哥本哈根会议上关于碳排放的协议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对话,柴静最后问道,如果现在这个方案发达国家不接受,一直拖下去,地球的环境会不会变得更糟糕?丁院士说,作为一名地质学家,他曾研究过几亿年以来地球上的环境气候演化,他很乐观,因为地球上比现在温度高、二氧化碳浓度高的时候多的是,但是地球就是这样演化过来的,地球好好的,毁灭的只是物种,所以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而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应该爱护它。我们当然希望生活的环境会越来越好,没有人想要生活在雾霾之中。我们缺少的不是愿景,而是一套富有可行性的行动纲领。

2018年年初,91岁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向全人类的公敌“塑料”宣战,“在所有皇室地盘上,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塑料瓶”。白金汉宫也已着手制定新的废品计划,推出了包括厨师只能使用陶瓷盘子、玻璃杯、可回收纸杯,所有皇室系列外带食品必须用可降解包装,所有向皇室申请认证的产品必须是对环境没有污染的等一系列举措。

女王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受到了同为91岁的“世界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拍摄的纪录片《蓝色星球2》的影响,在录制该纪录片时,大卫说:“无论我们去到的海洋多么偏,摄影师总能看到塑料”,“单是英国,每年要使用77亿个塑料瓶,每一年,大约有800万吨塑料被倒进海里。”

“世界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手举海洋垃圾

很多非政府组织也会提倡要求公众改变生活方式,但是又不去提出全面的、富有带动性的替代方法,只是主张一些彼此孤立的行动,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当这些行动看上去根本无法与问题的广度相提并论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总是倾向于认为这些行动毫无用处。没人愿意做徒劳的努力。

如果现在跟你说,在世界上的某些角落,有一些新鲜的故事,既能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而且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你愿不愿意加入?

他是法国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导演,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他就是席里尔·迪翁。

她是法国当红的女星、导演、编剧,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就是梅拉尼·罗兰。

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逐渐恶化的环境之中,想探寻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关于食物、能源、经济、社会和教育等领域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并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他们和自己的团队身体力行地访问过法国及世界各地10个国家,与各个领域50多位顶尖的科学家、意见领袖、决策者对谈,当然还有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穿草鞋的农民、小城市的中年妇女、小学老师、共享型住宅区里的建筑师、给村民修厕所的村长等等,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一个新的人类故事,一种新的社会或者人类生活的哲学。这是一场关于意识、理念、生活方式的大变革。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人类的明天》这本书,你会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人类正在创造新的故事。

这都是因为单一经济与工业结构倒塌所造成,因此有一群人决定通过“都市农业”让底特律重生。他们的目标是“建造拥有真正食物主权的城市”,让市民能自己栽种健康蔬果并享用,摆脱靠垃圾食品度日的噩梦。

没有公司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否可能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赚大钱呢?

有的,在离巴黎228公里的珀西口信封公司做到了!

20年前当爱马略刚接手珀西口时,公司濒临破产边缘,员工丧志背德。爱马略改采平坦化组织管理,让每个员工在诚信原则下拥有最大自由。他改变原物料购买策略,只选购有良心的造纸商,每砍1棵树就会再种4棵树。公司还特别花一年时间研发了无毒墨水,由水与自然色素合成。2011年珀西口曾发生一场大火,员工们全都留在现场努力帮助消防员。在灾后重建新厂房之余,他们还搭建果园与蜂巢,并在防火水槽里种满植被……

所谓的“循环经济”正是从废料中回收再利用,使有限的能源生生不息。这是21世纪能源耗尽后的唯一希望。珀西口公司在死灰复燃的15年间留下了100%的员工,充满创造力与社会责任心的精神使每位员工都热爱工作和生活。

你觉得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是为孩子尽量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包办一切吗?还是像英剧《黑镜》中的那位母亲一样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无菌”环境下?

其实芬兰的教育制度才是我们需要学习借鉴的,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育系统的重心是学生,而不是知识。”

科尔科加尔文小学位于赫尔辛基郊区的贫民区,但校舍建筑却不将就,校长卡里表示:“建造漂亮的学校就是一种展示社会重视教育的好方法。”在这所小学里,孩子上课时可以不用正襟危坐,他们拥有绝对的空间自由和行动自由,却积极向上且尊重老师。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到了13岁成绩单上才会有数字,但零鸭蛋早已被废除。他们不只学习语文和数学,也学织毛衣、洗衣服、画油画、玩乐器、金工制作。

卡里说:“学校应该让学生为人生的下一阶段做出准备,而不仅仅是找到工作。”理想的教育还包括:包容、理解、了解每个人都很重要,让孩子们学会互爱互敬共同成长。

地球上有70亿人,每个人做出一点改变,将会变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