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浪漫小说 -> 车站番外篇-> 纤纤(尾声)
换源:
纤纤(尾声)
- 三年后,纤纤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她不顾父母的反对,自愿来到烟台的一个小渔村,在那里的一所初中担任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
这座小渔村坐落在一个完全与大陆隔绝的小岛上。小岛面积不足两平方千米,据说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至今,岛的北端依然保留着典型的火山岩地貌。小岛与大陆相距万米之遥,由于交通不便,平日里只能依靠渔船通航。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整个小岛便会完全沦为“孤岛”。岛上居民不足千人,主要以打渔为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岛上淡水极为稀缺,平常仅靠收集并储存地表雨水,经过过滤和净化后饮用。整个小岛仅有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据悉是由一位旅日华侨出资修建。无论小学还是初中,每个年级都只有一个班。小学老师几乎要兼任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初中情况稍好一些,每个学科也只有一位老师负责授课。几乎没有人愿意到这个偏远又贫困的小渔村工作,所以毕业时,纤纤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学校所隶属的教育部门的聘任,成为一名正式的在职公办教师。
对于纤纤的这一选择,父母自然是坚决反对。爸爸几乎是咆哮般地冲她吼道:“就凭你这条件,还有在大学的成绩,不考研也就算了,在大城市找个教师岗位那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儿?再不济回咱这小城,虽然我不在教育口了,但凭我这么多年攒下的人脉,也能给你找个好学校上班。你咋就这么死心眼,非要去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妈妈则声泪俱下地劝她:“闺女啊,爸妈都老啦,就盼着你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你这一跑那么老远,冷了热了都没人给你照应着,要是出点啥事儿,我和你爸那可真是干着急没办法,你让我俩这心可往哪儿搁哟!”
望着父母日渐苍老的面庞,聆听着他们一声声恳切的规劝,纤纤的心中也涌起一阵酸涩。然而,他们的话语却丝毫未能撼动她的决心。其实早在七年前,当她踏上前往省城的列车之际,父母便已无法掌控她的意志了。三年的高中生涯,她极少回家。即便寒暑假,她也选择留校学习,只有过年时才与父母短暂相聚数日。高二的选科分班,乃至高考填报志愿,她都未曾与父母商议便自行决断。大学四年,因离家较远,她更是长年不回家,就连春节都是在学校度过。父母想她想得紧了,千里迢迢跑到济南来看望她,她也仅仅是与他们吃几顿饭,或是利用双休日陪他们逛逛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而已,甚至与父母交谈时也是淡淡的。她并非无情之人,只是与父母着实没有太多共同话题,更不想再回到这个令她厌恶并感到窒息的家庭环境之中。尤其是有一次,她无意间听到妈妈悄悄对爸爸埋怨道:“都是章玉这小子把咱闺女的魂给勾走了。”自那以后,她觉得自己与他们更是无话可说了。她越来越觉得与父母之间仿佛隔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也是从那一刻起,她更加坚定了远离这个家庭、去追寻属于自己生活的决心。
大一那年的暑假,她跟随学校的志愿者支教团队,第一次踏上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从那时起,纤纤就被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在她眼中,这座小岛宛如一颗被遗落在浩瀚大海中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那海水,清澈得让人惊叹。站在海边,能清晰地看到海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这个神秘的水下世界。长达数公里的海岸线也别具特色。海岸是由沙岸和岩岸混合组成的,岩石巍峨耸立,形态各异。每块岩石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坑坑洼洼,诉说着小岛历经的风雨沧桑。沙岸则洁白细腻,厚厚的细沙下藏着无数的贝壳,大部分都不再完整,却在海浪的冲刷下洁净而光滑。岛上植被极佳,有大片的刺槐林,空气清新纯净得仿佛能洗涤人的灵魂。岛上的居民虽生活贫困,却淳朴善良。纤纤最喜欢站在高高的岩石上眺望大海。每到那时,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就会扑面而来。海,是如此的浩渺无垠,它向远方无限延展,直到与天际融为一体,让人无法分辨出哪里是海的尽头,哪里是天空的起点。海浪层层叠叠地涌来,永不停歇,每一朵浪花都是大海的怒吼,每一道波纹都是大海的诉说。在这浩瀚的大海面前,纤纤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如同沧海一粟。然而,正是这种渺小,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大海宽阔的胸怀与伟大的力量,她甚至觉得自己的心胸也变得格外开阔,仿佛能容得下整个世界。此刻,她终于体会到章老师为什么要给自己改名为“海天”,也只有他,才配拥有这个大气磅礴的名字。
在那个暑假里,纤纤还意外地邂逅了两个熟人——柳笛和苏沐阳。那个黄昏,当纤纤看见柳笛静静地伫立在岸边最高的那块岩石上,一动不动地凝望着缓缓下沉的落日,而苏沐阳则如一个忠诚的哨兵守在岩石下方,一瞬不瞬地盯着柳笛时,她忍不住发出惊喜的叫声。两人听到她的声音后,也满心惊喜地飞奔而来。分别长达四年之久,再次相逢,三个人都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一番畅谈之后,纤纤方才得知,这个小渔村竟是章老师生前常常光顾的地方。“章老师曾对我说,高二的那个暑假,他第一次来到这里,便立刻被这里的大海深深地吸引住了。”柳笛渐渐陷入了回忆之中,“那一次,他在这里整整逗留了一个假期,背着画夹跑遍了海岸线的每一个角落。从那以后,每个暑假,他都会来到这里,一住至少一个月。你看到那里了吗?”她抬起手指向西北方向,“那里有一座面积不到四公顷的天然无人岛,岛上尽是大片大片嵯峨耸立的岩石,那是章老师最喜爱去的地方。我们也正是在那里,将章老师的骨灰撒入了大海。”
纤纤的笑容瞬间收敛,脸色变得严肃而郑重。她缓缓站起身,顺着柳笛所指的方向竭力眺望。暮色将海面与天空糅合在一起,远处的景致已经模糊难辨。然而,在纤纤的心中,这个小渔村、这片海以及不远处那个无人的小岛,已然变得神圣起来。
“你每个暑假都来看他吗?”纤纤情不自禁地问。
“我不必特意来看他,”柳笛平静地回应,“因为他一直和我在一起。”
纤纤怔怔地望着柳笛,在那一瞬间,她的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潮水般汹涌上心头。一旁的苏沐阳也是一脸凝重,苍茫的暮色中,他眼角点点泪光依旧清晰可见。
“不过我的确每个暑假都会来到这里,而且会住上很长一段时间。”柳笛继续用那平静而自然的语气说道,“过去是我爸爸,也就是苏文教授陪着我。自从去年沐阳考上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后,这份‘苦差’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我可没觉得这是一份苦差!”苏沐阳连忙解释道,“这里的景色那么美,简直就是世外桃源。而且来到这里,我总觉得离章老师又近了许多,仿佛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之中。”他看了柳笛一眼,“他一直和你在一起,可没一直和我在一起,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有那份资格和福气。”
“所以啊!对于你来说,这永远是一份美差!”纤纤略带调侃地看了苏沐阳一眼,“一份求之不得的美差!”
这句话一出口,三个人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苏沐阳有些羞涩,柳笛却显得很坦然。
接着,柳笛向纤纤讲述了自己来到这里的缘由。原来,章老师向来有写日记和随笔的习惯,竹吟居中留存着大量他的手稿。章老师失踪后,这些手稿就一直由苏文教授悉心保存着。出于对章老师隐私的敬重,苏文教授从未翻看。直至处理完章老师的后事,他才郑重地将这些手稿交到柳笛手中。于是这几年间,柳笛利用课余时间,陆续把部分手稿整理成文集出版,诸如《风敲竹韵》《燕园记事》《人在巴黎》《故乡的声音》等。这些文集在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连纤纤高中的语文老师和大学的教授们都在课堂上谈论过其中的作品。自然,纤纤也将这些文集一一购买,与那本《海天寄语》一同收藏,反复阅读,里面的大部分文章甚至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
在整理手稿的过程中,柳笛意外发现了一部快要完成的长篇小说的手稿。这部小说就是以这个小渔村为背景,鲜活地展现了一家三代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与命运奋力抗争、努力摆脱贫困的历程。为了创作这部小说,章老师多次来到这里进行采风。他不辞辛劳,走访小渔村的几乎每户人家,用心观察村民的生活,倾心倾听他们的故事。不仅如此,章老师还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展开调查和体验,同时查阅大量文献,从而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竹吟居,他采访后整理的手记竟装满了两大纸壳箱。正因如此,小说对不同的时代背景描写得入木三分,恰似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读者眼前缓缓展开;对不同阶层的不同人物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每个人物都仿佛跃然纸上,有血有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对造成贫困的社会根源揭露得深刻入骨。章老师将这部小说命名为《赤潮》。因为他曾亲眼目睹一次赤潮的爆发以及给小渔村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那场景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他借此自然灾害,形象地比喻诸如腐败、贪婪、短视、传统守旧思想的禁锢与阻碍,甚至是输血式扶贫引发的惰性等因素。若这些不良因素不加以根治而泛滥成灾,就如同海中无节制繁殖的浮游生物引发的赤潮导致鱼虾等大量死亡一般,这些因素也会制约经济发展,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永远无法摆脱贫困。通过这样的描写与命名,小说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更引发人们对于贫困根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如何根治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探索。柳笛和苏文教授在阅读了章老师的手稿后,都深受震撼。他们几乎立刻做出了相同的判断:这部小说一旦出版,必定会引起轰动。苏文教授甚至断言:“就凭这一部作品,海天就可以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永远占有一席之地。”
可惜,章老师没有把这部小说写完就遭遇火灾而失明了。不过庆幸的是,他已经列出了详细的写作提纲,包括情节的发展脉络、人物间的关系及命运走向,甚至采访手记都分门别类整理得清清楚楚。按照他的计划,小说分为三部,每部约三四十万字,三部合起来就是一百万字。其中第一部和第二部已经完成并进行了修改润色,第三部也写了十万多字,但尚未整理修改。看到这种情况,苏文教授当即对柳笛说:“柳笛,你一定要替海天把这本书写完,我负责联系出版,就算是你们两个人的合著。由此,你和海天的名字,就可以在这部注定传世的著作中永远并列在一起。”
纤纤越听越惊讶,越听越兴奋。听到最后,她竟然一跃而起,在原地转起了圈子。她的脸颊绯红,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一起一伏的胸口彰显着她内心的澎湃。“太好了!太好了!”激动之下,她竟有些语无伦次,“柳笛,你一定要把它完成!替章老师把它写完!你……是不是已经写完了?”
看到纤纤兴奋而急切的模样,柳笛和苏沐阳都忍俊不禁。柳笛将她按到之前坐着的那块岩石上,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瞧你急的!写一部长篇小说哪有那么容易?续写章老师的作品更是难上加难,我怎敢轻易动笔?而且苏文教授说,如今距离小说创作的年代又过去了将近十年,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使小说内容不脱离时代节拍,就必须对第三部进行重大调整,增加新的情节,必要时还要改变情节发展脉络和人物命运走向。所以每年暑假,我也会来到这里,像章老师以前那样进行采风。幸运的是,这里的人几乎都认识章老师,对他印象颇佳,我的采访进行得十分顺利,也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小说的结构和情节走向有了比较成熟的构思与把控。另一个难题是,小说的前两部章老师都是用手写完成的,而现在出版社接收稿件都要求是电子版。整整两大箱子的手稿,摞起来怕是得有三米高,要把这些手稿一个字一个字敲进电脑里,谈何容易?可为了创作的保密性,这件事又不能由外人去做。好在前年文俊考上了北大,去年沐阳和袁珂也双双考研成功,进入北大中文系,再加上成功保研的郑钦典,他们四个利用课余时间分头将这七十余万字输入电脑并校对完毕。有了他们的支持,我才能够在去年暑假毕业后正式开始动笔。幸亏我和沐阳都在苏文教授手下读研,他特地安排我们研究同一个课题。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都由沐阳一人承担,苏文教授只给我一个任务——全力以赴把小说写完。所以,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小说创作上,现在已经写了一半多了。这次来是为了后续创作进一步收集资料。如果顺利的话,估计明年这个时候小说就能杀青,年底时就可以顺利出版了!”
“太好了!太好了!”纤纤似乎只会用这个“太好了”来表达自己的激动与兴奋了。她一把拉住柳笛的手:“我和你们一起干!别的忙帮不了,打打杂跑跑腿还是可以的。我们要在这里支教整整一个月呢!”
于是,整个暑假,纤纤利用支教之余跟着柳笛他们东奔西跑。甚至在支教结束后,她都没有与同学们一同返回。她主要承担将采访录音整理成文案的工作。苏文教授为柳笛弄到一台在当时还颇为珍贵的笔记本电脑,纤纤就借助它把磁带里的对话一字一句整理出来。苏沐阳对她整理出的文案赞叹不已:“嗯,确实不错!文字简洁生动,又不失其本来面目!难怪柳笛说你在写作方面的天分比我高得多!”
“更重要的是,她的文字再也不发‘飘’了。”柳笛把话接了过来,“真的,纤纤,我看了你发表的好几篇文章,每一行文字都很有生命力。以前章老师就对我们讲过,写文章不是别人教出来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你的悟性本就颇高,只要肯将生命之根牢牢扎在泥土中,所写出的文字自然就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是啊,正是你和章老师让我懂得了这一点。”纤纤颇为感慨地说,“否则我还像个氢气球那样在天上飘呢,或者早就碎了,连飘都飘不起来了。”
直到暑假即将结束,纤纤才恋恋不舍地与柳笛和苏沐阳道别。临走之时,他们彼此留下了手机号码、电子邮箱以及QQ号。这些在当时尚未广泛普及的“新生事物”,却为他们的联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纤纤诚恳地对柳笛说:“你就在BJ安心写作吧,倘若临时需要调查什么事情,就给我打个电话,我来替你跑一趟。我们学校距离烟台虽说也不算近,但毕竟比你们那儿要近上一半的距离呢。”
纤纤说到做到。在大二的那个学期,她果然为了那部小说数次往返于济南与烟台之间。甚至整整一个寒假,她都驻扎在那个小渔村里,就连春节也是在那里度过的。她所居住的地方,正是章老师以前常常借住的那个老婆婆的家。五年前,老婆婆已然离世,她的儿子和闺女都另有住处,于是这个小院的几间房子便空了下来。柳笛每次来到小岛,也都住在这里。老婆婆的女儿桑桑,如今已五十多岁了,就住在小院旁边。听闻他们都是章老师的学生,为了续写章老师的小说而来,桑桑不仅不收房租,每天还会精心做好饭菜端到这里。说起章老师,桑桑简直是赞不绝口:“那小伙子可勤快了!天天帮俺妈干这干那的,照顾俺妈比亲孙子还亲。他也真聪明,学啥会啥,干啥像啥。瞅那模样、那气质,一看就是大城市里有学问的娃,可人家一举一动一点娇生惯养的样儿都没有,比俺们村里的后生都朴实能干。”她还告诉他们,章老师在调查走访之余,一直积极联系市里、县里、乡里共同投资,为小渔村修建一座三千多平方米的方塘,预计贮存淡水一万多方。在他最后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这个工程终于有了些眉目。他离开后不久,工程便开始动工,半年后,方塘终于建成,大大缓解了小渔村淡水紧张的问题。“他临走的时候啊,还给那方塘起了个名儿,叫‘宝岛清泉’。方塘建成后,大伙为了感谢他,真就用了这个名儿。”桑桑感慨万分地说道,“唉,可惜喽,这个他费了老大劲儿联系建成的‘清泉’,他到最后也没能看上一眼……”
纤纤的心中涌起一种糅合着辛酸的感动。此刻,她终于深切体会到了章老师那冰山般冷漠背后那不得已的苦衷。其实,早在看到章老师在北大的照片时,她就深切地感受到,那时的章老师开朗、热情且活力四射,与平日所见的孤傲、冷漠、不近人情的他简直判若两人。如今,从桑桑的讲述中,她又领略到了章老师的善良、朴实与热心。这些,才是他真正的本色啊!倘若章老师失明后,人们能少一些怜悯与同情,多一些平等和尊重;少一些偏见和冷漠,多一些理解和关怀,那么他定然不会用孤傲、冷漠、不近人情的外衣来武装自己。她听柳笛讲,章老师失明后,也曾试图真诚地与人交往,可收到的却无一例外是高高在上的同情与怜悯,甚至还有带着敌意的嫉妒与嘲笑。“如果他不那么优秀,也许就不会受到那么多的伤害。”柳笛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凄然。如今,历经风雨的纤纤,终于深深理解了柳笛的这句话。她记得章老师去世后,尹鸿老师在那次教职工大会上曾沉痛地责问过自己:“难道优秀也是罪过?我咋就嫉妒得发疯,非得去打压他、挤兑他、污蔑他呢?”不幸的是,在那些自私、狭隘、短视、为一点私利斤斤计较、充满偏见和冷漠的庞大人群中,优秀往往就是一种罪过,尤其是在巨大的劣势中依然呈现出的出类拔萃的优秀,在他们眼中更是不可饶恕的罪过。自己,不也曾是这群人中的一员,对章老师进行无情的迫害与摧残吗?可即便遭受了这么多残忍的伤害,伤痕累累的章老师依然在无边的黑暗与孤独中,矢志不渝地坚信人性中良知的光辉,义无反顾地坚守正义、勇敢与高贵,执着无悔地向往光明。这,该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灵魂啊!纤纤不禁想起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如今,纤纤觉得这句话就是为章老师量身打造的。所以,他在勇敢而从容地走向那辆摩托车的那一刻,一定不是带着满心的消沉与绝望,而是带着对这个他看得通透却依然热爱的世界,对他深深爱着、牵挂着的人,对他没有实现的梦想太多的不舍和留恋。而这部小说,也是他一个未完成的梦吧!
于是,为了能够尽早达成章老师未竟的心愿,纤纤毅然在这个小院中安营扎寨,整整度过了一个寒假的时光。白天,她不辞劳苦地四处走访、调查,夜晚则将得来的资料精心整理成文字,常常一熬便是一个通宵。为了方便整理资料,她毫不犹豫地拿出平日打工积攒下来的全部积蓄,购置了一台最便宜的笔记本电脑。小渔村没有网线,纤纤便隔三岔五地请桑桑的丈夫用渔船将她摆渡到对岸的龙海市,找一个有网线的钟点房,把资料传给柳笛,顺便也能洗一个热水澡。她深知柳笛同样在争分夺秒,若不是遭遇写作的瓶颈,是断不会轻易给她打电话的。所以,为了让这部意义非凡的小说尽快出版,纤纤不肯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桑桑常常说她简直是在拼命,而纤纤却回应道:“为了这部小说拼命的人可不只我一个。我不过是做了一丁点儿微不足道的工作罢了。章老师值得我们为他去拼命。大家都在努力,我又哪敢在这里偷懒呢?”
二月下旬,纤纤终于完成了所有的调查走访工作。把最后一份资料传给柳笛后,她请桑桑的丈夫驾着渔船把自己送到了那个离小渔村不远的无人小岛上。果然,就像柳笛说的那样,这里没有沙滩,都是大片大片的岩石,嵯峨耸立,高接入云。这些岩石不知存在了几百万年,每一块岩石都伤痕累累,但仍然顽强而倨傲地挺立在这里。纤纤就在一块高岩上一动不动地坐着,看眼前那茫茫大海、苍苍云天,看海浪拍击着岩石,涌上来又落下去,看海鸥时而低空掠过海浪,时而振翅冲向云霄,洁白的羽翼在阳光下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她知道,章老师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冬天,在这个小岛上,与他心爱的大海融为一体。渐渐地,海边的每一块岩石,都化作章老师倔强挺立的身影;海浪的每一声撞击,都化成章老师低低沉沉的声音。她就这样坐了整整一天,直到那轮巨大的落日放射出满天满地璀璨而辉煌的光芒,将灰色的海面和天空染得一片火红。
半年后,小说《赤潮》终于如期完稿。苏文教授调动了他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和力量,让小说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了审核。接下来的排版、设计、印刷的每一个环节,苏文教授都亲力亲为。他几乎请来了相关领域的所有顶级专家,从纸张材质的挑选到字体字号的确定,再到封面设计,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而在市场推广方面,苏文教授更是独具匠心。早在章老师的几本散文集陆续出版之时,他就巧妙地借助媒体,隐隐透露章老师还有一部长篇小说正在由其学生进行收尾和润色。人们对这位已经去世却佳作不断的青年作家早就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他这部长篇小说自然满怀期待。小说顺利通过审核后,苏文教授立刻联系各大媒体和网络平台,对《赤潮》即将出版的消息进行一种低调却效果显著的宣传。在线上,他邀请了一些知名文学评论家,让他们分享对章老师以往作品的感悟,并提及对这部神秘长篇小说的期待,由此引发读者的热烈讨论。线下,苏文教授在各大城市的书店举办章老师作品回顾展,展示章老师的散文集以及一些创作手稿。在展览的末尾,设置了《赤潮》即将出版的预告展板,吸引众多读者前来参观,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章老师新作的期待。就这样,在未透露小说一丝一毫具体内容的情况下,苏文教授成功营造出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氛围。
终于,在岁末之际,这部凝聚着无数心血的作品,如一道绚丽的彩虹,在众多期待的目光中横空出世。果然,正如柳笛和苏文教授预料的那样,小说一经问世,便如一声震天动地的惊雷,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纷纷被小说那史诗般的时代背景、饱满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的场景描写、细腻传神的情感刻画以及力透纸背的文字表达深深吸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对贫困原因的深刻分析以及对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人们惊叹于章老师对那些让人们陷入贫困泥沼而无法自拔的种种原因的精准洞察和深刻剖析。这些洞察和剖析,连同那个“赤潮”的生动比喻,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贫困根源的深刻思考,激发了大家对如何根治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热烈讨论。在文学评论界,专家们对《赤潮》给予了极高评价。他们认为这部小说虽以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为背景,却展现出宏大的社会主题,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现实意义的作品。许多评论家纷纷撰写文章,剖析小说中的主题、人物和艺术特色,进一步推动了小说的影响力。各大书店里,《赤潮》被摆放在显眼位置,前来购买的读者络绎不绝。尤其让人惊讶的是一个离BJ不远的北方小城,各大书店上架的一千套图书在第一天就被抢购一空,据说前来购买的读者以某重点高中的学生和老师为主。他们的抢购带动了全市的购书热潮,仅第一周这个小城的销量就达到了五千套。读者们在社交媒体上纷纷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互相推荐这部令人震撼的小说。甚至各大高校也将《赤潮》列为重点讨论书籍,组织全校学生和各界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小说中的贫困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渐渐地,《赤潮》的影响力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界人士都开始正视和反思贫困问题。这种反思和探讨持续而深刻,甚至影响了数年后那场席卷全国的对贫困全方位大规模的宣战。正如苏文教授所言:“如果把《赤潮》比喻成引发社会变革的催化剂,这样的赞誉也是当之无愧的。”
纤纤自得知小说完稿之日起,便时刻关注其出版动向。小说出版首日,她迫不及待地冲到书店,买下了上中下全套书籍。一回寝室,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即便处于期末复习的紧张阶段,她依旧抛下所有功课,废寝忘食地读了整整一周,终于将这部长达百万字的小说通读完毕。当她第一眼看到封面上“海天”与“柳笛”两个名字并列在一起时,夺眶而出的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而读罢整部小说,纤纤不禁感叹,尽管参与了小说后期创作的采风活动,她依然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与深深的感动。或者说,正因为她熟悉那个小渔村,熟知小说后期创作的诸多背景故事,所以她才拥有了比大多数人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受。那被贫困笼罩的小渔村,每一处简陋的房屋、每一条泥泞的小路,这些她曾亲眼目睹的景物,在章老师和柳笛的笔下,都成为贫困的具象体现。三代人跌宕起伏的命运,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绝望,不屈服命运的倔强与坚韧,亲人间相互扶持的温暖与深情,每一种情感刻画都细腻且深刻。而对腐败、贪婪、短视、传统守旧思想等不良因素毫不留情的揭露、犀利辛辣的讽刺、入木三分的剖析与批判,又让纤纤感受到那熟悉的一针见血的风格。因此,放下书本后,她依旧沉浸在那种荡气回肠的感觉之中,久久回不过神来。
然后,她迫不及待地拨通了苏沐阳的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快告诉我,柳笛究竟是从小说第三部的哪个情节开始续写的?这部小说怎么看都不像是两人合著的。那风格要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哪里不同,简直就像一个人一气呵成的那样。我读过柳笛以前的作品,她的写作风格与章老师的有着很大的差异。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两人的文风变得如此相近,几乎相差无几了呢?”
苏沐阳轻轻叹了口气:“岂止是文风啊,柳笛的言谈举止都越来越像章老师了——当然,不是我们平日里所见到的那个章老师,而是苏文教授所熟悉的章老师。苏文教授甚至感叹:‘有时候看到柳笛,我竟觉得这两个孩子都在我身边呢。’一开始,我们都觉得柳笛是因为看章老师的文字看得太多了,不知不觉间就受到了影响。可苏文教授却说这不是根本原因。他说柳笛和章老师本就处于同一种境界之中,他们的思想与灵魂一直都是高度契合的。这一点,他们夫妇在与柳笛相处的这几年里体会得最为深刻。之前文风上的不同,是因为柳笛还没有完全长大。当她经历了这次磨难,又在北大深造了这几年,对人性、社会以及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与感受,思想愈发成熟而深刻之后,她和章老师就仿佛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了。唉!”苏沐阳的声音中承载着无尽的感慨与动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爱。死亡不仅没有把他们分开,反而让他们融合得更加完美,简直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现在,再也没有什么能把他们分开了。”他沉默了片刻,又无比肯定地重复了一句,“再也没有!”
纤纤恍惚了一下,耳边又响起了柳笛的那句话:“我不必特意来看他,因为他一直和我在一起。”
“其实,不只是柳笛,我们谁没有受过章老师的影响呢?”苏沐阳感慨的声音又从手机里传出来,“我们虽然不能像柳笛那样与他交融得那么深,但我们从文学修养到人生态度,从思维方式到品格塑造,无不被他打上深深的烙印。尤其是你,纤纤,他改变了你的整个人,也改变了你的整个人生。”
纤纤的眼眶潮湿了。她默默地撂下电话,拧亮了书桌上那盏灯塔形状的台灯。温暖的灯光笼罩下,她的思绪又回到了在省城读高中的那三年时光。没了父亲权势的庇护,她成了一名最普通的学生。新的身份褪去了她身上层层的光环,却也让她窥见了生活最本真的模样。众星捧月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在这陌生的环境里,她必须学会独自面对一切。于是,她开始从高高在上的云端走下来,把自己的根牢牢地扎在泥土之中。三年来,在这片泥土里,她不断成长与蜕变。她开始努力适应新的学习节奏,与同学们一起为了梦想拼搏。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那些为了一道难题绞尽脑汁的时刻,都成为了她成长的见证。她也结识了一群真正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靠近她,仅仅是因为她这个人,而不是她的身份。他们一起在操场上挥洒汗水,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的陪伴下,纤纤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当然,和每个高中的学子一样,她也有过迷茫和困惑。每当此时,她就会像现在这样,拧亮这盏灯塔形状的台灯,让那温暖而明亮的灯光驱散心中的迷雾。而基座上那句“Know thyself”,会提醒她冷静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从而找到人生的方向。有时,她也会翻开那本《海天寄语》,静静地读上几篇。那些充满智慧、思想与温情的文章,好似一双神奇而温暖的手,轻轻地抚平了她心中的焦躁、压抑与不安。而当遇到重大挫折,承受沉重压力或者面临艰难选择的时候,她就会从书桌的抽屉里捧出那个小相框,凝视着章老师那双深邃而明亮的眼睛。那如星光般澄澈纯净的目光,总会穿透层层迷雾,照亮她灵魂的最深处。那时,她就会想起柳笛的那句话:“别让那双眼睛失望。”如果还觉得自己缺乏勇气,她就会翻出那盘磁带,放在随身听中,戴上耳机,静静地聆听章老师的声音。每每听到那句“哪怕看不到明天的太阳,我亦无悔向着光明”时,一股强大的力量就会潮水般注入到她的心中。这样的力量甚至让她觉得生活中没有什么能将她的意志摧垮。就这样,三年中,她由一个高高在上的公主,蜕变成一个勇敢追求梦想的普通女孩。她学会了坚强与独立,也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
上了大学后,纤纤依然铭记章老师那句“扎根土地,用心生活”的嘱托。她一边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与生活的养分,一边有条不紊地规划着自己的未来。她早已认清,自己并非自幼以为的那般聪慧出众,除了在写作方面略有几分灵气之外,不过是一个资质平平的女孩。所以高考时,她毅然选择了师范专业,将从教确定为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从章老师的身上,她已然看到一位优秀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巨大影响。她渴望将这种影响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尽管她远不及章老师那般出类拔萃,但正如尹鸿老师所言,她会竭尽全力教好每一个孩子,不为名利,只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让一直看着自己的那双眼睛失望。
大一暑假的那次支教,让她意外结识了那个与章老师有着深厚渊源的小渔村。大二寒假的常驻采风,又使她认识了那里淳朴的村民。自此,每年寒暑假,她都会自愿前往那里支教,与村民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小岛。经过两个假期的调查走访和日常相处,她深刻认识到这个美丽小岛所面临的严峻教育现状。这里的教育落后,不仅表现在教育设备匮乏、教育资源稀缺以及师资力量薄弱上,更令人忧心的是人们教育观念的滞后。村民们常常被眼前的生活所困,未能意识到教育对个人未来和时代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他们的认知中,读书似乎并非改变命运的必由之路,而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这种无知与愚昧,将孩子们的未来束缚在狭小的天地里。那时,她的心中便渐渐萌生了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然而,要想真正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仅靠几个假期的支教远远不够。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征程,必须有人扎根在这里,用毕生的经历去完成。那时,她就在思考,自己是否应该成为拓荒者中的一员。这个想法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可在阅读《赤潮》的过程中却渐渐明晰起来。小说中,章老师用大量篇幅深刻地描写了这里的人们因普遍未受过良好教育,观念狭隘、短视且保守的状态。他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被传统的思维模式牢牢束缚,无法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可能性。这种观念阻碍了经济发展,更是造成贫穷的一大根源。同时,章老师也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表达出对这种现状的深深忧虑,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改变的渴望。这种渴望深深地撼动了纤纤的心。于是,在合上书的一刹那,她就下定了决心。如今,在这温暖而明亮的灯光下,这个决心愈发坚定而强烈。她望着那盏章老师亲手雕刻的灯塔形状的台灯,不禁想起了小渔村里那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灯塔。仔细端详,两座“灯塔”竟惊人的相似。也许当初,章老师就是比照那座默默守护了小渔村一个世纪的灯塔来雕刻这盏小台灯的吧。她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捧出那个小相框,凝视着那双世界上最美的眼睛,凝视了很久很久。然后,她郑重而坚定地说:“章老师,您在小说里写了这样一句话:‘无论前路多么艰难,这一切,必然要有勇敢的灵魂去担当。’那么,我就做这个担当者吧。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勇敢,但我已经认定,这里就是属于我的那片星空,哪怕它如今是一片漆黑,我也要用自己微弱的光去一点一点照亮它,让这片星空绽放出希望的光芒。”
于是,毕业后,纤纤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在周围人疑惑的目光中,毅然来到了这个小渔村,成为这里唯一一座初中的唯一一名语文老师。与她一同前来报到的,是一个名叫小霞的女孩,她是沈阳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交谈中,纤纤惊喜地发现,小霞竟然就是桑桑那个一直在外地求学的小女儿。小霞也还记得章老师,并且一直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哥哥”。听到这个曾经熟悉却久违的称呼,纤纤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酸涩与甜蜜。小霞却一脸兴奋地向纤纤讲述起她记忆中的章老师:“我第一次见到大哥哥时才五岁,最后一次见到他也不过九岁左右,可我却一直深深地记着他。那时,他常常给我讲故事,讲外面的精彩世界,讲北大的校园生活。他对我说:‘小霞,你一定要考出去。你的人生绝不能被这一方小小的渔村所束缚。当你拥有了知识和能力,你就会见到更广阔的天地,知晓无数不一样的人生。你会有更多的选择,无论是繁华都市的喧嚣,还是宁静乡村的质朴,都将成为你人生的绚丽底色。哪怕最终你回到这个小渔村,你的人生也会截然不同。因为你带着外面世界的智慧和阅历归来,你可以用自己所学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就像一颗种子,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能在土地里深深扎根,茁壮成长。’那时的我对这番话似懂非懂,但正是他的这番话,激励着我在求学之路上坚持不懈,最终成为我们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这四年里,我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直在外面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在这种见识和体验中,我终于一点点地理解了他话语中的深刻含义。最终,在读了他的《赤潮》后,我选择了回到家乡。我没想到他会把我们这个小渔村写进小说里,更没想到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现在,我们这个小渔村可出名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前来考察投资,岛外的人也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旅游观光。这么多的发展机遇,更需要知识与文化。我觉得作为家乡人,我理应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像大哥哥当初说的那样,走出去,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纤纤不禁感动而叹息了。章老师这短暂的一生,究竟影响了多少人?又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轨迹?她实在无法统计和衡量。但至少,他已经给这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小霞所说,《赤潮》的轰动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里。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经过科学考察后发现,这个自古以来就被贫困笼罩的小渔村,竟真如小说中所写,是个名副其实的宝岛,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这里有着丰富的水产品,加吉鱼、大对虾、牡蛎、海螺、蛤蜊、螃蟹产量颇丰。尤其是被称为“小岛三宝”的海参、扇贝和石花菜,无论质量还是产量都堪称上乘。章老师在小说中写过这样一个情节:这里的人们因贫困看不起病,便在冬天每天吃一只海参,以此保证一冬无病,而他们却不知海参在外面的市场上已是天价。读者们原本以为这只是作者的虚构,来到这里后才惊觉这完全是毫无夸张的写实。此情此景,不禁让大家想起章老师小说里那句由一位乡镇干部发出的呐喊:“如果让这样富饶的宝岛长期被贫困笼罩,那简直是对大自然慷慨馈赠的肆意亵渎,是对人类智慧与奋斗精神的无情嘲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大的耻辱!”如今,人们亲眼目睹小岛的自身价值与现状的巨大反差后,这声呐喊愈发振聋发聩。于是,各种投资纷纷涌向这个面积不足两平方千米的小岛。冷藏厂、罐头厂、冻粉加工厂、海参育苗场和扇贝石花菜养殖繁育基地都在火热地建设中。当年那个投资兴建学校的日本爱国华侨看完这部小说后,不仅再次加大投资为两所学校重建校舍,购置了许多先进的硬件设备,还捐资在小岛西北的高地上打了一眼一百二十米的甜水深井,铺设地下管道送水进村,彻底解决了小渔村用水困难的问题。政府也加大投资力度,大力推进基建改造,将小渔村原本泥泞的道路修筑成平坦的柏油路,同时建设了一座渡轮码头,方便游客往来,还打造了货运码头,助力水产品高效运输。更值得一提的是还为小岛接入了网线,让小渔村与世界紧密相连。这个小渔村,从未像今天这样,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机遇。
然而,即便如此,纤纤依旧深切地感受到小渔村教育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最让她和小霞头疼的是,在全国义务教育普及率普遍达标的情况下,这里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却依旧偏低。蓬勃的发展势头不仅未能改善这一状况,反而使其愈发严重。村民们在发展的浪潮中,看到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境遇的诸多机会。而这些机会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于是,不少村民纷纷让孩子辍学,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孩子,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许多孩子无奈地放下书本,投身于繁重的劳作之中。部分在校的孩子也仅仅是在学校挂个学籍,长期不见他们踏入校园的身影。这一切,让纤纤和小霞感到无比棘手。她们深知,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于是,她们利用整个暑假的时间,对适龄却未上学的儿童家庭逐一进行走访。她们没有讲述那些耳熟能详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而是向村民反复提及了一个他们熟悉且信服的人——章老师。她们对村民们说,若没有章老师的这部《赤潮》,小渔村怎能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章老师若未受过那么多教育,又怎能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写出如此轰动全国且影响深远的小说?她们如同聊家常一般,谈起了《赤潮》中关于教育的一个个生动故事和情节,以及章老师对此发出的感慨和议论,用尽可能通俗的话语告诉大家,现在这样良好的发展机遇,更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眼光,贫穷依旧会像赤潮一般卷土重来。她们还把整部小说进行了压缩和改写,保留了最具说服力的内容,然后在中午时间,利用学校的广播设备,以“长篇小说联播”的形式进行播出。纤纤的播音才能在此时发挥了巨大作用,那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打动了周围的村民,许多人像听评书一样,每天溜达到校园周围去聆听纤纤的广播,思想观念不知不觉就受到了影响,发生了改变。就这样,在她们的种种努力下,开学时,一多半辍学的适龄儿童重新回到了校园,剩下的那些孩子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陆续返回了学校。两所学校的校长对纤纤和小霞赞不绝口,连龙海市教育局的领导都对她俩竖起了大拇指,连声称赞道:“还是大城市受过专业高等教育的老师有本事啊!”
开学后,纤纤正式踏上讲台,开启了自己的从教生涯。由于学校仅有她一位语文老师,她不得不承担三个年级三个班的教学任务,其繁重程度甚至超过了当年的陆鲲老师。然而,纤纤依然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早在大二的时候,柳笛就将章老师那十多节讲课的音频拷贝给了她。经过大学那些系统的培训,纤纤更能够从专业的视角去品评章老师的课堂教学。她不禁感叹,并非教学科班出身的章老师,竟然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把别人十年二十年都难以弄明白的东西融会贯通,一登上讲台便展现出他人难以企及的大家风范。这样的人,仅仅用“天才”来形容实在是远远不够。纤纤深知自己没有章老师的水平和能力,无法照搬他的教学方式,但她一直努力汲取章老师教学中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与一中的学生皆是各校精英不同,这些初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纤纤无法像章老师那样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所以她就从夯实基础着手,不急于求成,而是将对学生们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语感的塑造,都融入到平日一点一滴扎扎实实的引导、熏陶和训练之中。这也是章老师教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在教学中,她尤其重视学生的习作训练,平日的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丝毫不肯马虎。尽管教三个班级,但好在每班只有不足二十人,这些习作她还有时间批改。批改时,她没有采用章老师那种只有缺点的一针见血的风格。因为面对那些年龄小、基础又薄弱的初中学生,她觉得还是要以鼓励为主。不过每篇作文,她依然会努力找出那个最关键的缺点,准确而中肯地指出来,督促学生们改正。
除了正常的传授知识外,纤纤还注重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她力促学校用那位旅日华侨拨来的部分资金建立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并亲自挑选了一批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经典。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这些经典的丰富内容和独特魅力外,她还通过组织读书汇报会等形式,让学生们更好地领略经典的风采。她把章老师的那篇《经典的魅力》读给学生们听,并讲述了章老师在从教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是如何将学生抛出的那些经典名著名篇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的传奇经历。她告诉孩子们,正是经过成千上万本经典的浸润,这个生命才如此美好而强大,才能在失明之后,依然能看到比别人更宽广的世界,拥有比别人更大气的格局;依然能用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到底,从苦难的深渊中倔强地挺起身躯并再度创造奇迹;依然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正义、高贵与善良;依然在被摧残得伤痕累累之际仍旧热爱生活,向往光明……她给学生们讲了许多章老师的故事,尤其是失明后那些坎坷而动人的经历,还给他们播放了章老师讲课的音频。孩子们都被这位给小渔村带来巨大变化的传奇人物的经历深深感动,尤其听到那句“哪怕看不到明天的太阳,我亦无悔向着光明”时,他们竟如当年纤纤和她的同学们那样,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
就这样,纤纤通过课内课外的不懈努力,一点点培养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改变他们的认知,塑造他们的灵魂。她成了学生们最喜爱的老师,她的语文课也成了学生们最爱上的课。连续三年,学校的语文成绩和中考升学率都在稳步上升。即使那些没考上高中的孩子,也经常回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他们说,自己如今真的相信,读书能让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在工作之余,纤纤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绘画和写作。她已不再满足于仅用彩铅勾勾抹抹,而是改用水彩与油画颜料进行创作。那些绘画技巧,都是大学时从美术系蹭课学来的,说不上有多精深,却足以让纤纤有能力把眼前和心中的世界呈现在画布上。她画辽阔的大海和天空,画嵯峨的岩石和奔腾的浪花,画远处的归帆和雾霭中的灯塔,画翱翔的海鸥和劳作的渔民……她不知道自己是否在用生命和灵魂作画,却知道每一幅画都是她内心的独白,是她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而写作是她从大学起就一直在坚持的。她一直把文学创作当作心灵的出口和寄托。她写得很随意,有生活的剪影、社会的写真,也有头脑中的思考和内心的感悟。但那随性而发的文字,却都有着鲜活而蓬勃的生命力。正因如此,她的文章不时刊登在报刊杂志上,还闯出了一点点小名气。然而,纤纤对这种名气却不为所动。在她看来,只有完全抛开功利性去写作,所创作出来的文字才真正属于自己。柳笛对她的这个观点极为赞成。她对纤纤说道:“作家的创作只有不去刻意迎合潮流、迎合大众,他的文字才能展现出自己独立的意志,也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
柳笛说出那句话的时候,她正站在纤纤的小院里。这个小院是纤纤工作第二年时,她的父母出资为她购置的。自参加工作后,纤纤依旧长年不回家,仅仅偶尔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她的父母思念至极,就在她工作第二年的春天来到这里看望她。也正是在那时,他们亲眼见证了小渔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冷藏厂、加工厂、育苗场、养殖繁育基地以及两座码头都已建成,丰富的水产品终于形成“养殖、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被贫困笼罩多年的村民们,也实实在在地踏上了“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当年生产和长远开发相结合”的致富道路。与此同时,小渔村的旅游业也蓬勃兴起。许多游客都是因为读过《赤潮》这部小说后,专程来到这里。他们都渴望看一看作者笔下的那个小渔村,同时也想瞧瞧作者当年居住的地方。于是,上级部门提议将章老师的故居修建成纪念馆。可对于这个提议,桑桑和其他村民却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们熟悉章老师,深知章老师不愿被人打扰,所以他们也不愿让章老师居住的地方充满喧嚣。他们甚至不约而同地隐瞒了章老师当年居住的具体位置。为防后患,桑桑向纤纤提议把这个小院卖给她,因为桑桑明白,即便提出再优厚的条件,纤纤也永远不会把章老师曾经住过的地方卖给其他人。桑桑出价并不高,几乎是半卖半送,但纤纤依然付不起这对她而言十分高昂的价格。就在这时,她的父母来到这里,得知这一情况后,二话不说便掏钱买下小院,并直接过户到纤纤名下。爸爸感慨地对纤纤说:“我从没想到,一部小说竟能如此造福一方土地。你的章老师,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啊!难怪当年一中那么多老师和学生都拼命护着他。那时是爸爸小瞧了他,也实在对不起他。经过这么多年,爸爸也想通了不少事情。那时为了一己私利,犯下那么多错误,如今想想实在惭愧。这个小院,就算爸爸对章老师的一点补偿吧。”妈妈也悄悄对纤纤说:“我跟你爸商量好了,等我们退休了就搬到这儿来,也不跟你一块儿住,就买个能住的地儿,天天看到你就行。你看这小岛现在发展得多好,以后肯定更有前途。你爸说了,他想当个志愿者。凭他当了十多年教委主任的底子,给这儿的教育发展出出主意还是没问题的。我呢,到时候就开个小书屋,让孩子们免费来读书,要是喜欢也可以买走。妈也不指望挣啥钱,就当做点善事,也算是弥补一下当年那些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儿吧。”
父母的这番言行,让纤纤第一次深受触动。她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次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小渔村那巨大的变化,以及纤纤每日工作时所体会到的快乐与满足,都令他们感慨和动容。纤纤也从妈妈那里得知,爸爸降职到档案馆后,工作一下子清闲了许多。于是,这几年里,他把章老师出版的那些作品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妈妈多次看到他读着读着便陷入了沉思,许久都回不过神来。有一次,他甚至感慨地对妈妈说道:“如今细细想来,高山那老家伙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咱们当年又是何苦呢?”所以,纤纤接受了父母的这番心意,对于他们退休后的打算也并未表示反对。在岁月的长河中,人们总会在某个时刻幡然醒悟,努力去弥补曾经的过错,寻找内心的安宁与平和。或许父母的这些行为,也算他们对自身的一种救赎吧!
于是,这个章老师曾经住过的小院便正式归属了纤纤。这样,柳笛和苏沐阳每次来到这里,纤纤就可以以主人的姿态,大大方方地招待他们。虽然小说已经写完,但每年暑假,柳笛依然会来到这里小住几日。她说她和章老师一样,长时间看不到大海,就会觉得失了灵魂。“更何况,”她打趣地说,“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到最正宗的海鲜,一年不吃,我肚子里的馋虫会提出抗议的。”
“是啊,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海鲜了。”纤纤感慨到,“听桑桑说,章老师也是来到这里后开始喜欢吃海鲜的。你们什么时候想吃尽管来,我包你们吃个够。”
就这样,柳笛来的那些日子里,她和苏沐阳每天出去看海,纤纤就在家里给他们做饭。一天中午,纤纤看他们一直没有回来,就端着一大锅海鲜去海边找他们,终于在一个偏僻的海岸线上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她看到,柳笛就坐在最高的那块岩石上,一动不动地眺望着海面,似乎已经化成了一座石像。而苏沐阳依然像个哨兵一般守在不远处的一块岩石下,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柳笛。看到姗姗而来的纤纤后,他连忙做出一个噤声的手势,拉着她坐在了稍远一些的礁石上,然后才低声解释道:“柳笛看海的时候,不愿意被别人打扰。那个世界里只有她和章老师。所以,把她护送到岩石上后,我就悄悄离开了。”
纤纤蹙了蹙眉头:“每次都这样吗?”
苏沐阳无声地点了点头。
纤纤愕然了。天晓得,柳笛每次看海,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呢。她忍不住又看了看岩石上那个凝固了的身影,然后回头望着苏沐阳,却发现对方的目光又不自觉地飘到柳笛身上。纤纤不禁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沐阳,”她轻轻推了推他的肩膀,“你准备一辈子都这样下去吗?”
“什么?”苏沐阳仿佛如梦初醒。
“我是说,你不可能等来一个结果的。”她凝视着苏沐阳的眼睛,坦率地说,“你们之间绝无可能。她今生不会属于你,来生也不会属于你。生生世世,她都不会属于你。”
苏沐阳突然笑了:“还要什么结果?这就是结果,不好吗?”
纤纤一下子张大了嘴巴,目光中满是震惊与感慨。她就这样怔怔地看着苏沐阳,渐渐地,一抹动容之色在脸上蔓延开来。苏沐阳再次把目光转向岩石高处那个雕塑般的身影,缓慢而平静地说:“柳笛再坚强,毕竟也只是一个女孩子。我可不放心让她像章老师那样,一个人去面对复杂的社会、人生和人性。我在这世上一日,便守护她一日。其实我守护的不只是她,更是他们俩。护住了她,便护住了世上最高贵的灵魂和最纯洁的爱。而这灵魂与爱,已经成了我一生的信仰。”他突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不要来生,我只要今生把她守护好就够了。来生,会有章老师陪伴在她身边,我,也就放心了。”
纤纤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声音微微颤抖:“你心甘情愿?”
苏沐阳郑重地点了点头,眼神坚定而炽热:“我甘之如饴!”
纤纤的眼神中顿时闪烁起感动的光芒。她凝望着苏沐阳,只见对方的神情平静如水,却又透着安详与满足。她不禁想起了柳笛的那番话:“精心呵护心中的至爱珍宝,无论怎么做都是理所应当的,都是满心欢喜、心甘情愿的。””如今,眼前的这个小伙子,不正是在用心呵护他心中的珍宝吗?
“你呢?”苏沐阳突然把目光转向纤纤,“你总不能守着那张照片过一辈子吧!”
“你说错了。”纤纤的脸色突然变得严肃而郑重,“不是我守护着他,而是他守护着我。那张照片,那盏台灯,还有他的声音,他的著作,都是他的化身,在一直守护着我的生命和灵魂。我不知道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会怎样,但我知道在这样的守护下,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堕落,只会飞升。虽然无法飞升到和他一样的高度,但却一直向着光明。”
苏沐阳突然咬住了嘴唇,眼角中竟折射着点点光芒。“纤纤,”他习惯性地摸了摸纤纤的头,“你终于可以让章老师的那双眼睛,为你闪烁着欣慰和骄傲的光芒了!”
三天后,纤纤送别了柳笛和苏沐阳。那天傍晚,她再度背起画夹,来到了海边。刹那间,她被眼前这波澜壮阔的景色深深吸引。无垠的大海之上,一轮巨大的落日仿若一座熊熊燃烧的巨型熔炉,散发着摄人心魄的光芒。天空与大海都被染成了一片绚烂至极的橙红色,恰似熊熊烈火在燃烧,将整个世界渲染得辉煌壮丽。那宏大的景象,宛如宇宙间一场最为震撼的谢幕演出,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无尽的威严与庄重。海浪翻涌着、奔腾着、咆哮着,仿佛在向落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又好似在为这即将消逝的辉煌而深深叹息。
纤纤望着这一切,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震撼。眼前的落日,恰似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虽走向末路,却依旧散发着令人敬仰的光芒。它的沉没,是一种壮丽的告别,更是一种永恒的铭刻。就在那一刻,纤纤突然感悟到了什么。她迅速立好画夹,抓起画笔,疯狂地在画纸上挥舞。她感觉不是自己在控制画笔,而是画笔在掌控着她,连颜料都仿佛自己飞到了画纸上去。一种从未有过的激情与感动在她的胸膛中澎湃汹涌,让她非要用线条和色彩把它们宣泄出去不可。她就这样尽情挥洒着,挥洒出她感受到的尊严、希望、崇高与爱。
画完最后一笔,纤纤长长地呼出一口气。然而,还没等她仔细端详,背后就传出一个惊喜的叫声:“纤纤,这是你画的吗?天哪!跟大哥哥当年画的落日简直太像了!”
纤纤心中猛地一震。她回过头来,小霞正站在她身后,出神地看着她的画。“怎么?”纤纤的声音竟微微有些颤抖,“我的画,和……大哥哥的,真的很像吗?”
小霞犹豫了一下:“应该说,不完全像,毕竟不是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画出来的,但那份神韵却颇为相似。”她歪着头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后,肯定地说:“没错,至少也能有五六分相似。刚才远远看去,我竟恍惚了一下,以为是大哥哥在海边作画呢!”
两股热浪迅速冲出了纤纤的眼眶。她再度凝视着海天交界之处。那轮落日已经缓缓沉入大海,却留下了满天满地绚烂夺目的辉煌。璀璨的霞光如欣慰的笑容,温暖了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