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李渊在三国-> 第二章:论治流民
换源:

第二章:论治流民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第二天一早,李渊走出家门,往县衙方向走去。巨鹿县城并不算很大,李渊居住的普通住宅区域位于西北角靠县城边缘的区域,县衙位于县城中心偏东的位置,从此出发需穿过几个街区。

昨夜,李渊已有想法,今天先去和同族的叔父李远推掉县衙的差事,然后到商业区找到合适的商家进行自己的拍卖家产计划。没错,就是拍卖,汉代还没有出现拍卖,拍卖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之所以想到拍卖,这是目前李渊能想到的最大获取财富的方法了,一则有利于把家中宅子田产卖出最好的价格,二则就是拍卖本身的点子李渊也要卖。好吧,这就是后世的思维了,卖点子,卖创意也是要收取费用的,这在后世太正常不过了。

经过商业区,店铺琳琅,客栈酒家等等应有尽有,但往来人员却并不是很多,出入的大多数是士族子弟和家境殷实之辈,眼下光景普通百姓连吃饭都是问题,如何是消费不起的,看着三三两两谈笑高论的人群,李渊不禁感慨,【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亡,百姓苦。在封建时代,无论朝代更迭如何,总有特权阶层安享富足,承受苦难的都是最底层的人群呀】也只能是感慨,李渊并无力改变什么,毕竟现在自己的生存都是问题。

不多时,李渊来到县衙前,巨鹿县衙应该算是巨鹿的地标建筑了,衙前一片宽大的广场,布局依次是县衙大门、仪门、门墩、堂院,然后是东西官廨,东西官廨是县令和县丞、县尉及诸曹吏日常办公的场所。李渊自称县丞子侄求见,烦请通禀。值守兵卒,观其士族装扮虽略显寒酸,但举止得体,不似作假,便忙去禀报了。略等一会后,兵卒便引领李渊至李远官廨。

【拜见叔父】见到李远,李渊上前行礼道,【贤侄无需多礼,且稍坐片刻,待我批完这份竹简】李远并未停下手头的事情,李渊是子侄辈,李远也就没有与他太见外。对于李远,李渊还是比较敬重的,李远是一个比较正直的人,经义方面的造诣虽不是很高,但务实肯干,为百姓办了一些事情,不善阿谀奉承,所以这些年来一直在县丞这个小官上蹉跎,并无寸进。

片刻后,李远起身,【贤侄随某来】;李远的官廨有间待客的小间,宾主落座后,李远煮了茶汤,汉代喝茶是用煮的,汉朝人喝茶的方式和现代不同,把采摘后的茶叶做成饼状,喝前先把饼烤红,再在陶器里捣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葱姜等调味品。一碗香喷喷的茶就好了。

【贤侄请喝茶】李远递过一碗,【多谢叔父】其实李渊对于这样的茶还是不习惯,【贤侄身体可痊愈否?】李远喝了一口茶道。【有劳叔父挂念,侄儿已然痊愈】李渊恭敬作答;【善,如此昨日某与汝母商议之事,汝意如何?】,【多谢叔父好意,侄儿铭感于心,恐要辜负叔父美意了】感谢一番后李渊恐李远误会是因为嫌弃位卑职小又连忙说道【侄儿不日欲往荆襄求学】。

李远诧异了一下,【哦?嗯,贤侄有此上进之心甚好,也罢,不过此去路途迢迢,家中如何安置,贤侄有何打算?】汉代风气,士族对求学是很鼓励的,觉得这是高尚的行为,所以李远错愕了一会后便欣然接受和认可了,如此问法也多有关照之意,意思就是有什么困难没有,可以提一提,能帮得上的,多少也会帮村一些。

到李远的好意,李渊再次拜谢【若两地分别,恐无法兼顾,某与母亲商议后,欲变卖家产,不日举家前往荆襄,母亲亦有多年未见亲人,此番成行,亦可全此心愿】;【如此也罢,途中颠簸,汝等自当珍重,可有叔父帮村之处否,贤侄尽管直言】李远听完李渊的全部计划后缓缓说道。

【侄儿先行自理,如有所需,再来劳烦叔父】李渊今日前来一是辞别,二是想提醒一下叔父,让其有所准备,同属一族,叔父又是值得敬重的人。

【叔父,前日某出城,观城外流民日渐增多,仅有太平道人士施粥,毙于病饿者已有之,如若放任,恐有祸事】。城外流民越来越多,只有太平道在施咒粥,官府无所作为,所以饿死的老弱病残陆续出现,太平道恐怕也没有全力接济百姓,这样既可以收买人心,又可以增加流民对官府的反感,毕竟人家太平道只是一个民间组织嘛。

【某亦知之,日前与县令也有协商,县令言府库空虚,且有太平道人施粥于外,应当无事推诿于某,再于细说,便言近日再与各士族大家商议接济流民】说道此事,李远脸色略有愠色,愤愤说道,显然对于县令推诿多有不满。

【侄儿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李渊既然谈到了此事,还是想多做些努力,虽然黄巾起义已经不可避免,流民是其一大助力,如果能有效处理流民问题,也许黄巾起义的规模能小些,巨鹿县城保不保得住只有天知道了,想来也是极难的,毕竟是起义中心。但又不能直接说不久张角就要带领太平道造反了,这话现在说出去也没人信呀,现在太平道形象还是很正面的,施粥救病,传播教义,并无不法。

【贤侄但讲无妨】李远异样的看了眼李渊道,确实今日李渊谈吐举止与往日不太相同,也许是经过变故后有所成长吧,李远这样想到,他又哪里知道此李渊非彼李渊已。

【叔父请看】李渊将昨夜写好的治理流民条陈的一卷竹简递给李远。东汉纸张初有发明了,但技术不成熟,工艺复杂,成本极高,并未普及,大多书写的工具还是竹简,这东西容易获取,就是太重,携带不便,而且能写的地方不多,也是这样造成了知识的不易传播。

李渊的条陈并不是很长,比较简明扼要,不然就不是拿一卷竹简了,非得扛一箱来不可。看着李远差不多看完,李渊缓缓道【侄儿以为,安置流民之首要在于有序,不可放任行为,顾登记造册,分区安置,使之有序,亦能增其信心】,这是几千年封建王朝安置流民的经验结晶,第一要点就是要有秩序,有人管理引导,有人管了之后呢,会让人有信心相信能活下去,因为有人管你,不是让你自生自灭。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心理暗示。至于有序的具体措施就林林总总比较多了,登记造册,每个人自有身份编号,方便管理,规定日常行为,吃喝拉撒的区域各有指定,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情等等。条陈中亦有简要陈述

【核心为食有所依,佐助之法便为以工代赈】,让官府或者世家大族免费拿出粮食来接济流民大多数是不愿意的,碰到好一点的上位者或者世家,也许会拿出一点来施粥,但这根本是杯水车薪,但如果从道义上捆绑他们的同时,又出力帮他们干活,让他们获利,以获取微薄的报酬,保障吃饭问题,那他们就没有那么抗拒了。

【持久之法便为开荒了,开荒历来有之,流民之事难在其无力开荒,官府应助其工具,苗种,免其税赋。或行以担保,使世家大族助之工具苗种等等,如能行之,流民应能安置妥当也】

【善!善!大善!】李远起身击掌道,也许是因为太过激动的缘故,脸色有些微红,【贤侄此策有大功德也,且受叔父一拜】说着便要行礼作揖。

李渊哪里敢受,连忙托住李远说道【叔父切莫折煞小子,侄儿如何能受叔父拜礼】;真是觉得李渊的策略准确可行,李远还要坚持,李渊忙转移话题道【叔父需知,再好的策略,如不用之,也是于事无补。县令之处叔父还需与其多做商议】毕竟李远只是二把手,若是县令以无朝廷诏令为由,束之高阁,那就白瞎了。

【然也】,李渊这么一说,李远也稍微平静一些,细细思索后道【县令之处确需好好分说,想来如此利国利民之事,其应不至于如此利令智昏,弃之不用。倘若其真是倒行逆施,某就直面郡守,分说此事。本来此事待巨鹿试行一二后也应报之郡守,推行全郡,乃至上报朝廷】李远还是比较沉稳的,并没有想着说马上上报,还是先试行看看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不知不觉间李远已不当李渊是一个毛头小子看待,李渊的治流民策确实把李远惊艳到了,所以言及了一些自己对待后续的想法,看李渊的神情更显神秘,李渊知道他的困惑,也不能明说我后世来的,这些都是几千年来以前的牛人总结整理好的,所以只能含糊道【侄儿自小随父读圣贤书,亦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多有思量,昏沉这段期间,睡梦中似有指引,侄儿亦无法言明】得了,说不清楚就往神仙鬼怪方向引导吧,话说古人也是经常有托梦一说的嘛。

【好一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知出自何处?也许感念汝心,上苍有所启发。也是汝平日用功读书之顾,不识圣贤书,难明其中意】,一时没收住,金句蹦出,李远又夸赞道。

【侄儿亦不知出处,冥冥指引,有感而发】李渊只能有推脱到上苍了。【今日叨扰许久,不日远行,侄儿还需多做准备,先行告退了】李渊向李远告辞到

【嗯,贤侄好生求学,谨言慎行,前途无量,叔父心甚慰,汝父泉下有知,亦甚慰也】李远感慨到,也许家族的振兴未来就在此子身上。。。。。。

李远将李渊送至县衙大门前,这是相当礼遇了,李渊实在是拗不过自家叔父,临别之际李渊想了想还是低声说道【叔父当留心太平道,前番种种,收买人心之意甚明已,现今流民之事若不能决,恐有异变,城中应做防备,鉴别身份,防止内外勾连,乱中夺城】

李远沉吟片刻【贤侄所言甚是,此前某亦有感不妥,料其不敢大胆如斯,现在细想之,是应早做防范,有备无患】

李渊与李远拜别后,刚欲举步离开县衙,感受似乎有人注视自己,转身望去,一黑装带斗篷的女子已转身进了马车,这身形看起来有些眼熟,但李渊就是想不起来是谁,她好像也是刚从县衙出来的,李渊也没多想,跨步就往商业坊走去。

李渊不知道今日与李远的谈话不知不觉间悄悄地已经开始撬动了历史的进程

中秋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9月15日到9月17日)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