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大明国师,调教大明!-> 第12章 刘伯温愧对所学,不如年轻秦放!
换源:
第12章 刘伯温愧对所学,不如年轻秦放!
- 刘伯温神色平静,微微点头:
“韩国公无需惊慌,此事颇为复杂。”
他转向朱元璋,朗声报告:
“臣刘基已搜集了自武后神功元年至洪武元年的各地地方志。”
“结果如何?”
“启禀陛下,灾荒之事,似乎确凿。”
刘伯温深吸一口气,接着说:
“臣在弘文馆查阅资料,发现唐玄宗登基前,长安城曾连续十九年无雪。”
“而且在史料中,臣还发现了颇为有趣的一笔。”
朱元璋急得额头汗水涔涔而下。
“刘先生,您就别吊大家胃口了,有话直说吧!”
“嗯,我研究发现,古时蜀地荔枝遍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佳话流传至今。但观我大明近年报告,荔枝已主要生长于岭南一带。”
“不止这些,古时长安城内柑橘亦是丰产,据《酉阳杂俎》所述,唐至天宝年间宫中柑橘盈收,可见当时气温较今更为炎热。”
“当时称岭南瘴气弥漫,实因温度过高。事实上,唐代长江流域气候近似今日岭南,而两广气候仅略低于现代赤道附近。”
“另外,我还注意到,气候自唐末开始逐渐变冷。”
“至宋太宗时期,中原仍有茂密竹林,但随着气候进一步转寒,到靖康之变前夕,宋朝已不再设置管理竹林的机构。”
众人听后仍满脸困惑。
这些事情,他们并不陌生。
但刘伯温此时提及,意欲何为?
刘伯温叹息一声,继续说道:
“韩国公还未明白吗?从唐开元二十九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寒冷,再到五代时期的降温,以及靖康年间的再次冷却!”
“每一次急剧的降温,都伴随着一次巨大的动荡:安史之乱、五代十国、靖康之变。”
每一次气温的下降,都预示着天下的动荡不安!
这话一出口,李善长的脸色瞬间失去了血色。
而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最令刘伯温震惊的是,秦放的这些理论,竟然与风水的龙脉之术完美吻合!
回想初唐时期,气候温和多雨,使得长安城四季如春,江北地区草木茂盛,这难道不是当时所谓的北龙气旺盛之景象吗?
到了宋朝,由于气候逐渐变凉,关中地区草木凋零,风沙肆虐,一片荒凉之景。
而中原的开封却因为气候的冷却,开始呈现出初唐长安的气候、植被和环境,因此有了开封龙气的说法。
到了大明建国之际,北方的气温进一步降低,北方的“龙气”已经荡然无存。
在南北对比之下,逐渐摆脱炎热的江南地区,反而更显得“龙气”旺盛。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朱元璋最终决定将都城定在金陵。
当刘伯温领悟到这一点时,脸上满是悲伤和困惑。
自己穷尽一生研究的风水相术,在预测国运方面竟然不如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秦放!
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不是一种遗憾吗?
刘伯温沉思片刻,然后继续说道:
“臣刘伯温有要事启奏,近年气候日渐转凉,历史上有此类现象多伴随乱世。因此,臣查阅了南北朝时期的郡县史料……”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刘伯温身上。
“观南北朝天下冰封,至隋朝方见春意。以此推论,大明、前唐、南北朝三朝为鉴,我朝恰逢寒暖交替之际。”
他继续阐述,气候变化非一日之寒,而是潜移默化,虽不见其速增,却日积月累,反之亦然。
此言一出,连素来沉稳的李善长也神色凝重,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朱元璋紧锁眉头,他深吸一口气,忧心忡忡地询问:
“刘先生的意思,莫非我大明将面临南北朝般的动荡?”
话语间,他的声音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自华夏文明初始,百姓安危从未如南北朝般岌岌可危。
那是一段汉民族濒临存亡的黑暗时期。
身为结束异族统治,恢复汉人江山的皇帝,朱元璋无法容忍自己的后代重蹈覆辙。
那句“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谚语,绝不是无的放矢。
面对着因气候变化和即将到来的小冰期而忧虑的朱元璋,刘伯温轻声安抚:
“请陛下放心,我大明国运昌盛,远非昔日两晋的昏君所能及。即便气候进一步转冷,我国仍有近百年的调整空间。”
他微笑着继续说:
“而且,陛下似乎忽略了我们的一项宝贵资源土豆。”
$(".nod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2");setTimeout(function(){$(".nodeEnd").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