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我和我爹在安西叱诧风云的那些年-> 第一章第四节:过冬的“新居”建成
换源:

第一章第四节:过冬的“新居”建成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本来今天就应该这样在忙碌与欢快中过去的,但是临到睡觉的时候,王颖雯一句“我想妈妈了”直接引的两个孩子都哇哇大哭了起来。

其实王瀚樟对于“妈妈”这个词是没有概念的,顶多也就是好奇为什么人家有妈妈而他没有而已,但是他并不会因此感到伤心,因为不曾拥有过了就不会体会到失去的痛苦。

可架不住一直以来,他都是王颖雯的小跟屁虫,现在王颖雯哭了,他自然也是有一学一,跟着一起哭要起妈妈来。

而王颖雯,她已经整整两年没有见过妈妈了,记忆里妈妈跟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去给你生个弟弟去了”,现在,弟弟跟着爸爸已经回来了,妈妈却再也没有回来过。

她是真的想妈妈了。

王凌虽然心里也是一阵阵的揪着疼,可也只能使出浑身解数来哄两个孩子,但王瀚樟好哄,王颖雯可不好哄,那些“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之类的谎言已经说了很多次了,即便是个四岁的小孩子,也不会轻易被忽悠住了。

最后,还是王颖雯自己哭累了,这才睡过去的。

当王凌却睡不着了,他一直以来都强做坚强,尤其穿越以来更是如此,为了就是两个孩子。

可女儿的哭声却一下子击溃了他的心里防线,被压抑已久的酸涩涌上心头,冲的他眼眶泛红。

……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的时间,十天就过去了,王凌的过冬营地初见规模,他也开始分出心思来考虑一些别的事情了。

所处的位置和所处的时代是王凌最迫切想要知道的事情,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下来,王凌大概也能摸索出一些信息来了。

所处的时代不知道,但所处的地理位置,心里是有那么点线索了。

近半个月的时间都没有见到过人影,周边又还是森林密布的,那一定是身处极为偏僻的地方的,就算是在二十一世纪,国内也有大兴安岭这样的地方符合他看到景象,要是国外的话,那地方就更多了。

如果是在古代,这样的地方就很多了,但考虑到人烟稀少的因素,那么也就只有辽东、西域(尚未过度开发的时候依然是水草丰茂的)和岭南了,在考虑到树叶尚且带着一丝绿意就起了寒风、树木还长的那么高大、以及被发现的多株胡杨的因素,结果也就很显而易见了。

他们父子三人现在正身处嘉峪关以西的区域,大概率是在天山以北的地方——这地方直到二十一世纪的大工业时代,依然是水草丰茂的塞上江南(伊犁河谷)。

……

得益于王凌强壮的体格和充沛的体力,以及现代工艺所制造的工具的锋锐和便利性,王凌仅仅只花了十天时间就建设好了房子的框架,大梁和屋顶也都建设好了,剩下的就是一些精细的工作和内部的“装修”了。

因为没有更好、更细致的工具,没办法像视频里面那样做木砖来盖房子,于是王凌就想出了另外一个方法:他先是用手腕粗的树干插入地下半米深,挨着立柱紧密的排列好,然后在另一排交叉这又排好一层,中间用泥土垫瓷实了,形成一堵坚实的土木混合的墙壁。

再然后,王凌又挖来了一些干燥的泥土,用河水和泥、加入枯草后形成后世农村盖茅草屋的那种泥——也可以称之为土法简易混凝土——一层一层的均匀的涂抹在木墙上,里外每面都涂抹了三层,然后用火烤干。

等烘干了之后,就形成了一面结实的防水墙。

四面墙和屋顶,王凌都是用这样的方法建造出来的,为了防水,他还花了一天的时间用枯草编了一些草垫子,挨个密实的铺在屋顶上,最后又垫上了一层土。

最终的成果,就和乡下农村的那种茅草屋是一样一样的,只不过看上去更高大了一点而已,不用低头就能走进屋里。

当然,这其中也不是没有出过意外。

就比如最开始往上面加粱架的时候发现没有加固的东西,王凌又不得不回了一趟穿越伊始的地方,把那几辆木板车都给拆了,把所有有用的东西——钉子、角钉、木板、车轮甚至是轴承——都一点一点给拉了回来。

那些钉子和角钉为房屋的坚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为数量不多,所以王凌只能把车轮给拆了,用自造的木槌把辐条给打成角钉使用,然后去采集了一些藤蔓,剥皮后将皮搓揉成绳子,加固那些不关键的地方,这才完成了一个坚固的框架。

另外就是窗户的问题,王凌一开始并没有考虑过开窗透光、通风的问题,后来考虑到如果冬天下起大雪的话,那将会大大的减少几人在户外活动的时间,所以预留个窗户出来就显得尤其的重要了——总是蜷居在一个黑咕隆咚的小孩子,会把人给逼疯的。

大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是正处于活泼好动时期的小孩子,极为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

但是不像是后世那些拍视频的人准备的齐全,王凌并没有做窗户的玻璃或者透明亚克力板,没办法做出一个透明的窗户来。

但凡事总有办法,王凌直接把主意打到了帐篷的身上,因为那个帐篷上有三块透明防水布(可以防住大暴雨)做出来的窗户区域,而且都很大,足够王凌把它们裁开来做出三个双层窗户出来。

于是在木屋封顶了能过夜了之后,王凌第一时间就把帐篷给拆了,开了三个窗户洞出来,把透明防水布用小木条钉在了墙上,里外钉了两层,足以起到保暖防寒的作用了,剩下的帐篷布除了被裁下一块当作挡风的门帘之外,其他的都被王凌收了起来,留着以后改造成雨衣。

在新造的木屋睡了一晚之后,王凌又开始了房屋的装修工程。

首先是要做一扇门,昨天晚上虽然有帐篷布做门帘,但还是有风窜进来,也幸好那两个鹅绒睡袋的保暖性非常好,这才抵御住了窜进来的丝丝寒意。

因此,一扇厚重的门就显得相当的重要。

也幸好王凌之前就把马车拆了,获得了不少平整的木板,这使得木门的制作变得尤为简单——王凌甚至做了里外两扇门,中间是重新制作的双层帐篷布的门帘,边边角角又用混着枯草的泥土填缝,让一丝风都进不来。

门做好了,还要再建一个壁炉,既可以用来做饭,还可以用来取暖,只要存储的木柴足够多,就可以让他们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季。

得益于农村长大且小时候帮助家里起过灶台的精力,在结合自己刷了那么多的某音看过的荒野建造的内容,王凌对于自己要建造一个怎样的壁炉、如何建造这个壁炉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并即刻开始动工了。

王凌先是收集来了许多平整的石板,密密的在靠着前窗户的角落里铺上了一层光滑的石板地面,并且在到离地半米高的位置都铺上了同样的石板。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火,免得熊熊的大火在某个大家都在熟睡的夜里把整个屋子都给烧了。

造壁炉的主材料是混着枯草的泥土制成的泥砖,用火烘烤到变黑之后就有了一定的耐火性,但谨慎起见,王凌还是在内膛里贴满了捡来的薄石板。

内膛用车轮辐条隔成了上下两层,上面用来烧火,烧剩下的灰透过辐条之间的间隙落到下面,方便把这些灰给扒拉走。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内膛里的空气流通,使木柴能够充分的然后,不会因为缺氧而导致木柴烧着烧着就灭了。

壁炉的最上面,是一块王凌精挑细选从河里捞上来的极为平整的、几位光滑一指厚的石板,王凌小心翼翼的把这块得来不易的石板放在壁炉的上面,四周用泥土封边,表面也用水给清洗的干干净净。

这样的一个壁炉,即可以取暖又可以做饭,把锅放上去可以煮粥、煮汤、煮面,不放锅把石板洗干净,还可以烤肉、煎肉。

非常完美了,属于是。

王凌洋洋自得:老子果然是有点子天赋在身上的。

再然后,王凌突发奇想的用剩下的泥砖砌了四堵墙围成了一个空心的方池子,只要三十厘米高,但是王凌在边上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空洞,然后从壁炉火膛那里引了一个热气通道过来,铺上厚木板后就成了简易的火炕了。

而且,把木板拿下来,把空洞堵上,在里面铺上防水的帐篷布,瞬间就能变成一个浴缸,烧上一大锅热水,还可以给两个孩子洗洗澡。

当晚,王凌就试了一下,给两个孩子和自己洗了个热水澡。

效果嘛,除了烧水的时间等的太长了之外,其他的都还不错。

当然,王凌也知道这个“多功能简易火炕”的使用寿命不会很长,但王凌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能安稳的度过这个冬天就行,而且他也打算过段时间制作几块大泥板,以后留着当床板使用。

剩下的就都是一些打扫之类的琐事,然后,这座极具原始生态风格、花了王凌二十七天时间的房子总算是建好了。

那天晚上,王凌煮了一锅泡面还放了火腿,算是庆祝自己的“乔迁之喜”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