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唐儒圣:我读春秋的-> 第二十四章:文道新刊!双篇鸣州!【3500字大章求鲜花收藏】
换源:
第二十四章:文道新刊!双篇鸣州!【3500字大章求鲜花收藏】
- 第二十四章:文道新刊!双篇鸣州!【3500字大章求鲜花收藏】
晨曦未破,鸡鸣尚远,天边泛起一抹淡淡的银辉,宛如轻纱覆盖大地。
长安城内,晨光熹微中,儒生们已穿梭于街巷之间,步履匆匆,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
科举放榜次日,月末之时,长安各县的学舍与书肆前,汇聚了众多读书人。此日非因庆典盛会,实乃《文道》月刊发布之期,吸引了无数士子争相一睹为快。
长安之地,富庶繁华,读书之人多出身名门或家境优渥,故《文道》之刊,从无寒士难购之忧。每当新刊问世,必引动全城读书人热议,蔚然成风。
各大书肆前,长队蜿蜒,人头攒动,众人翘首以盼。《文道》之魅力,可见一斑。
“月之精华,尽在此日凝聚!”一书生感慨道,话题随即展开,家国天下、人文未来、民生百态,无不成为他们热议的焦点。更何况,本月科举佳话频传,更添谈资。
“昨日春闱放榜,闻有双甲童生横空出世!”一清癯青年与身旁素昧平生的士子搭话,眼中闪烁着好奇之光。
“确有其事,策论与诗赋皆夺魁首,实乃罕见!昔年半圣之辈,亦难在童生之时便获此殊荣。尤其是诗赋一途,能夺甲者寥寥无几,除非当场灵感迸发,作出传世佳作。”另一士子接过话茬,言语间满是赞叹。
“如此说来,这位双甲童生定是作出了足以流传一县之佳作?今日《文道》之上,定能拜读其妙笔生花之作。”
“长安文风鼎盛,先有鸣州诗惊世,今又有望出县诗传世,真乃我辈之幸!”
“且问,今年童生之首,究竟是何方神圣?”未及科举现场的秀才与士子们,对这位双甲案首充满了好奇。
疑惑在人群中蔓延,直至有人揭晓谜底:“诸位竟不知?那双甲案首,便是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句名震长安的鸣州诗人——李平安!”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纷纷侧目,目光中既有惊讶也有期待。
然而,部分秀才仍难掩疑虑:“李平安之名虽响,但连作两篇佳作,岂非天方夜谭?一篇佳作已属难得,何况连中两元,莫非真有圣人之才?”
“真相如何,且看今日《文道》所载,自有分晓。”
“言之有理,且让我们拭目以待。”众人纷纷点头,心中充满了对《文道》新刊的期待与对李平安才华的揣测。
不久,众人便翘首以盼,等待着《文道》月刊的问世。
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之后,一缕晨光初破晓,鸡鸣声声,承载着《文道》的书肆缓缓开启了它那厚重的木门。
“快!我要先睹为快!”队伍之首,一位身着儒衫、气宇轩昂的八品秀才,平日里的温文尔雅此刻被急不可耐所取代,他率先踏入书肆,迫切地想要购得本月的《文道》。
银钱交易瞬间完成,他手持新刊,毫不犹豫地让出位置,在一旁的角落中,满怀期待地翻开了这本承载了无数智慧与才华的宝典。
一旁有读书人欲上前共享这份先睹为快的喜悦,却被那八品儒生以温和却不容置疑的语气婉拒:“观览圣贤之作,需怀敬畏之心,规矩不可废。”言下之意,若想同赏,则需自备银资。
《文道》中的每一篇佳作,皆是文人墨客心血的结晶,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才气与智慧的源泉。反复研读,能让儒者心中的才气如溪水般潺潺流淌,滋养心田,与修道者吸纳天地灵气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童生时期才气如细丝般微弱,到秀才时如针尖般凝聚,再到举人时如柱石般稳固,这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书籍的滋养与沉淀。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肆内已是一片寂静,唯有翻阅书页的细微声响此起彼伏。许多人一翻开《文道》,便瞬间沉浸在了那由文字构建的世界之中。
开篇便是一篇由大唐三品大儒亲笔撰写的佳作,字字珠玑,引人入胜。然而,更多人心中挂念的,却是那首轰动长安的出县诗。他们强忍着先看大儒名篇的冲动,每翻一页,都如同在心头划下一道浅浅的痕迹。
终于,有人眼前一亮,高声宣布:“找到了!是那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众人闻言,虽不感意外,但心中的期待却更加炽热。
“出县诗呢?甲等的出县诗在何处?”询问声此起彼伏。
“《文道》所载诗赋有限,大儒圣人之作虽多,但能达出县之境的却属凤毛麟角。”一位老儒缓缓解释道。
于是,众人更加耐心地在字里行间搜寻着。终于,有人兴奋地喊道:“找到了!这是科举中的甲等出县诗!”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灯半昏时,月半明时。”诗句悠扬,情感缠绵悱恻,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好诗!真乃出县佳作,相思之情跃然纸上,足以锤炼儒者之心。”
“只可惜,此诗并非出自长安童生之手,而是东都洛阳的才俊所作,虽同样出色,却略逊于我们长安的双甲案首。”
大唐疆域辽阔,文风昌盛,儒家之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亦是自然之理。此次童生科举,竟有三首出县诗问世,足见天下英才之盛。
“无论作者何方神圣,这等佳作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不容错过。”众人纷纷点头赞同,继续沉浸在《文道》带来的文学盛宴之中。
众人沉浸于书页之间,忘却了周遭的一切,原本打算先寻那长安县双甲案首的诗赋,却不料被其他篇章深深吸引,一时忘却初衷。
时光悄然流逝,当众人的目光触及那特别标注的春闱科举甲等诗时,心中仅存的淡淡喜悦瞬间被点燃。然而,当视线掠过诗旁那赫然印着的“鸣州级”三字时,众人仿佛被雷击中,惊愕之情溢于言表。
“鸣……鸣州?!这……这不可能!”
“这竟是鸣州级的诗赋?”
“短短十日,两度鸣州,世间怎会有此等奇才!”
“莫非是错将李平安先前的鸣州之作误印于此?”
他们难以置信地缓缓下移目光,直至那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心中仍存一丝侥幸,以为是错觉。
“李平安?他那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是已在前文刊出了吗?怎地又回到了这里?”
疑惑未解,那诗的标题“相思”二字却如晨钟暮鼓,震撼人心。
“相思……他李平安的科举甲等诗,竟是鸣州之作!”
“谁说这是出县诗?此乃货真价实的鸣州诗!”
“月余之内,双鸣州现,此乃圣人之姿,无疑矣!”
“岂止一月,此诗乃科举当日挥毫而就,距‘清水出芙蓉’不过三日之隔!三日双鸣州,古今罕见!”
对于读书人而言,三日之内连作两篇鸣州诗,简直是天方夜谭,令人难以置信。
“此子天赋异禀,非池中之物!”
“圣人之姿,未来可期,封圣之路,或已铺就!”
大唐文道界,因这一日而沸腾,无数读书人感慨万千。
战诗本就难得,而鸣州级的战诗更是凤毛麟角,更何况是在童生科举之中诞生,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他们虽不敢奢望,但心中那份对文学的敬畏与向往却愈发强烈。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相思》,究竟有何魔力,能达鸣州之境?
鸣州诗之所以名动天下,皆因其能触动人心,引发共鸣。即便是粗通文墨的武夫,在听闻鸣州诗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拍案叫绝,赞叹不已。而对于常年浸润于文学海洋的读书人而言,其精妙之处更是一目了然,令人回味无穷。
此诗以红豆为媒,寓相思之情于字里行间,红豆之名恰似相思之子,二者相融,情意绵绵。首句勾勒红豆之乡土,质朴中藏深意;次句“发几枝”轻问,平实而意象丰富,自然设问间,情愫暗涌;三句寄语友人“多采撷”,言外之意,不言而喻;末句以“最”字点睛,相思之情被推至极致,采撷之因自明,寄寓之情亦深邃难测。全诗明朗而不失温婉,浅白中蕴含深情厚意。
现场,一位举人闻声而起,对这首“相思”赞不绝口,尽显儒雅风范。在他看来,学问不问出处,唯才德兼备者方能引领风骚。诗词之道,不分举人学士,即便是童生佳作,亦值得推崇备至。毕竟,他们尊崇的是诗文的魅力,而非作者的身份地位。
“何人能深谙此诗相思之妙,愿为众人剖析其韵味?”书铺前,他高声询问,却只见众人面面相觑,无人应答。
“可有壮士愿一试?”再次询问,依旧是一片静默。在场的皆是饱读诗书之士,却无人敢轻易涉足这“相思”的深邃意境,生怕自己的解读难以触及诗魂。
此情此景,不免让人心生感慨。在场不乏八品秀才,作诗之才却不及一名新晋童生,更遑论领悟其精髓,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鸣州之诗,其意深远,非一般人所能轻易领悟。
终有人轻叹一声:“文道三日连登双鸣州,人族儒道之林,李平安之名必将响彻四方。”言罢,众人心中五味杂陈。
“只怕不日之后,长安各大书院皆会争相延揽李平安这位奇才。我等与他之间的差距,或将日益扩大,自愧弗如啊。”众人心中波澜起伏,对于李平安的崛起既感欣慰又觉压力重重。圣人之姿的出现,本应是读书人的荣耀,但反观自身,却难免生出几分落寞与不甘。
$(".nod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2");setTimeout(function(){$(".nodeEnd").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