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朱元璋开局就让我监国-> 第四章震惊
换源:
第四章震惊
- 他合上书本,轻抚着朱允熥的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简单的几句夸赞,实则蕴含了深重的意义。在太子朱标去世后,储君之位悬空,朱元璋对各位皇子和皇孙的考察更为严格。朱允熥的这本《华夏农科全书》无疑为他增添了极大的竞争力,让他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朱允熥也适时地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担当,他声称作为皇孙,在享受皇室权利的同时,更应为朝廷和皇帝分忧解难。这番话让朱元璋更加满意,他决定将这本书传阅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同时,他也意识到农民们大多不识字,因此需要寻找合适的方式将书中的知识传授给他们。
在一旁的朱允炆看在眼里,心中充满了羡慕和嫉妒。他无法理解为何自己刚刚拍马屁不成,而朱允熥却能轻易地获得朱元璋的青睐和嘉奖。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拍马屁技巧是否不够高明,甚至觉得自己被朱允熥欺骗了。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真正让朱元璋看重的是朱允熥的才华和用心,而非单纯的言辞奉承。
朱允炆心中对朱允熥的转变充满了疑惑和嫉妒,他认为朱允熥之前的表现一定是伪装的,否则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变化,还能拿出如此厚重的书籍。他自视甚高,作为高贵的皇孙,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只专注于诗词歌赋等高雅之事,自然无法理解朱允熥所展现的实用才能。
当朱允熥提到还有治理黄河泛滥的方法时,朱元璋再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朱允熥随即吩咐太监从寝宫床底下取出一袋黑色物质,这更让朱允炆和朱元璋感到好奇。
朱允熥解释称这种物质为“洋灰”,是外邦进贡的,但因其看似普通而被使臣丢弃,他却从中发现了其独特的价值。他现场演示了洋灰与泥土、水混合后形成的坚硬混凝土,其强度和耐久性令人惊叹。
朱允炆对此表示怀疑,认为使臣都看不上的东西怎可能是宝贝。但朱允熥的实验结果却让他哑口无言,只能眼睁睁看着朱允熥再次赢得朱元璋的赞赏。
朱元璋对洋灰的实用性表示高度认可,认为它对于治理黄河泛滥等自然灾害将起到重要作用。他对朱允熥的才华和远见感到欣慰,同时也对朱允熥的实干精神表示赞赏。
这一幕再次凸显了朱允熥与朱允炆之间的巨大差距。朱允熥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而朱允炆则只知道空谈诗词歌赋,对实际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和解决方案。这也为后来两人之间的皇位之争埋下了伏笔。
朱元璋作为一代帝王,其眼光自然极为敏锐。他立刻就意识到了这种被朱允熥称为“洋灰”的物质——水泥的巨大潜力。这种物质的坚硬程度远超常规材料,对于建筑和治水等工程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朱元璋对朱允熥的才华和远见更加刮目相看,心中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验证水泥的强度,朱元璋亲自举起一块混凝土,高高举起后重重摔在地上,然而混凝土却完好无损,这一场景让他不禁大笑,连连称赞这是好东西。
与此同时,被朱允熥戏称为“头发长见识短”的朱允炆则是一脸尴尬和羞愤。他原本就嫉妒朱允熥的才华和皇爷爷的赞赏,如今更是被当众打脸,心中更是怒火中烧。然而,碍于朱元璋在场,他只能强忍怒火,违心地说出这东西有用的话。
随后,朱元璋下令将水泥交给工部,让他们研究如何将其用于治理黄河泛滥。这一决定再次彰显了朱元璋对朱允熥建议的重视和信任。
此时,负责传旨的蒋瓛也对朱允熥刮目相看。他深知这位小皇孙今日所展现的才华和见识远超常人,心中不禁暗自惊叹。
在蒋瓛提醒午朝时间已到后,朱元璋宣布结束这场实验,并带着朱允熥和朱允炆前往上朝。
在明朝初期,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朱元璋需要亲自处理大量政务,导致他和官员们都非常繁忙。
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忘带上两位皇孙一同上朝,以锻炼他们的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
朱允炆在与朱允熥的较量中彻底落败,心情沉重,仿佛遭受了重击。他心中焦虑万分,担心自己在这场皇太孙之位的争夺中失去了先机。他暗自思量,接下来的午朝必须抓住每一个表现的机会,否则皇爷爷朱元璋可能会改变主意,不再将皇太孙的位置留给他。
随后,朱允炆和朱允熥紧随朱元璋的步伐,步入金碧辉煌的金銮殿。这座宏伟的宫殿内,文武百官早已列队等候,气氛庄严肃穆。当朱允炆和朱允熥并肩走进大殿时,他们的出现立刻引起了众臣的注意和惊讶。
大臣们私下议论纷纷,对两兄弟之间的亲密举动感到不解。他们疑惑,为何平时并不亲近的朱允熥和朱允炆会突然如此和睦,甚至一同上朝?有人猜测,这可能是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刻意为之,试图通过展现兄弟情深来赢得朱元璋的青睐。
毕竟,太子朱标刚刚去世,皇太孙之位的归属成为了朝野关注的焦点。而朱允炆以其仁德和讲道理的性格,在群臣中颇有声望,被视为一个理想的皇帝人选。大臣们普遍认为,一个仁慈且易于驾驭的皇帝对他们来说更为有利,因为他们可以轻松地影响和操控朝政。
然而,这些大臣们却忽视了朱允熥的存在和实力。他们不知道,朱允熥其实是一个才华横溢、深藏不露的皇孙,他的才华和见识远非朱允炆所能及。而朱允炆之所以与朱允熥同行,也并非出于自愿或策略,而是被形势所迫。
面对众臣的行礼问安,朱允炆和朱允熥各自回礼,但两人的心境却截然不同。朱允炆心中忐忑不安,而朱允熥则显得从容不迫。他深知自己的实力已经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对于皇太孙之位的争夺也充满了信心。
“见过二皇孙殿下。”
“见过三皇孙殿下”
$(".nod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2");setTimeout(function(){$(".nodeEnd").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