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历朝历代投影惊呆了古人们-> 第49章 神秘的时代,轴心文明3
换源:
第49章 神秘的时代,轴心文明3
- 【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位于北纬三十度附近的四大文明,意外地逃离了这个更迭循环的宿命。】
【这是为什么呢?】
【雅斯贝尔斯通过研究四大文明的资料发现,之所以他们能够逃脱轮回,】
【是因为他们在这一时期相继诞生了一批圣贤人物,】
【比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的犹太先知、】
【古印度的释迦牟尼、】
【中国的老子、孔子。】
评论区
————四大文明,不应该是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怎么成了犹太教,希腊?希腊我就不说了,毕竟对欧洲影响挺大的。犹太教好像是,罗马帝国,接受了基督教,才逐渐扩大影响力。
————北纬三十度这个概念都烂了,因为北纬三十度跨度很大,而且适合人类生存而已
————善意的谎言比残酷的真相,更适合让一个文明延续
【这些人提出思想,著书立作,给各自不同的文明,塑造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将整个人类的历史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以上就是轴心时代里面。此后每当我们遇到会导致文明灭亡的危机时,人们总会试图从轴心时代的思想中去寻找一个可以让文明延续的方法。】
【而那些没有诞生思想体系的危机,最终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那灼心时代的思想家,到底都提出了什么呢?】
【我们先从苏格拉底说起,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和孔子一样,也认为一个文明的危机源自于其知识和道德的缺失。】
【所以他才会研究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伪。】
【然后基于这些理念,为西方创造了一个真理信条。】
【同样在当时的以色列王国也出现了一场名为先知启蒙的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以赛亚、撒加利亚等先知人物自称为是神的使者。】
【他们之所以降临人间,就是为了批判那些不道德、不公平的行为。】
【他们也认为,邪恶会导致一个文明的灭亡,而杜绝产生邪恶的欲望,才能重建人类文明的圣殿。】
评论区
————为什么说停滞了呢,因为他们已经把人性研究透了,而人性千百年来都没变过,又谈何进步呢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不经历两个极端,何知中庸之道在哪里?极端在刷新,中庸也要刷新
在一座安静的庭院内,孔子和一群衣着朴素的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展开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讨论。孔子,这位白发苍苍的智者,身着布衣,面带慈祥的微笑,他的目光深邃,投向远方,似乎在思索着古今之理。
孔子首先开口,他的语调轻松而富有哲理:“苏格拉底之于西方,犹如吾之于东方。众位学生,你们如何理解苏格拉底所追求的真理与正义?”
一位学罢,略显稚嫩,眼神中充满好奇,他站起来恭敬地一揖,说道:“先生,苏格拉底强调‘知善恶’,认为只有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人们才可能去行善,这和先生您所说‘吾日三省吾身’的看法岂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点了点头,微笑着说:“说得对,苏格拉底和我都深信知识与道德的重要性。只有内心的善良,才能引导人走向正义之路,从而推动文明的进步。”
接着另一位学生,略显深沉,皱着眉头问道:“先生,那如何理解‘真实’与‘虚伪’?”
孔子稍作沉思,然后用温和却坚定的语气回答:“真实是行为与自然法则相一致,虚伪则是背离本心,以欺骗了他者。吾等应追求的是言行一致,内外如一。”
随着讨论的深入,孔子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充满了智者的气质,他时而点头肯定,时而摇头表达异议。他的双目始终环视着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讨论中的气氛时而紧张,时而轻松愉快。学生们在孔子的引导下,或慷慨激昂,或踌躇沉思,无论是怎样的表情,都显露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哲学的热爱。
最后,孔子望向天空,声音平静中带有一丝忧虑:“正如古希伯来先知们所言,邪恶终究会导致文明之塔的崩塌。我们应该时刻警惕,不要被邪恶与欲望所蒙蔽。”
【同样,在古印度的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释迦牟尼,在一次游历时,看到了一些百姓正在承受苦难,于是他也认为,苦难和邪恶就是导致文明灭亡的原因。】
【所以他亲身体验苦难,战胜苦难,创造了众生皆苦的理念,告诉人们,只有摒弃欲望,才能真正觉悟于这个世界。】
【同时,遥远的东方大帝也正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列国之间的频繁征伐中,老子、孔子等人为了避免文明灭亡的危机,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思想。】
【并且孔子的思想同以上三人一样,都是在尝试为文明构建一个全新的道德体系。】
评论区
————儒释道
————历史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大周期!
————道家是实事求是,摆事实讲道理,要打就打,不打就谈,讲的是内心诚服为主,
在一片和平宁静的田野旁,老子与几位挚友坐在一棵古树之下。树根深深扎入大地,而老子正于此时,用他那特有的风度与智慧倾诉着超越时空的思考。他穿着朴素的麻衣,长长的白色发须随风轻轻摆动,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刻画着岁月的沧桑与思索。
老子的声音沉稳而缓慢,但每个字都像是钟磬之音,深沉而绵长:“诸位,文明若想持久,须有牢固的根基。如同这老树,即是根深方能叶茂。”
一位挚友,身着儒衫,面容和蔼,沉思片刻后说:“确实如此,道长常言‘道法自然’,莫非这也正是我们构建文明的道德体系的根本所在?”
老子听到此言,微微点头,眼中透露出一丝轻松的笑容:“正是。就如同水滋养万物而不争,我们的道德体系也应当具有适应自然、回归本源,不争则宽胸怀的质量。”
另一位年轻时位就锐意进取的子,站起身来,视线落于远方连绵不断的山峦,说道:“道长,若真如您所说,为何现在这‘礼崩乐坏’之时,世人却难以领悟和施行呢?”
老子抬头,目光沉静如深潭,微微叹息:“这是因为人心不古,欲望难平。众人往往被名利蒙蔽,忘记初心和本性,所以我们的思想,正欲指点迷津,令人重返道德之路。”
随着讨论的深入,老子似乎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之中。他时而抚摸自己的白须,时而又拿起木槌轻轻敲打着竹简,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气质。
眼见自己好友的神态,其中一位挚友则叹息道:“虽然道路坎坷,但只要我们心中有道,道自然成。”
$(".nod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2");setTimeout(function(){$(".nodeEnd").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