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给明历代皇帝打分,朱元璋破大防-> 11:朱栎的武力值!玉米与制盐!
换源:

11:朱栎的武力值!玉米与制盐!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11:朱栎的武力值!玉米与制盐!

此时此刻,汉中府。

朱栎此时也收到了百里加急的诏令。

其实朱栎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因为他知道,历史上自己会被召回应天。

但只要自己的大哥朱标还在,有那位好大哥求情,自己就肯定不会有事。

最多就是关个十五天的禁闭就能回封地了。

“耿青,去做准备吧!”

朱栎开口吩咐。

耿青,是朱栎的贴身护卫,目前是千户官。

这次进京,朱栎只打算带上五百亲卫军。

如今的他,行事方面还是低调一点更好。

朱栎也不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首先如今的大明内地还是颇为太平的,各地并没有匪患民乱。

其次,他最近也发现,自己身上的武力值简直堪称爆表!

不仅能轻松拉开五石的强弓,并且还百发百中!

耍起六十斤大刀,如同玩具一般!

甚至还精通十八般武艺!

朱栎在熟悉了身体的各项数值后,也是感慨连连。

不亏是大明战神啊!

这般强横的武力值,足以传说中关羽张飞相比了,那可是万人敌层次的猛将!

何为万人敌?

当然不是一人敌万人,而是指一将之勇,可定万军胜负!

简单地说就是,在万人这个级别的战场中,万人敌级别的猛将足以影响决定战场天平的倾斜!

自己有如此武力,朱栎哪里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五百精锐亲卫在畔,还都是骑兵,朱栎亲自带领,战场上冲垮几千敌人都不在话下。

在大明内地,这种层次的武力已经堪称绝对安全了。

安排好了进京之事,朱栎又叫来了王府的大管家。

“袁总管,再多扩张百亩地出来,全部种植我之前给你的玉米种子!”

玉米产自南美,原本要在明末才会传入中国。

但朱栎当然等不到那个时候。

他的系统商城内包罗万象,自然也有各种各样的良种,其中就包括玉米种子。

而且还是后世经过多次改良后的优良品种!

这就是朱栎作为穿越者的优势了。

而朱栎之所以迫不及待地开始种植玉米,当然是因为民以食为天。

无论他将来是要自保还是要造反,粮食都是重中之重!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嘛。

要知道,此时即便是产量最高的水稻,理论上最多也就亩产三百斤左右。

而后世的玉米,最高可以亩产九百公斤,也就是一千八百斤!

拿到现在来,即便因为水土、种植技术等原因影响,保底也会有一千斤以上的亩产。

最重要的是,玉米相比现在的主粮,拥有更高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

这对于当前的大明农业来说,这简直是神话一般的作物!

而汉中府作为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如果大范围种植玉米,短时间就可以让粮食产量翻上几倍。

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推广。

朱栎作为镇守汉中府的藩王,在汉中府威望颇高,也颇得民心,理论上强行推广也不是问题。

不过朱栎还是决定循序渐进地来。

毕竟,强行推广如果引起百姓的反感,反而会影响作物的产量,最后得不偿失。

因此,朱栎决定先将自家的土地作为试点,招收大量的佃农,让他们全部种上玉米。

面对一种陌生的作物,即便别人吹得再天花乱坠,农民们总还是会将信将疑的。

但如果让他们亲手种植、请眼见证,那结果就不一样了。

朱栎作为汉王,虽然平时并不喜欢兼并土地,但名下依旧有数千亩土地。

只要玉米成熟一季后,不用朱栎刻意宣传,给朱栎种地的佃农们就会口口相传这个“神迹”,粮商和大地主们更是会争先恐后地在自家地里种下玉米。

到那时,朱栎只需要轻轻推上一把,玉米就会将整个汉中府推广开来。

而这仅仅是朱栎第一步,亩产更恐怖的红薯和土豆,才是真正的大杀器!

“记着,这次要多招收些不同地方的佃农,待遇要优厚一些,让他们亲眼看看自己种出来的粮食有多少。”

朱栎叮嘱着王府管家。

袁总管连忙点头称是。

“玉米之事就这般安排,还有一件事,也是重中之重。”

朱栎说着,拿出了一张纸来,递给了袁总管。

袁总管仔细一看,顿时脸色剧变,又惊又喜。

“殿下,这,这是真的吗?”

朱栎点了点头:“当然是真的。”

在古代社会,粮食当然是第一重要的。

而除了粮食之外,紧随其后的便是盐了。

古代制盐困难,但盐偏偏又是民生必不可少之物,这就让盐成了和粮食同等重要的东西。

而对于朱栎来说,这当然又是一个可以短时间内见成效的项目。

他的汉中府本就多盐场盐井,在他的名下就有不少。

可惜的制盐手法粗糙,产量和质量都非常一般。

针对这一点,朱栎花费了数天时间,结合穿越前特意查过的制盐方法,制定了一个计划。

当前的盐产量受限于人力物力,短时间没办法提高,但是想要提高盐的质量还是很容易的。

说白了,就是化粗盐为精盐!

方法也非常简单,只需要融化粗盐后,用细沙、粗砂、活性炭等物反复过滤粗盐水,最后再重新蒸馏,就可以得到精盐了。

这样制造出来的精盐跟现代工业做出来的精盐当然不能比,但在古代,绝对是达官贵人、大户人家才能用得起的精盐!

说来简单,实际上若没有朱栎点出,现在的大明盐场都还在原始的晾晒和蒸煮法呢。

如今有了快速制造大量精盐的方法,朱栎光是靠着出售精盐这一项收入,每年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改进制盐方法,是为了钱财。

推广玉米,是为了粮草。

靠着这两项,只需花费数年,朱栎就将积累大量的钱粮!

正所谓钱粮在手,心中才不慌,朱栎此时虽然没想着要造反,但是提前积累钱粮,为了未来做准备,总还是没错的。

因此,在短短几天的时间,朱栎就已经安排好了诸多事宜。

而此行进京来回,估计也得需要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

“殿下,所有物资和人马都已经准备好了!”

就在这时,耿青牵着一匹马走了过来。

朱栎看了一眼身后王府,随后翻身跨上了马背。

“出发!”

中秋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9月15日到9月17日)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