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华夏传说之野史-> 第04章 中国野史集成·路史47卷 四
换源:

第04章 中国野史集成·路史47卷 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弇兹氏

泰逄氏

和山者,实为河之九都。吉神泰逄司之于贫山之阳,出入有光。

和山,实际上是黄河的九个发源地。吉神泰逢管理着它,居住在贫山的南面,出入时都有光亮。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昔者宰我请问鬼神之名,子曰:「气者,神之盛也;魄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故无鬼神,则鬼神至名不立矣。奈何季路之问事鬼神,则曰「未能事人」;既问死,则曰「未知生」。说者往往以生死、鬼神为性命、道德之外事有不可以致诘,而子路未可与言,故夫子不与之言。夫若是,则夫子既不诚于人之子矣。】

孔子说:鬼神在道德方面的作用,该是很盛大的吧!以前宰我曾经问鬼神的名字,孔子说:气是神的盛大表现,魄是鬼的盛大表现。把鬼与神合起来看,这就是教育的极致了。如果没有鬼神,那么鬼与神这些名称就不能成立了。可是,为什么季路问侍奉鬼神的方法,孔子说:还不能侍奉人。季路又问死的问题,孔子说:还不知道生的道理。解说的人往往认为生与死、鬼神的问题,是性命、道德以外的事,不能深究,而子路还不配和他谈这些问题,所以孔子不和他谈。照这样解释,那么孔子对子路便不真诚了。

【圣人之言,未尝不自尽也。鬼神生死人事之大,奚为而不语邪?盖能事人,则能事鬼;知生,则知死矣。生死者,特性命、道德中之一事,而鬼神者,特性命、道德中之一物尔。岂复外乎?虽然,神者,天之徒;鬼者,物之徒也;惟人之初,与天为徒,孰不具此神哉?惟生之后,开闭之不谨,而好恶之偏适从而蔽之也,古之圣人惟其然也。是故开天之天,而不开人之天;闭人之窦,而不闭天之窦。】

圣人的话,不曾不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的。鬼神、生死、人事是重大的事情,为什么不谈论它们呢?大概能侍奉人,就能侍奉鬼神;懂得了生,就能懂得死。生死,只不过是性命、道德中的一件事情;而鬼神,也只不过是性命、道德中的—件东西罢了。难道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吗?虽然如此,神,是天一类的东西;鬼,是物一类的东西。只有人最初的时候,跟天是一类,哪—个人不具有这个神呢?只是出生以后,对于耳目口鼻的开闭不谨慎,而偏好的和憎恶的东西又常常来蒙蔽它,古代的圣人也是这样的。所以,要开发人的天赋的机能,而不要开发天所赋予人的机能;要闭塞人因嗜欲造成的窍穴,而不要闭塞天所赋予人的耳目口鼻。

【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德生者,阳明胜;阳明胜,故识性。用贼生者,阴浊盛;阴浊盛,故物欲行。识性用,则归于神;物欲行,则归于鬼。归于神者,与天为徒;归于鬼者,与物为徒;亦天地之理也。今夫天阳而地阴,魂阳而魄阴,是故智气归天而体魄则归地。神阳而鬼阴,君子阳而小人阴,是故正直为神,而憸险则为鬼。德阳而欲阴,男阳而女阴,是故德盛成男,欲盛成女。禽阳而兽阴,老阳而释阴,是故释误多毛、老误多羽。君子于此,岂可不毖又毖而自堕于鬼物之区哉?】

开天辟地以来,有德的人产生;人类产生,盗贼也产生了。有德的人产生,是因为阳气旺盛;阳气旺盛,所以智慧明达,识见本性。使用盗贼手段的人产生,是因为阴气盛;阴气盛,所以贪欲流行。智慧明达、识见本性的人出现,就会归于神圣;贪欲流行,就会归于鬼魅。归于神圣的人,就会与天为伍;归于鬼魅的人,就会与物为伍;这也是天地之间的道理。如今,天为阳而地为阴,魂为阳而魄为阴,因此智慧之气归附于天而身体魂魄则归附于地。神为阳而鬼为阴,君子为阳而小人为阴,因此正直的人是神,而邪恶险诈的人是鬼。德为阳而欲为阴,男为阳而女为阴,因此德性旺盛的人成为男子,欲望旺盛的人成为女子。禽类为阳而兽类为阴,老人为阳而小孩为阴,因此小孩多生毛发,老人多长胡须。君子对于这些事情,难道可以不谨慎又谨慎,从而自己堕落到鬼魅的区域吗?

三五之时,人聪明而渊懿,纯天而不人,是以黄帝、太、少、神农、颛顼专享乎其上,句龙、芒蓐、祝融、玄冥作配乎其下,其事然也。

三五时代,人们聪明而且渊雅,纯然出于自然本性而没有人为的弊端,因此黄帝、太昊、少昊、神农、颛顼这些圣明君主在上世专享崇高的声誉,后稷、伯夷、祝融、玄冥这些贤臣在下世辅助他们,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

帝喾而来,不能纪远,然而禺强、阏伯、玄枵、诸稽、实沈、骀台、咎陶、伯益、豕韦、夔、稷之流秩,犹不迁之祀,横穷卓偏刚毅一真,乌往而不神哉?叔末之人,占侸僋俕,綦溪利跂正直之道,消而憸险之行,多是以不能神明而归于物。诗云:「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本贤愚也。「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逢吉凶也。「三涂六道,其僣有自。」来矣期,期区畛,亦予之热,热肺也。

帝喾以来,年代虽远不能详细记载,然而像禺强、阏伯、玄枵、诸稽、实沈、骀台、咎陶、伯益、豕韦、夔、稷这一流人的官位等级,尚且不被废除的祭祀,因为他们的操行正直而刚毅专一,到哪儿而不被神化呢?末世的人,占卦算卦,忧郁悲戚,却又企求不正当的利益,抛弃正直之道,滋生邪恶险诈的行为,往往不能明察是非,因而受外物的役使。《诗经》说:“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是说天子祭祀天地四方之神,其本意是区分贤愚。《诗经》又说:“孔填不宁,降此大厉。”是说遇到灾异吉凶,是上天对昏君的惩罚。《诗经》又说:“三涂六道,其僣有自。”是说灾害的来临,各有其因,是上天对为非作歹者的惩罚。这些都说明了期求福祉,区分善恶,也是出自人们内心的热忱啊!

冉相氏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此之谓真人。

冉相氏掌握了“环中”的道理,因应事物,顺随自然,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没有短暂的时刻,也没有固定的时间。他每天随同万物一起变化,然而他本身却并没有变化。这样的人就是人们所说的真人。

【中之为道,帝王之心,即治天下之正道、而圣人所以示世入德之大方也。自成世以来,未有不本是以为政、而能驯致于大治者。今夫率意而射,则终日无所中;率意而视,则终身无所与,必也。质的设,而后天下之手无异乡;日月揭,而后天下之目无异属。圣人之道,独立乎中,而后天下之心无两从,盖中也者,极之,则世人之日月质的,众见之所宗,万手之所会。】

【中作为道,是帝王的心意,即治理天下的正确道路,也是圣人用来引导世人进入德行的大道。自从世界形成以来,没有不依据它来进行治理而能逐渐达到大治的情况。现在,随便地射箭,那么整天都没有射中目标;随便地观察,那么终生都没有什么收获。一定要设置靶子,然后天下人的手没有不朝向靶心的;太阳月亮升起来,然后天下人的眼睛没有不朝着它们的。圣人的道,独立在正中,然后天下人的心没有不跟随的。中,推到极致,就是世人的日月和靶子,是众人眼光的集中点,是万手会聚的地方。】

【理之至,义之尽,配天地而不可以复进。是故道得之而为太一,天得之而为天一,帝得之而为帝一。帝一者,立乎环中,浑兮如有容,泊兮如未始出其宗,茫兮无所终穷。自伏羲氏以之传炎,炎帝氏以之传黄,无异付也。尧帝氏以之传舜,舜帝氏以之传禹,无异语也。降及汤、文、伊尹、周公,而中之所以为变者,尽矣。】

【道理至极,义理穷尽,与天地相配,不能再有所增益。所以道得到它而成为太一,天得到它而成为天一,帝得到它而成为帝一。帝一,立于环中,浑沦不清,好像包容着万物,淡泊寂静,好像从未离开过它的本根,渺茫无际,不知其所终极。从伏羲氏传给炎帝,炎帝传给黄帝,没有改变过。尧帝传给舜帝,舜帝传给禹帝,没有改变过。至于商汤、周文王、伊尹、周公,中间变化了的,也都用此道来说明。】

【春秋之世,惟皇不极,而厥庶民,亦失其所以保极之道,以故上慢下暴,王室如毁,数千百年而不之复,则极之不建,其祸正如此也。】

在春秋时代,只有周王室失掉中道,而一般老百姓也失掉了所以能够维持中道的办法,因此在上位的人怠慢,在下位的人凶暴,周王室就像毁了一样,经过了几千几百年而不能恢复,就是由于没有建立中道,它造成的祸害正是这样啊!

【嗟乎!皋谟、箕范中极之说备矣。此家所有也。大易之书,明言中者,五十有五,所不言者,否、剥、屯、颐、咸、革、贲、遯、明易九卦而已。内之中,六十有四,外之中亦六十有四。得其中,动罔不吉;失其中,动罔不凶。是故,否、剥之五亦获其吉,而复、泰之三不免乎凶。惟其中之不可失也,虽然,中庸之德,民鲜,久矣。自汉诸儒取过不及之说,类之孔伋之书,世遂泥于过与不及之中,求之亡其统矣。夫君子之于中无过也,有不及而已,致广大、极高明,夫孰得而过邪?】

唉!皋陶、箕子所传述的中庸之道,论述得完备极了。这是儒家学说所固有的。在《易经》这部书里,明白说到“中”这一道理的,有五十五条爻辞,没有直接说到“中”的,只有否、剥、屯、颐、咸、革、贲、遁、明夷九卦而已。就卦的内部结构说,有六十四个阴爻和阳爻居中得正的卦象;就卦所象征的事物和现象说,也有六十四个居中得正的情形。凡是居中得正的,其动作没有不吉利的;凡是居中不得正的,其动作没有不凶险的。所以,否、剥两卦的第五爻虽然居中得正,可是由于卦象本身不好,仍然免不了凶险;而复、泰两卦的第三爻虽然居中得正,却由于它们各自卦象本身好,因此就获得了吉利。由此可见,中是决不可离开的。尽管如此,中庸之道这种德行,人们已经长久地缺乏它了。自从汉代以来的儒生,采用或超过或不及的说法,把它和孔伋的《中庸》书加以类比,世人于是就在或超过或不及的范围内加以拘泥,从而寻求中庸之道,却丧失了它的根本意义。其实,君子对于中庸之道是做得没有过分的,他有的只是做得不够,他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达到高明通达的境界,别人怎么能够做得过分呢?

【冉相之道,兹其所以寂寥、希阔而不继之,岂不(上制下心)欤?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尽伦尽制,岂过不及之云乎?而彼伧者,附诚明、假权变、缴绕呫嗫,以绸其婟而济其奸,岂惟无忌惮哉?其不至于幸小人、而病君子亦已矣。此予之所以赞冉相氏而为中庸泚也。】

冉相氏的道理,就是这里他之所以寂然无声、旷远难寻而没有继承者的原因,难道不令人痛惜吗?圣人是做人伦关系的典范,想做君主,就竭尽君主之道;想做臣子,就竭尽臣子之道。竭尽人伦关系,难道还有什么过分或不足吗?可是那些粗俗的人,却依附于真诚明达,假借于权谋机变,说话吞吞吐吐,曲折隐晦,以掩饰他们的丑恶而实现他们的奸诈,难道他们不仅毫无顾忌吗?他们不至于宠幸小人、危害君子也就罢了。这就是我赞许冉相氏而为他写这篇《中庸》的原因。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