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00sw.cc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00书屋 -> 历史小说 -> 草堂二三事-> 第三章 北上
换源:

第三章 北上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在学校看完表演后,熙南没等弟弟妹妹们,就先一路小跑了回来。跑到父亲面前站定,毅然决然地说:

“父亲!我想跟红军走。”

孙庆芳从地里干活回来,正坐在屋前抽着旱烟。听到大儿子的话,他愣住了。

“父亲!我想好了!我要跟着红军一起北上,为母亲报仇!”

孙庆芳的眼角溢出泪来。分不清是被旱烟熏的,还是被这些话闹的。皱起眉头,他说到:

“熙南,弟弟妹妹们都没念书,就让你念。为的是什么?”

“父亲!难道你不想替母亲报仇雪恨吗?”

“想!但,一个人的眼里不能只有仇恨。”

“我知道……可我想家,想去母亲的坟前望望。”

“要是你走了,谁能挑起父亲肩上的重担?村名们需要粮食,更需要知识。”

“父亲,五弟爱读书,一直不敢给您知道。他经常光着脚站在教室外边听课。他放牛的时候也会把我的课本借去念,要是您能给他进学堂的机会,他一定不比任何人差。”

父亲站起身来,不说话。

“来不及了!父亲!红军马上就要走了!”

“熙南,你记住。你去不是为了你母亲,为的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人。你生母只是远方星河中的一丝微光,灭了就灭了。你要为了活着的人战斗!”

“我记住了,父亲!”扑通一声,熙南跪在了父亲面前,孙庆芳也一同跪了下来,父子两人拥抱着哭了很久。

红军走了。孙熙南跟着红军一起走了。临行前,孙庆芳紧急召集农民协会各位代表,凑齐了各家各户自发捐给红军的上万担粮食,送行了很远的路。

从此,孙氏一族人与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红军队伍里,孙熙南懂得识文断字,熟读兵法的他善于在作战时出谋划策,表现优异,一路受到提拔,寄来的家书中写着的都是满满的自豪与骄傲。

孙熙武终于如愿以偿的进入了学堂念书,他穿上了中山装和毛氏母亲纳的布鞋,不再光着脚了。

这一天,他满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当地新办不久的文阁中学,这个学校大有来头。

海岱的乡绅们,早在1930年,就萌发了建所中学的念头,他们一直在积极地创造条件。首先是选址。文阁,居于海岱、田坝、东山、七甲等地的中心位置,又有东区文阁两级小学作为基础,是建中学的理想之地,自此,盘龙卧虎的学堂才真正出现。学校还借用《凤阳花鼓》的曲调编写了《校歌》,歌词是:

“说文阁,话文阁,文阁本是文化窝,民初建立小学校,三十一年又添一中学,文化又增高,咿呀嗬!”

校门前贴了一副对联,取“海岱”二字嵌入联中:

海阔天空,雄鹰展翅,此种佳情谁能领会;

黛峩嫦娥,壮志凌云,愿学子们景仰高飞。

文阁中学第一任校长李同和,字異之,1904年生人。他十九岁毕业于省师范后就一直投身于教育事业。熙武无数次尾随哥哥熙南去学堂窗外,为的就是听他讲课。

李校长教国文,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对个别严重不守纪律的学生,只要被他发觉,轻则被训斥,重则按在板凳上打屁股。对有的课文,他要求:一是要朗读,并要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要背诵;三是要懂得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段落的意思。对学生的作文,他批改的字句,有时会比较潦草,认不出来石,就要有勇气去问他,他的态度会很和蔼。

熙武从小打着光脚板站在窗外都要听他的课,如今李老师调来文阁中学任校长后,也十分赏识熙武,师生二人惺惺相惜。

有一次,李校长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我将来的志愿。

熙武洋洋洒洒写了许多,从小受到父亲与兄长的熏陶,熙武写的都是爱国志愿,李校长十分满意。熙武一个同学,写将来的志愿的是回家务农,李校长看后非常生气,私下找这名同学谈话后,了解到他家庭经济困难,虽然想继续升学深造,奈何家庭条件不允许,从此李校长就免了这名学生的学费和书费,由此可见,李校长也有温和的一面。

学校第二任校长孔祥樾,字雨生,1906年生。1927年中学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1931年年因抗议日本侵略中国,愤然回国,在北大听课。1932年又重返日本,考入东京伍藏高等工渔业学校,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辗转多所学校任教,1940年因其妻病重返回故乡,后来到文阁中学任校长。那时学校开设初中全部课程:国文、公民、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博物、生理卫生、音、体、美等。孔校长长期教授学生英语、数、理、化课程。他勤奋努力,学识渊博,为人谦逊厚道,无私奉献。担任校长期间的所有微薄薪金用来修缮学校。受新思潮影响,孔校长与学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他平易近人、关爱学生,课后喜欢与学生们打成一片。

这天,学生们一群人在校外打篮球遇到了他,大家连忙停了下来,连连说道:

“校长好!”

孔校长微笑着点点头,然后说:

“别停下,我跟你们一起打球吧!”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做声,孔校长二话不说跑过来抢过篮球加入了人少的那个队伍,一个投篮球就进了。这个进球瞬间放松了大家紧绷的神经,也激起了学生们的斗志,大家在球场上挥洒着汗水,洋溢着欢声笑语。

那时来上学的学生们家都很远,因此都住在学校宿舍。学生们每星期都要从家里背一升苞谷面交给学生伙食团,由工友做好饭,根据自需,打给学生。菜由学生自愿结合,三五个凑成一伙,自己炒菜。大部分时间都是酸汤洋芋,偶尔也会买点豆腐,这就是最好的菜了。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孔校长那时总是把自己带来的菜分给学生们,同吃同住,像是学生们的父亲一般亲切。

这样快乐的日子过了两年,1948年初,熙武突然被父亲叫回家,一起参与到了农业协会和地下组织的相关事务之中去,由于地下工作需要保密,熙武只对外说是他回家放牛去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